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J].文化学刊,2008,(2).
[3] 高丙中.“中国民俗志”的书写问题[J].文化艺术研究,2008,(1).
[4] 周文.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J].现代传播,2008,(2).
[5] 唐军.仪式性的消减与事件性的加强——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生长的理性化[J].中国社会科学, 2000。(6).
[6] 苑国华.论“库拉圈”理论及其人类学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
[7] 刘毅.化解民族冲突的策略——民族接触与相互依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8] 岳永逸.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J].现代传播,2008.(2).
[9] 营志翔.仪式和庆典中的族群身份表达——以保安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0] 严庆.一个化族裔认同为工具的族际政治理论[J].广西民族研究,2010,(3).
[11] [英]斯蒂夫·芬顿.族性[M].劳焕强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2] [英]John Hutchinson,Anthony D. Smith.Ethnici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3] 马国柱,虎有泽,马河图.试析历史上张家川的回汉民族关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4] 高丙中.传统节日与社会文化再生产[N].学习时报,2006—02—20.
[15] 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16] 薛亚利.庆典: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口].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原载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