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王星]清末民国语文教科书里的传统节日
  作者:王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1 | 点击数:10617
 

上海南洋官书局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端午节的图文描述

世界书局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中对中国传统年俗的描述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 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自2012年2月始, 本报将次第选录课题研究者之学术随笔,以飨读者。

  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有一个基本思潮,即结合日常时令和生活习惯,编入很多孩子们熟悉的内容。1904年,商务印书馆《初等高等小学堂国文教科书》“编辑缘起”就指出:“凡关于立身、居家、处世,以至事物浅近之理由与治生之所不可缺者,皆萃于此书。”这其中就包括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具有民族特性的节日文化。常见的包括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节日;也包括一些已经消亡或者发生变化的节日,如清代万寿节和民国的国庆节、植树节等。

  再翻看 仍相识

  清朝末年学部编译图书局所编《学部第一次编纂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三册第1课《万寿节》:“正月初十日,为皇太后万寿节,天下臣民,同祝万寿。十四日为皇上万寿节,臣民庆祝,与皇太后万寿节同。” 万寿节其实就是最高统治者的生日,这一天天下臣民都要为之祝寿祈福。新式教育、新式教科书兴起于帝国的晚期,就难以避免受到皇权意识的一些局限。但观察这篇课文特别的排版形式,可以发现它透露了历史的一些蛛丝马迹:“皇太后”三字破出正统的版框,高出2个字;而“皇上”也破出版框,却只高出1个字。课文结尾还有意味深长的一句“与皇太后万寿节同”,似有强调之意,却更像要表达“皇帝的待遇绝对不能凌驾于皇太后之上”。这也是教科书编写者既要维护皇权,更要兼顾“垂帘听政”政治现实的微妙心理。

  幸运的是,即使在清末的语文教科书中,像这样赤裸裸灌输忠君思想的内容也并不多。随着帝制的覆灭,这种强加于人的“节日”就在教科书的目录中永远消失了。

  同在清末学部编写的这部教科书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如在第二册的《清明》:清明届,桃花红,杨柳绿。有子孙,都扫墓,人种亡,能不哭?课文虽然简短,却远远超越了一般清明节的意义,透过字里行间的忧患沉痛,能体会到编写者在面对“列强环伺、国势糜烂”时的一腔悲愤。

  同样是讲述“清明节”,1904年商务印书馆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和乐群图书编译局1906年初版的《国文新教科书》,却显得色彩绚烂、童趣天真。乐群图书编译局的课文:“清明节,风和日暖,桃花红,杨柳绿,草色青青,一望无际。郊外游人,往来不绝。二三童子,亦携手通行,为踏青之举。”旁边还附有漂亮的彩图,四个孩子携手而行,并作交流状,春意跃然。商务印书馆的课文大致类似,只是设计更为巧妙,后半部分是一封《与友人约踏青书》,将当时的尺牍(书信)教育包罗其中。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一个节日,涵义丰富。它起初只是一个提醒农民春耕春种的节气,后来在唐宋时期才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内容。经过数百年的继承和强化,逐渐成为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兼之踏青郊游的节日。中华书局1916年的《新式教科书》用18个字就概括了这个节日的全部活动过程:“清明之日,随父至山下,扫墓,看山景,向晚回家。”这篇课文大概到1919年前后再版时被删除,但在这套教材的第五册安排了《清明谒墓》一课,详尽描述了整个扫墓的过程。有意思的是,在配套的教授法(相当于现在的教参)“应用事项”中,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深思学习:“先人之遗骸,葬在墓中,尚宜不忘;现在之父母,更宜孝敬。孝敬之道,宜处之周到,弗徒在形式而已。”利用清明这个节日,教诲人树立正确的孝敬观念,这又是一种传统道德的培养方式了。

  旧时节 新变化

  随着岁月流变,语文教科书里的节日,在永恒不变的大主题下,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情感变化。以清明节为例,因为民国初期根据孙中山的提议,将清明节定为植树节,所以一些有关清明节的课文还体现了“清明植树”的内容。1938年,民国政府教育总署编审会编著的《初小国语教科书》第四册第16课题目就是《清明种树》。如果说,这些变化只是根据政府法令而做出的相应调整,那么对于传统节日的全新解读、演绎,则是超脱于时代之上的新变化。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20日14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高洪兴]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
下一条: ·[刘宗迪]古道西风泥孩儿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