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乌丙安、叶春生、柯杨等专家再度呼吁:别把“七夕”过成“情人节”
  作者:记者 王国平 宋喜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09 | 点击数:4102
 


  光明日报北京8月7日电(记者 王国平、宋喜群)7日上午,在京举行的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上,是否有必要将“七夕乞巧节”改造成为“中国情人节”,再度成为与会者聚焦的话题。乌丙安、叶春生、柯杨等专家明确表示,这样的改造欠妥当。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柯杨认为,传统的七夕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之间不能轻易地画上等号。他说,乞巧节和牛郎织女传说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进行了明确的区分。甘肃西和县、浙江温岭西塘镇和广州天河区珠村被命名为七夕节(乞巧节)文化保护地;而山东沂源县燕崖乡、山西和顺县松烟镇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则被命名为牛郎织女传说保护地,“前者的性质是传统节日文化,后者则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前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女儿节,后者是一个凄婉的爱情传说。无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各地活动内容,还是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两者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西和县开展田野调查时,他发现,在当地的乞巧节活动期间,几乎村村都要供奉“巧娘娘”的纸扎像,却没有牛郎的位置,而且男孩子也不参与其中,是一个以未婚少女为主题的真正的“女儿节”。

  “如果对各地的乞巧节仔细加以观察,就会发现其发展脉络不尽相同,在内涵和形式上也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有其各地的地域性特征,应当让它们百花齐放,没有必要统一化,更不能在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下,将其改造成什么‘中国的情人节’。”柯杨如是说。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表示,当下在国家级传统民俗节日的保护过程中,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被胡乱歪曲贬损的情况最为严重,特别是以打造所谓“东方情人节”的名号、以与时俱进迎合现代化为借口,故意篡改七夕节牛郎织女夫妻恩爱坚贞不屈的人文主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3-08-08 04:2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乌丙安呼吁:不能歪曲文化遗产的内涵
下一条: ·乌丙安“女儿节”变“婆婆节” 乞巧文化获“修复”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