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顾晓鸣:传统佳节的“创旧”与“创新”
  作者:顾晓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0 | 点击数:3223
 

 
  回顾今年成为“小长假”的三大佳节,探求各种能使传统节日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迫切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给它们以适合现代生活状况和大众的现代表达(“创旧”),并且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新形式和新形态

  在“登月时代”,以中国文化之源头性的中秋“月”节,开启人与自然的一种全新的相知相遇,使之既在传统文化的本源的意义上,又在当下生活前沿上,长入现代,就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了。这正是经由创造性的意义开掘和活动策划,内在地生发和演化而成的一种“创旧”和“创新”相结合的全新形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好也遇到一个中秋节,如果中国人能够率先把自己言而有据行而有法的中秋节,演进成这样一个高文化高科学的现代佳节,不啻是民族传统文化之无穷魅力和当代文化的潜在影响力之所在。
 
  传统节日以法定假日的形式,进入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别有意义的,而起始的一年就在2008年。当三大佳节成为“小长假”,传统节日的回味,对传统佳节成为法定假日之后的新境况和韵味的期待,以及各界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策划,合成了可贵的现代节日体验。

  因此,在这个当口,回顾今年这三大节日展现的新想法新做法,探求各种能使传统节日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使人类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的传统佳节,为国民超越一般的“放假休息”,获得文化精神和生存品质上的新收获、提供原创的源泉,迫切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给它们以适合现代生活状况和大众的现代表达(“创旧”),并且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新形式和新形态。

  事实上,今年中秋节前后,已经呈现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和努力:关于赏月还是吃月饼的讨论在继续,如今月饼的消费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中秋全家团圆的文化意义得到进一步彰显;其中,关于中秋能不能关熄景观灯,让市民能够“真正赏月”,是今年特别醒眼的意见,获得了不同观点的多方响应;而相关机构在一些景点架设观月望远镜,则让市民换了一种新方式观看月球。

  大家热情的讨论使我深受启发:历来“中秋赏月”,人人皆知,但这“赏月”多半是引入花好月圆人长久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人们观赏月亮一年一度独特天文景象的活动,由于城市化等原因,却越来越淡化了。因此,今天讲在中秋日观看那具体的大自然的月球时,总令人有点唐突的感觉。

  然而,有一个专门的节日或更多的时节让大家实实在在观看月亮,却是人类各种文化和民族的通则。人与太阳和月亮的关系和文化联结,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聚焦,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都曾是各民族历经的文化阶段,至今常常留迹于各种文化节日和事项之中。对于中国人来讲,中秋节的核心字就是“月”,其时日以“满月日”界定(尽管前后稍有时差)。正如民俗学家所说:从本质上说,中秋节是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它的所有习俗几乎都和月亮有关。就连现在中秋节最受重视的亲友团圆习俗也由月圆而引发。唐以后出现的中秋节,本质上是周代就有的月亮崇拜和月亮祭祀的衍生和流变。

  从祭月到赏月,包含着人与月球自然关系的“文化化”的过程——原始人们对月亮的好奇和探究转化为对月亮的崇敬和欣赏,因此中秋节无论变得多么的“文化”,内含的仍是深邃而美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人对月球数千年的憧憬和亲密接触的向往,完全不是巧合,在“嫦娥”探月后的2008年,我们迎来了第一个法定假日的“月亮的佳节”;当“嫦娥一号”为中华儿女送来遥远的中秋祝福时,上海有一群科学家,心中也有深沉的祝福遥寄“嫦娥”。他们,都曾经或正在为“嫦娥”的月球探测付出心血与努力。

  这难道不是时代的启示录,开启人与自然的一种全新的相知相遇吗?

  人类登月的科学成就和对月球进一步认识和利用的巨大努力,正是实现着自古以来人对月亮的梦想,神话和节庆是这种绵联千古的理想的外化,是人与月亮物理关系的文化表达,而今天,人类与月亮和天体的关系变得如此亲近,如此触手可及。因此,在“登月时代”,中国文化之源头性的中秋“月”节(它影响周边民族,并有可能如春节一般,传达到世界各国),提升人类与月亮的这样一种科学的、技术的,又是更高层次的文化的、人文的关系,使之既在传统文化的本源的意义上,又在当下生活前沿上,长入现代,就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了。而这,不是我们从外面赋予她的新的意义和内容,而是她本身经由我们创造性的意义开掘和活动策划,内在地生发和演化而成的一种“创旧”和“创新”相结合的全新形态。

  同样不是巧合,中秋节前后,有关“神舟七号”将于近期飞上太空的消息,让国人期待和自豪,并对璀璨星空充满遐想。2008年又是人类以“强子对撞机”为标志的宇宙科学探索的具有界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个时机,以法定假日固定下来的中秋节,无疑具有在更高更深更美更大的境界中,使人文与科学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之意趣,成为国人寄托“宇宙村”的家园理念和团圆憧憬的当代独特佳节。

  由此想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好也遇到一个中秋节,如果中国人能够率先把自己言而有据行而有法的中秋节,演进成这样一个高文化高科学的现代佳节,不啻是民族传统文化之无穷魅力和当代文化的潜在影响力之所在!

  于是,“白兔捣药”已是不一样的春秋,嫦娥与登月勇士相邻不再孤栖,“今人能达古时月”,“古月宝藏现今人”(仿“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丰富的咏月诗和美丽传说,美味月饼和美好情怀,会有怎样一番人类的新鲜意蕴。

  从另一方面说,人们渴望有法定的“科普节”、“健身卫生节”等等,那么,通过开掘已有法定传统佳节的内涵,“创旧”、“创新”,使之承担起这些当代迫切需要的文化功能,为什么不呢?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易蔚)

  文章来源:和讯评论 2008年09月19日09:35

上一条: ·[萧放]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下一条: ·[陶立璠]由七夕谈传统节日的衰落与保护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潘思薇 王晓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视域下非遗文创开发研究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焱 陶丹丹]比较艺术学视野下桦树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王渭清 赵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与共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共建数字生态,探索产业创新|腾讯互娱数字生态伙伴大会圆满落幕·[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