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首页民俗与教育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招生简章】2012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中国民俗学研究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7-23 | 点击数:7660
 


 

[相关问题请访问:民俗学论坛·2012暑期学校专版]


  经教育部批准,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创新计划,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于2012年8月至9月期间,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和新疆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合作,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民俗学研究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推进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增强全国高校相邻学科之间的沟通,扩大与国际一流高校同行的合作,发挥民俗学在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与教育特色

  ㈠教学目的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高校民俗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同时提倡民族民俗学教育、投入社会公共教育,推进国际民间文化比较教育。本次暑期学校继承钟敬文先生的教育思想,于1998年钟先生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高级研讨班”之后,根据新时期民俗学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重点在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口头传统专题研究和民族民俗学专题研究等方面,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模式,实行研究生教育资源公益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㈡教育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由钟敬文教授创建并长期指导,是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传统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高校985、211项目重点建设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该学科的中青年团队继承传统并创新发展,在“中国语言文学”和“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下进行学科建设,巩固了“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等基础研究课程,增设了理论民俗学、现代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志学、民间叙事学、故事学、神话学、历史民俗学、宗教民俗学、技术民俗学、数字民俗学、社会人类学与跨文化研究、社会学原理、社会分层和城市社会学等多门新的研究生基础课和选修课,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结构合理、学科体制开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博、硕研究生,在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的理论研究、上中下三层文化综合研究和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是研究我国多民族文学的国家级科研单位,以民族民间文学和民族民俗教学科研为特色,在民族史诗学、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新疆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是我国西部高校和民族地区院校中的重点建设单位,所依托新疆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民俗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西北边疆历史较长、特色明显的民俗学学科点。

  本次暑期学校以加强我国高校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研究生教育的同行交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以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基础研究、口头传统和民族民俗为三个要点,推动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民俗学新型人才,促进民俗学在国家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教学平台、师资力量与教学方式

  ㈠教学平台

  本次暑期学校的管理部门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实行主、分会场制。主会场为北京师范大学,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新疆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设立两个分会场,欢迎多地区、多民族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听课和交流。

  ㈡师资力量与教学方式

  聘请海内外同行和相关学科中的一流专家学者担任暑期学校主讲教师,开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设主会场,由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提供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授课内容侧重中国民俗学基本研究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跨文化比较研究等。

  中国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所为第一分会场,侧重口头传统专题。

  主会场和第一分会场的地点均在北京,面向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东北院校的学员。

  新疆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设第二分会场,侧重民俗学基础研究和民族民俗学专题讲座,同时开展民族民俗教学基地体验教学。新疆大学分会场(第二分会场)主要面向西部学员,为西部学员的课程学习、调研和交通往来提供方便。

  本次暑校的主场与分会场师资力量协调,教学与实践结合,师生互动。引入数字软件教学和民俗学教学基地体验实习。

  暑校尝试开通在线远程视频教学。欢迎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在线注册网址、听课方式和结业要求,另行通知。

  三、举办时间

  本次暑校举办时间为:2012年 8月20日至2012年9月2日。

  其中,2012年 8月20日至8月27日在北京授课,8月28日至9月2日在新疆大学授课。

  四、暑期学校的活动、考核方式与结业证书

  暑期学校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并组织学员分组展开研讨,设立研究生交流奖项,设优秀论文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在暑校期间,计划组织学生参观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档案库、新疆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田野调查基地等。

  暑期学校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学术训练背景,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对相关问题和课题进行研讨,并提交毕业论文。

  全程听课、参加研讨会并提交毕业论文,达到暑校要求的学员,可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的暑期学校结业证书。

  五、招生对象与人数

  ㈠招生对象

  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语言文学”和“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专业在读二年级以上硕、博研究生,欢迎报名。

  攻读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艺术学等专业,但在论文研究方向上与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有交叉关系的在读二年级以上的硕、博研究生,以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讲授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课程的青年教师和研究人员,均可报名。

  ㈡招生人数

  本次暑校招收正式学员80人、旁听学员20人。本单位和北京本地学员均作为旁听学员。

  六、报名方式与录取方式

  ㈠报名方式

  报名截止时间为2012年 8月5日。请有意申请的同学登录网络报名地址:

  http://dfsl.bnu.edu.cn  (选匿名登录),填写报名表。

  报名表格纸本需要邮寄到北京师范大学,邮寄地址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全国研究生暑校联系人赖彦斌、史玲玲老师收,邮编:100875.

  ㈡录取方式

  本次暑校的录取原则,主要依据是申请者的专业教学、教育、科研背景和所在地区,尤其关注申请者在学期间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或者青年教师的教学课程。

  正式学员录取名单将于2012年8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网页/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网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网页/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网页公布,网址如下:

  http://graduate.bnu.edu.cn 
  http://mdw.bnu.edu.cn/
  http://www.chinese.bnu.edu.cn
  http://dfsl.bnu.edu.cn
  
  本校研究生可于2012年 7月25日之前把报名表直接送交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7层文学院赖彦斌、史玲玲老师信箱。

  六、学费与食宿费用

  本次暑校的学费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和新疆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全额资助。暑校对正式学员的学费实行全免,免费提供学习资料,并为来自外校和外地的正式学员提供大学食堂饭卡、一定额度的伙食补贴(含饭卡费)和校园住宿补贴。

  七、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赖老师:13121915802 / lyb@bnu.edu.cn

  史老师:13366139466 / sll8516@163.com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新疆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2012年7月10日

本网7月19日发布23日提升

↓【点击下载:2012年民俗学暑校报名表】↓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录取名单】2012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共三批)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