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丽]电影工业的传统化实践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说起①
  作者:康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1 | 点击数:9795
 

        电影工业的产业模式与利益驱动,促成了迪斯尼动画《木兰》中国传统形制与西方话语内核的结构模式。这个典型的历经了传统化的模式,恰恰印证了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对建构传统的认识,“一切被发明的传统都尽可能地运用历史来作为行动的合法性依据和团体一致的黏合剂”[11]。而且,它们“与过去的这种连续性大多是人为的。”[12] 这种故意为之的行为带来的,通常是特定群体为获取文化主权而“构建当前话语、行为和过去的话语、行为之间关联性的一种创造”[13]。这种创造唤醒的不是古老的遗留物,更多的还是现代化进程中结合传统而重塑的文化认同。

  对于大多数群体而言,传统是隐匿于骨血深处的文化积淀,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不会时刻点醒着人们的关注。然而,一旦遭遇因外力介入而导致传统更迭,却可能激起各种各样的注目:或是用对古老传统的坚守来阻挡新异事物的消解,或是顺从于已被更定了的传统,并将之内化,从而完成传统的重构。无论是意图捍卫本真性的前者,还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后者,实际上都没能脱离“传统”与“现代”的论争语境。若从这一视角回顾本文对迪斯尼动画《木兰》的讨论,就会发现,无论是他者文化对自我传统的改写,还是传统化实践对传统的建构,映射出的实际上都是民俗学在当下语境中对传统与现代关联问题的思考。细言之,便是对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状态、变迁机制与变异模式等问题的考量。这些问题都是可以从迪斯尼动画《木兰》说起的,需要学界同仁致力思索的重要命题。

  [①] 本文成果隶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丛研究》,项目编号:07CZW036。

  [②] 对于迪斯尼的动画《木兰》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其中所凸现的中、美文化的互动。在这些讨论中,认定由于文化差异而使迪斯尼叙事误读了中国传统叙事的见解颇多,如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兰州学刊》,2010年第1期。陈莉莉:《迪斯尼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8卷,第6期,2009年12月。周琳玉:《他者化与政治镜像——对迪斯尼动画片<木兰>文化身份的省思》,《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6期。

  [③] 刘剑:《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木兰>》,《南昌高专学报》,第57页,2009年第5期。

  [④] 自1998年迪斯尼动画《木兰》面世,学界已有很多的相关论述:或从女性主义视角去探讨女性主体对男性权威的结构,或是从东方主义的角度来阐释其中文化殖民的潜在意图。文章数目很多,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⑤] Hortense Powdermaker ,Hollywood, the Dream Factory: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Move-makers. Boston: Little, Brown, 195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2011年第5期
【本文责编:书童】

上一条: ·[周建新]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俗、学者与民俗学研究
下一条: ·[张利群]民间文艺制度的构成及其建构
   相关链接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