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乌丙安]中国春节传统行事:祭典与庆典的严密组合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0 | 点击数:9292
 

    春节是中国汉族和许多兄弟民族共同的最隆重的节日。它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由于春节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史中从来都叫做“过年”,而不叫做“过节”,所以今天把它叫做“节日”,并不贴切。因为就其文化内涵而论,远比其他任何节日都更加深厚,其外延则更加意义广远,就其传统行事的程序而论,它也不是一个“节日”的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的系列时段。几千年来,中国就在这一个节期里,举国上下,君臣官吏和亿万百姓,都充分调动起最热烈的情绪和最美好的情感,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祭典和庆典严密地组合起来,表现一年一度“辞旧岁、迎新年”的年俗主题,表达一个“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良好祝愿。

    按照传统,春节的节期来自远古的“腊祭”。中国的农耕先民,很早就创造了一年一度祭拜大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习俗,每当旧年岁尾、新年年初就用他们农耕渔猎的物产作供品,感激大自然和祖先的恩赐,祈求祂们再降福于人间。古史文献记载“腊,岁终祭众神之名。”这种古俗就叫做“腊祭”,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祭神,在广大农村依然是节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中国北方普遍流传着一句俗谚:“一进腊月就是年” ,腊月初八用五谷杂粮做腊八粥敬祖祭神,正是腊祭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古代过年的节期开始。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各大寺庙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日作腊八粥供佛其实也就是和古代腊祭的行事相融合,,用腊八粥进行祭祀在民间的流传,成为过年的序幕。

    腊月二十三祭灶,俗称“过小年儿”,应该被认为已经进入过年的节期。从此,进入了连续的家祭准备和家庆准备活动,商家的年货市场交易活动也进入高潮,供应祭典和庆典的年货装点出城乡过年的浓厚年味儿。城乡各路社火活动的娱神娱人节目演练进入最后粉墨登场的阶段。

    年尾辞岁、新正贺年是祭典和庆典高度浓缩在一起的单元时间,其中一夜连双岁,只有一个时辰成为过年交节的最重要时刻。按照传统,从“年三十”夜晚到正月初一凌晨,是普天同庆和家家同祭的神圣时辰。天交子时,鞭炮齐鸣、灯火通明,赶走所有的邪祟,香烟缭绕、锣鼓喧天,恭请天神下界,赐福人间,迎接祖灵降临,庇佑子孙平平安安。从初一再到正月初五,要分别对天、地、日、月、山、川、社稷、祖先以及福、禄、寿、喜、财等等众神举行多种合祭、分祭仪式。大小商家祭拜五路财神的日程就要从初一排到初五。同时交叉着进行亲友之间的小拜年和族群团体之间的大团拜,再扩展成为城镇社火表演活动和庙会活动的大场面、大规模普天同庆的系列行事。使家祭、官祭和皇朝大祭,家庆、官庆和皇朝大庆在此时刻连续不断的烟花爆竹声中都达到了隆重、欢腾的极点。经过正月初六到十四的余庆过渡,再转入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灯节狂欢。这时候,过年的节期才在新年的新气象中不得不画上句号。但是,有的丰年大庆甚至还要把年味儿延续到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日子。

    在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时代,过农历大年的漫长节期正好处在最大面积土地的农闲时期,在全民生活中这正是集中举行祭典和庆典或休闲娱乐、休养生息的最佳时间。尽管那时的“年关”在穷人中十分难过,但是过年的除旧迎新的企盼,对来年好运的祝愿,感谢大自然众神对人间的恩赐,感念老祖宗对子孙庇护保佑的恩典,总是人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撑,几千年一贯制,年年岁岁都在敦促人们“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接续上这生生不息的根脉。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祭典和庆典的组合特点。无论是敬天祭神还是合家祭祖,其祭典都是十分庄严肃穆的行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其隐蔽的私秘性,相对说来辞旧迎新的庆典都是欢腾热烈的行事,要做到最大限度的彰显的公开轰动性。过年的迎神祭祖,都是以家族宗族为单位,在举行祭祀的有限空间进行的;过年的欢庆活动,则是要烟花五彩缤纷,鞭炮震耳欲聋,社火表演锣鼓喧天,虎跃龙腾,所有的欢庆活动都要走村串乡,走上街头,走遍全城,达到举国欢腾。但是,在中国的过年习俗中,却把祭典的内隐和庆典的外显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过年的内容十分充实深厚,形式丰富多彩,异常生动。燃放爆竹或鞭炮的含义,从来都离不开驱除邪祟的祭祀,它的轰动效应决不是为了无缘无故的渲泄。所有的社火表演无不与敬天祭祖、祈福纳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的表演本来就是为祭典的需要而传袭下来的。至于年俗中的所有进入视线的五彩缤纷的装饰物,件件都是传承已久的吉祥物,令人赏心悦目。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年味儿就是在一系列的祭典庆典的交织中展现出来的。

    在中国过大年的汉语文化语境中,吉祥词语拜年话儿是最为丰富的。那是因为过年祭典中求吉避凶的祈祷语句朗朗上口,贺年庆典中相互拜年的祝愿话语多多益善的文化结晶。

    因此,不能不探讨传统过年期间祭典和庆典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们对海外华人华侨过春节以及港、澳、台地区过大年的传统和现状,做出认真的考察后,面对所谓中国内地过年缺乏年味儿的指责,正在于抽掉了过年节期多样化的祭典和庆典活动,使过年本来的历史文化价值消耗殆尽,才出现了年味儿的淡薄。传统过年中的祭典和庆典如果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那就要认真考虑如何进行操持当代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祭典和庆典?是沿袭古俗还是合理创新?如果“一刀切”砍掉传统的祭典和庆典,认为它们都不过是“四旧”,那么该用什么去替代传承几千年的祭典和庆典?如果由人为造假的形式取代,那么人们会不会认同这就是春节过年?曾记否?三十多年前举国上下过了十年的“革命化春节”,其后果不堪回首,留下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反思。一旦斩断了过年的传统文化根脉,就会永远失去了年味儿。过去,我们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穷日子的年代,也会品出年味儿,《白毛女》中杨白劳躲債回家还要从集上称回二斤面包饺子,扯上二尺红头绳给闺女喜儿扎辫子,家里的门上还要贴上门神,过个穷年;如今,富起来了,年味儿却反而淡了,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年俗的文化根脉断了,尽管很有钱,也没有年味儿,只剩下钱味儿了!因为大吃、大喝、大甩卖、大抢购再红火热闹,也没有年俗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好像穷得只剩下钱了,所以,只能是钱味儿浓了,年味儿淡了!

    为此,有必要对春节过年中祭典和庆典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做出全面的分辨,尤其是对遗忘太久的过年祭典的分辨,力求在它的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延续的三个时序中,寻找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既合情合理又顺畅和谐的传承途径,促使春节过年的民俗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有良性发展的前景。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丙安小屋2008-9-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春节习俗在城市的变迁
下一条: ·春节民俗:消逝与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