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 民俗学/民间文学 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邓迪斯编选:《西方神话学读本》
  作者:CFN 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7 | 点击数:11703
 

 

 
《西方神话学读本》书摘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不是作为被普遍接受的范畴而提出,而是作为可以运用于跨文化研究中有意义的分析性概念,它们甚至可以运用于其他得到当地认可的“原生范畴”的系统之中。它们来自欧洲民俗学者们在运用这三者时的区分,并且很可能反映出欧洲“民间”的“原生范畴”,然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它们又轻易地被认为可以简化为两个分类,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神话和传说被归到了一起(神话一传说),与幻想性的民间故事区别开来。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不是散体叙事的独有范畴,在它之下所有其他种类的散体叙事还可分出亚类来。回忆录或轶事,幽默或其他什么,恶作剧或笑话会构成第四和第五个这样的范畴。回忆录或轶事涉及那些为讲述者和他的听众所知晓的人物,然而显然它们会在经常反复的讲述中获得口头艺术的风格,其中一些会在人物为人所知不久就讲述了。回忆录或轶事被作为真实的事情接受,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传说的亚类,或初级传说(pm-to-legend)。金本杜人(Kimbun(kJ)和马绍尔人(Marshallese)区分轶事与其他传说,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然而夏威夷人则不这么做。轶事将不在这里作详细研究。与此不同的,是恶作剧或笑话,它们无须讲述者和他的听众相信,就此而言,它们与民间故事相似。把笑话与民间故事或其他散体叙事在正常形态下区分开来是可能的,只是我还不知道谁这么做过。鉴于笑话在美国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它们看来应自成一类而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并列,但是这或许是个有种族中心主义味道的观点,因为在有文字的社会以外,它们几乎无人提及。就对笑话和轶事的关注现状而言,它们显然应受到民俗学家们更多的注意,不过在它们被更多地注意之前,尤其是在无文字的社会中,我倒宁愿暂时把它们考虑为民间故事和传说的亚类。

    在一些社会中,传统的介绍民间故事的开场程式都提示听众,下面叙述的都是虚构的,无须信以为真。这一提示可能会在结束时重复。P12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
下一条: ·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
   相关链接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杨丽嘉]颠覆:杰克·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批判之维
·[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