【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马昌仪]山海经古图与中国以图叙事传统
  作者:马昌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69746
 
 
第二幅:狩猎纹壶图[图9]。壶高42厘米,花纹分七层,鸟与蛇是本图的主角:
 
第一层,二大鸟衔蛇对立,足践一蛇;尾后一小鸟,背靠大鸟,亦足践一蛇。第二层,一人面有翼、戴蛇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立于画面正中;两边各有一大鸟,背靠人面神,双足各践一蛇。第三层,分左右两部,各画猎人与兽相斗,兽后有小鹿。第四层,分左右两部,各画二猎人持剑与兕斗,兕低头抵抗,一鸟高飞。第五层,几何形云纹图案。第六层,分左右两部,各画鸟蛇共处图,画面上的猎人鸟首人身,作射箭状;另一神鸟首人鸟爪鸟翼,鸟身人足;左右二图各有四足蛇三;上有一飞鸟。第七层,分左右两部,各画两只长腿巨型涉禽,双足各践一蛇,低头张口作啖蛇状。
 
到了汉代,以图叙事的传统在许多出土文物中都有充分的反映。我们在内蒙古召湾汉墓出土的釉陶樽上见到一幅大型的神祇与鸟兽图[14],《山海经》的许多神和兽活跃于其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介绍。
 
以上几幅战国时期的图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以山峦林木作为活动与生态背景,鸟兽神祇出没于其间。2,主角是鸟兽和蛇,人常常以与鸟兽的组合体面目出现,充当水神、山神、猎人的角色。人与动物处于协调的关系之中。3,图画具有叙事的特征,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向我们讲述着人类祖先在很早很早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故事。4,巫师在原始图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图画的载体多是棺椁与随葬品,因而具有驱邪逐妖、禳灾镇墓的巫术功能。5,战国时代的帛画缯书、漆画、青铜器上的针刻画,表明绘画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以线条为造型基础的特点已经形成。绘画者能够熟练掌握写实与幻想虚拟的艺术手法,同一个神话形象多次出现(如曾候乙墓漆画上的水神禺彊)而绝不雷同。
 
在对山海经图“畏兽画”与战国时代的若干图画的粗略比较中,我们发现,二者在巫术功能、画面的背景与生态环境、主角、图画叙事的特征和艺术手法等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近的地方。其性质如鲁迅所说的《山海经》盖古之巫书,以巫为根柢,多含古神话的特征相合。对我们探讨亦图亦文的《山海经》母本,理解已经失传了的《山海经》古图,修复山海经图的传承之链都有重要的意义。
 
郭璞、张骏、陶渊明时代的畏兽画与山海图早已佚亡,原始的山海经图究竟是怎样的呢?历代注家和研究者对《山海经》古图的推测,大致有四种说法: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巫图说。[15]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已在《古本山海经图说·序言》中做了阐述,这里不赘。上文我们所引用的几幅战国时期的文物巫图,或许可以给山海图的巫图说提供一些可做对比的形象资料,而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山海经图为“述古之秘画珍图”[16],再次为山海经图抹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
 
据历代资料记载,山海经图至少有下列三种:
 
一,古图。明代注家杨慎在《山海经后序》中说:“九鼎之图,……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独图与经存……已今则经存而图亡。”[17] 清代注家毕沅在《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中也说:“《山海经》有古图,有汉所传图。”[18] 可知九鼎图、汉所传图,以及郭璞作《山海经图赞》、注《山海经》,陶潜写“流观山海图”诗时见到的山海图都属于古图。
 
二,南朝画家张僧繇与宋代校理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宋代《中兴馆阁书目》云:“《山海经图》十卷,本梁张僧繇画,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铨次馆阁图书,见僧繇旧踪尚有存者,重绘为十卷。”[19]
 
三,“今所见图”——明清时代的山海经图。清代注家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叙》中说:“今所见图复与繇、雅有异。”[20] 郝氏所说的“今所见图”,乃指郝氏当时所见到的明、清时期绘制与流传的《山海经图》。
 
三类山海经图中,古图早已亡佚,而张僧繇、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亦不可复得,给我们了解和研究山海经图造成许多困难。因此,要研究山海经图,一方面要对“今所见图”做全面深入的比较和探讨;另一方面,寻找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形象视觉资料,追溯有图有文的《山海经》的原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文章来源:邓启耀的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邓启耀]老百姓的图像史记
下一条: ·[郭熙志]纪录片:为什么拍、拍什么和怎样拍
   相关链接
·[梁奇]伊藤清司《山海经》研究对中国古注的征引·[孔祥翔]从《山海经》论及泰山信仰认知的发生与解构
·[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杨洋]以女性身体为载体的创作:基于《山海经》异兽造型美妆短视频的分析
·[刘雪瑽]浅论江户民间的《和制山海经》·[谭佳]神话与科幻的尺度:过去与未来
·[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山海经集释》首发式在成都举行·[钟宗宪]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
·[李牧]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刘宗迪]怪物是如何炼成的
·[刘宗迪]《山海经》是如何成为怪物之书的?·[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
·[林安宁]深入浅出释经典 融通中外论新学·[刘宗迪]《山海经》与怪物阐释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