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孙振波]笔耕六十载栉风沐雨 心研民俗学著作等身──《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出版
  作者:孙振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27 | 点击数:4810
 

  民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学的研究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因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但目前关于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图书多局限于对当地民俗民风的介绍、传承和民俗史的研究与探索,在视野上不够开阔,高度上不够深远。顾颉刚先生和钟敬文先生虽对民俗学理论框架进行了架构,但碍于当时有限的研究条件,在体系的完整性及内容的丰富性上还有待补充。

  对于以上种种关于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留下的遗憾,非常有必要对民俗学,特别是对民俗理论研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剖析,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后人从事民俗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对乌丙安先生论著的整理出版,将对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的出版,可以填补民俗学界的空白。乌丙安先生作为钟敬文老先生的弟子,一方面吸收了钟先生对于民俗研究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在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形成了新的民俗学理论,把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为研究者研究民俗学提供理论和现实的参考。

  乌丙安先生60年来一直在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过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考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选取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民俗研究,特别是民俗学理论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著作,在原有专著的基础上加入最新研究成果,由乌丙安先生本人编撰整理而成。全书共分八卷:第一卷《中国民俗学》,第二卷《民俗学原理》,第三卷《民俗学丛话》,第四卷《中国民间信仰》,第五卷《萨满信仰研究》,第六卷《民间口头传承》,第七卷《民俗文化综论》,第八卷《民俗遗产评论》。一方面介绍了民俗学的概念、原理、历史、发展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具体的事项,追根溯源,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方法。

  《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收录了乌丙安先生从事民俗学研究60年以来,对民俗研究的理论和经验的总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迄今为止最全的,民俗理论体系的架构也是最丰富合理的,而且关于民俗研究的相关资料也是第一手和最新的,八卷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但其中很多专著学术界已不多见,此书的出版,给学术界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新资料,势必会推动和提升民俗学研究的深度与高度。

  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是乌丙安先生研究民俗的精华集成,本书的出版,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书讯】本文集由长春出版社出版。长春出版社是我国社科类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曾出版《弗洛伊德文集》《冯友兰文集》等大型文集类图书,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全套总价为366元。《中国民俗学》48.00元、《民俗学丛话》48.00元、《民俗学原理》45.00元、《中国民间信仰》43.00元、《萨满信仰研究》43.00元、《民间口头传承》38.00元、《民俗文化综论》58.00元、《民俗遗产评论》43.00元。长春出版社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建设街1377号;邮编:130061;发行部联系电话:0431-88561177/88561180。

·书影·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新收获
下一条: ·[乌丙安]《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总序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
·[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