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高小岩 全美英]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
——以张家川汉族葬礼为例
  作者:高小岩 全美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29 | 点击数:5700
 

  参考文献

  [1] [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J].文化学刊,2008,(2).

  [3] 高丙中.“中国民俗志”的书写问题[J].文化艺术研究,2008,(1).

  [4] 周文.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J].现代传播,2008,(2).

  [5] 唐军.仪式性的消减与事件性的加强——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生长的理性化[J].中国社会科学, 2000。(6).

  [6] 苑国华.论“库拉圈”理论及其人类学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

  [7] 刘毅.化解民族冲突的策略——民族接触与相互依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8] 岳永逸.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J].现代传播,2008.(2).

  [9] 营志翔.仪式和庆典中的族群身份表达——以保安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0] 严庆.一个化族裔认同为工具的族际政治理论[J].广西民族研究,2010,(3).

  [11] [英]斯蒂夫·芬顿.族性[M].劳焕强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2] [英]John Hutchinson,Anthony D. Smith.Ethnici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3] 马国柱,虎有泽,马河图.试析历史上张家川的回汉民族关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4] 高丙中.传统节日与社会文化再生产[N].学习时报,2006—02—20.

  [15] 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16] 薛亚利.庆典: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口].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原载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孙正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
下一条: ·[沙垚]新中国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探讨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3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