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民俗学研究“盯上”网络空间
——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助理教授布兰克
  作者:记者 杨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4 | 点击数:334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提出,应进一步拓展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将视角从传统的田间地头延伸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虚拟世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英语与传播助理教授特雷弗·布兰克(Trevor Blank)日前出版了新书《民俗学和互联网研究的概念性框架》(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Folklore and the Internet),提出互联网也是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布兰克。

  《中国社会科学报》:通常认为,民俗学研究的内容只能在真实世界中开展,为什么您会将民俗学研究与互联网相联系?

  布兰克:传统的观点忽略了眼下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数字化”。学者过去认为,数字化仅与技术发展或者大众传播有关,但他们没有注意到在互联网上也存在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甚至是风俗习惯等。在互联网出现的早期,这个虚拟空间中充斥着各种术语、故事、恶作剧和传说,它们都是民俗学家应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以美国为例,现在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5%以上,网络早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它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的各种表达都能体现美国当代的社会文化。

  不过,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变化,人们需要不断适应。另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久而久之,互联网不再只是言论和观点的传播平台,而是发展成为民间文化、风俗习惯不断演变和创新的平台。因此,在我看来,互联网是民俗学家开展民族志研究的独特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网络中的虚拟社会,浏览人们的播客、博客,观察他们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表达自我,研究人们如何在互联网和真实世界中无障碍地转换身份、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等,进而对当代人的生活展开进一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学者主要关注互联网民俗学研究的哪些方面?

  布兰克:目前,西方学者对在线文本及其叙事方式,以及网络空间中的艺术表达非常感兴趣。另外,如今人们习惯用互联网搜集信息,与他人交流,这种生活与之前没有互联网的生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意义等,都是西方学者当前主要关注的问题。

  在美国,在线文本及其叙事方式中有一种特定类型非常受欢迎,即都市恐怖传说(Creepypasta)。这种类型的故事由短篇恐怖故事组成,通过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进行传播和共享,阅读这些故事的人大部分是青少年或者年轻的成年人。

  这种类型的故事大多是为了吓唬读者。例如,我正在研究的都市恐怖传说中出现了“瘦长鬼影”形象,鬼影个头很高,没有五官,身穿西装打领带,身上还带有触手状肢体,他们用触手绑架、杀害儿童。这些鬼影喜欢在多雾的街道出没,也喜欢在树林里隐藏自己。后来“瘦长鬼影”还衍生出了许多其他角色,甚至还有游戏。这些故事或游戏会为青少年成长,以及成人应对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考。通过收集这些流行的民俗文化叙事,我们可以更好地对文化进行分析,同时也能看到个体如何利用互联网与他人互动,以及人们如何与媒体互动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为什么在新书中提出一个“概念性框架”?

  布兰克:过去一些民俗学家通常认为,在互联网中研究民俗学既不可能,也不合理。因此,我通过提出“概念性框架”来强调研究互联网的合理性,以及强调民俗学家需要意识到在数字时代下,研究网络空间中与口头传统文化的不同表达十分重要,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志研究。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研究人类在现代,尤其是眼下社会中的生活和经验。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日第61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法国学者:200年法国汉学延续重文献学的传统
下一条: ·沈卫荣谈藏学和“西藏热”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