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3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3年会专区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以村落文化标志物为中心的讨论
  作者:张兴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14 | 点击数:532
 

中国民俗学会2023年年会论文• 

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以村落文化标志物为中心的讨论
张兴宇
(南京农业大学)

摘 要:民俗学者刘铁梁提出的村落“标志性文化说”概念,主要是基于开展民俗资源调查之需而倡导的民俗志书写新范式。如果从村落文化标志物视角来审视,这一理念有益于在新时期民俗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明确乡村自身的“文化品味”。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发展样态,不少村庄社区注意到了以“在地性”村落文化标志物为代表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价值,通过对遗产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转化,将其主动链接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来。在鲁南鲁桥村,当地乡民将鲁封桥这一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经由“政府导入、多方协同、社会认可、学术参与”等利用机制,不仅强化了遗产的“传统性”,同时也更新了现代乡村的文明理念及要素。这有助于改善乡民精神风貌,重塑乡村文明,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俗文化遗产;村落文化标志物;资源利用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小平]“人参精”故事研究述评
下一条: ·[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
   相关链接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晋陕豫民俗组织与治理共同体建设
·[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传承老手艺 激活新动力
·[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大型民俗实践(活动)主体及动力现状调查·[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汪德生]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祠堂文化的思考
·[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王晓涛]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