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万建中:“知识加工”的价值与贡献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9 | 点击数:2752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技术加工,即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县卷本(书面文本)转化成数字文本,这其中包括解决书面文本中的疑难字、方言字、异体字、缺漏子和错别字等文字处理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知识加工。这8 . 8亿多字的数字文本不能堆在一起,需要按照民间文学分类学和这些数字文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只有对数字化了的所有作品合理分类,才能有效阅读和使用这些数字文本。分类为两级,即一级和二级。一级有神话、史诗、歌谣、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民间小戏、民间说唱11类,每个一级又分为若干个二级。二级目录设立及设立的标准,学者们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最后构建了符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实际的二级分类体系。

  有了二级分类, 8 . 8亿余字数字文本变得条理清晰起来。譬如,民间传说由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也就是说,民间传说可以分为三个筐,可以将所有的民间传说数字文本分别装在这三个筐里面。这样,就为我们查找、阅读和使用数字文本提供了极大便利。这种分类工作属于知识加工。哪篇作品应放在哪个筐里面,汉王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工是无从知晓的。这一工作只有民间文学的专业人士才能完成。将116 . 5万篇作品分别放入相应的二级目录的“筐”里,工作量极为浩大。因为只有阅读了作品,才能确定这一篇作品应该归在哪一类,也就是放进哪个框里面。数字文本的二级分类已完成了1000本,余下待二期完成。二级分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作品都可以源源不断地、有条不紊地放入其中。

  通过二级分类,可以了解每一种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具体状况和丰富程度,也为检索、查找具体作品和作品类型给予了科学化的程序。譬如,要查找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可以在人物传说中查找;要查找关于长城抗战的传说,可以进入史事传说中查找。如果有数篇关于长城抗战的传说,这些传说之间就构成了异文关系,组合为“长城抗战类型”的传说。这就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因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往往不是单篇作品,而是一个类型。另外,民间文学分类体系在国际上都是通用的。在全世界流传一些同一类型的神话、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等,通过类型比较分析,可以认识到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在世界民间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万建中 (数字化工程传说组负责人)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3-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锡诚: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世纪梦
下一条: ·吕军:他们的名字将刻在“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长城上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王杰文]本土语文学与民间文学 ·毕传龙:连接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出入口”
·[毕传龙 赵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视野下的非遗传播能力建设·[专题]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
·“中国最初录音”,韵起独行之采风,“回归”于声音生长之地·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