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3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3年会专区

[鄂崇荣]论青藏高原三大民俗文化圈的互动与共享
——以青海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儒释道民俗文化圈为研究重心
  作者:鄂崇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1-07 | 点击数:4045
 

  ·中国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入选论文·   

  民俗文化圈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空间。每一民俗文化圈都是多层文化累积的复合体,传播并传承着多民族或多地域的民俗与文化。而各民俗文化圈的核心是其各自的精神信仰民俗。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每一民俗文化圈的核心是以其宗教信仰为核心和主体,吸收和结合了其它文化而形成的一个文化群。各民俗文化圈之间同时并存着排斥、互渗、共享、共融等关系。其中民俗文化圈之间的排斥,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民俗文化圈在接触交流时由于文化误解或文化差异产生一些不相容,但其不是绝对的,而呈动态变化状态。互渗是是指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民俗文化圈之间由于长时间交流造成各自吸取异文化因子,但其仍保持原有的文化内核。共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民俗文化圈之间由于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后,原有文化内核改变,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共享是指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民俗文化圈之间,共同拥有或分享同一种或几种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冯文开]敦煌写本《汉将王陵变》口承与书写的诠释与思考
下一条: ·[段友文]论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相关链接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戴安妮 吴言]Cosplay的身体创作与互动研究·[程浩芯]传说入戏的文体互动方式
·[柏仙爱]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执行研究·[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程浩芯]通行叙事和地方叙事的互动·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王渭清 赵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与共济·[田兆元]“元宇宙”神话叙事与谱系构建
·[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