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家·
陈泳超教授在接受家乡媒体专访
去拜访陈泳超教授的那天,未名湖刚被一场雨洗得格外清新。
毕业季的北大,无论是未名湖畔还是博雅塔下,甚至是块并不知名的草坪上,都可见拍毕业照的学子们。
身着休闲装,戴着墨镜,推着自行车,帅气的教授俨然也是燕园一景。忽然,有松鼠从脚边窜过,“哧溜”一下钻进假山石隙间。定睛看着活生生的生命,陈泳超的笑靥如孩童般纯粹。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他,打心眼里喜欢这“充满生机的大和谐”。
梳理民间故事
2009年初秋,“常州道情”“常州唱春”“常州小热昏”……这些已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常州地方曲艺,60年来首次登上北大舞台,引起师生浓厚兴趣。而将这项名为“常州地方曲艺发掘抢救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引入北大的,正是北大中文系常州籍教授陈泳超。
离乡日久,但他依然时时记起故乡的人和事。在应约为家乡一本杂志撰写的文字中,陈泳超一口气回忆了9条常州童谣,“全凭记忆笔录,个别地方曾征询父母意见。”搜集、回忆这些传统童谣,在陈泳超看来,“也是对乡里故土的一种感恩之情”。而他的童年,也藏匿在这些童谣里。
“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舣舟亭麻石柱子上镌刻的黄仲则这两句,一直在他心里头。陈泳超的老家离舣舟亭不远,儿时就读的新坊桥小学也在附近。引起他对民间文学最初兴趣的,或许正是那些浅白明丽的童谣,还有祖母讲述的“孟姜女”之类的民间传说。
于是,陈泳超的学问之途上,“民间文学”成为他锲而不舍的追求。
1984年从省常中毕业后,陈泳超考取了北大中文系。在大学本科期间,他对民间文学、俗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屈育德、段宝林教授指导下,他和同道者一起恢复了北大民俗学会,并主要负责北大中文系连续几届民俗采风的成果编撰工作。他数度前往苏州,调查民间文学。毕业时,他将论文题目定为《冯梦龙真情民歌观》。
后来,他师从南京师范大学谈凤梁教授攻读元明清文学,他的硕士论文,是《白蛇传形成土壤的历史层积》;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在南师大学报任编辑,其间师从郁贤皓教授攻读先唐文学,博士论文是《尧舜传说总体研究》。
在南师大10年工作期间,陈泳超积极参与江苏省及吴语协作区的民间文艺活动,曾任江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吴歌学会理事等职,发表了《傩的本义及正误》等20余篇论文,参与苏州歌谣集成的最后统稿,长期参与中国第一部区域性民间文学志《江苏民间文学志》的组织、编撰工作,并自费在江、浙、沪一带以及湖南永州等地区进行了多次民间文学的实地调查。
1999年,陈泳超调往北大中文系。他做的关于常熟白茆山歌传人陆瑞英的调查,被学界称为“是一个用科学的方法,用一个学者严谨的态度去做的一本书”,著名民间文学学者刘锡城赞叹:“这本书是北大在八九十年以后,民间文学又发出的一声震响。”
在民间故事的记录史中,陈泳超进行着饶有兴致地梳理。
继续浏览:1 | 2 | 3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常州日报 2014年08月2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