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乌丙安:一辈子的民俗 一辈子的牵挂
——中国文化报专访
  作者:记者 屈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1 | 点击数:5277
 
云南石屏采风1

云南石屏采风

  乌丙安,83岁,辽宁,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1年2月25日,人民大会堂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获得通过。此时,82岁的乌丙安正守在电脑前,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滚动消息。在法律通过的第一时间,他激动地上QQ发了一条讯息,告知所有好友。“依我这个年龄,我担心自己赶不上了,那将是终生遗憾。幸运的是我赶上了,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很少有人能体会他这一段话的分量,从保护意识萌生之初到如今非遗掀起全民关注热潮,每个阶段都有他努力的身影。几十年来,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恰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的艰难曲折之路相合。

  1953年,24岁的乌丙安成为新中国首批研究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民间口头文学专业,师从钟敬文先生研究民俗学。“那时我们已经树立起民俗文化遗产这个观念,国民党统治时期破坏了很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都下决心要好好搞。”乌丙安回忆说。

  两年后,他学成毕业,被分配到辽宁大学教民间文学,正当他准备一展宏图的时候,整风运动开始了,民间文学课遭到批判,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学科”,从此被剿杀,他自己也被打入劳改队。在接下来的文革中,他又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了9年。“这9年虽然艰苦,却成了最好的积累时期,到农村后我发现那里的农耕文化真是丰富极了,没有一件事不与民俗文化密切结合。”

  1978年,经历了重重曲折之后的乌丙安,带着300多万字的第一手民俗调查资料和妻子儿女回到沈阳。当年10月,两封邀请函让他看到了曙光——它们分别由国家教委和中国文联发来,前者是调乌丙安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全国统编教材《民间文学概论》的编写工作,后者是请他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随后、乌丙安又被辽宁省选为筹建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1979年,辽宁大学迎接乌丙安回校,并首开先河,于次年开设民俗学课程;为更好地进行调查保护他们组建了采风队,开始在全东北进行民俗文化的抢救性保护。

  年过半百的乌丙安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幷参与国际间的学术讨论。1985年6月,他接受日本邀请去讲学,踌躇满志的他发现,相比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国落后得太远了。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对无形文化和有形文化实施了保护,35年之后,他们早已有了成熟的保护体系。在具体的保护技术方面,国内更是与之相差甚远。

  “2002年的12月,眼瞅就要过新年了,我收到一份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请柬,请我去保利大厦参加一个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刚刚过完73岁生日的乌丙安,坐了一夜的火车到了北京。会上有很多联合国组织官员和专家,受邀指导中国的民间文化保护,在那里乌丙安听到很多新颖的观点,感到十分“过瘾”。事实上这次国际会议正是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预备会。

云南石屏采风2

云南石屏采风

  紧接着、文化部在2003年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政策。乌丙安当时就决心,从此誓为中国的民俗文化保护发展倾尽全力。令他无比振奋的事很快就发生了,2004年,中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此中国非遗保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实际上,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正反映了咱们民俗文化的盛衰,在我遭难的时候,国家也在遭难,在我的教学研究取得一些成果的时候,也是整个国家的政策助推和人心所向之时。”乌丙安说,在遇到坎坷的时候,也有人劝他放弃,但他却觉得越干越来劲,50岁之后,反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不过,即使是从未被命运击倒的乌丙安,也有忧心的时候,尤其是当看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性的商业开发,最终搞得不伦不类时。“最近有人找到我,说有家酒企老总想出高价聘请我当指导,把中国名酒包装成世界洋酒。我今年已经83岁了,不想晚节不保。可能某一个时期这些人赢了,但我觉得,他们有一天一定会后悔的。”

  对非遗的未来,乌丙安仍然满怀信心,因为他所预见的事情在慢慢地实现。“如果一件事经过了科学认定,而且自己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理智上,都认为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那这个事业就应该坚持,别人谁说什么,都不能改变。”乌丙安坚定地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2年6月13日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得后]感念敬文师
下一条: ·董作宾:一盏煤油灯照亮《殷历谱》
   相关链接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关于征集乌丙安先生题字、照片、讲学等活动资料的启事
·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王德刚:《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陶立璠]耄耋之年忆丙兄
·精神永驻,风范长存——乌丙安教授追思会·[王学思]没有挥手,就去远行——追忆乌丙安老师
·[邓启耀]一张珍贵的照片——怀念乌丙安先生·乌丙安先生追思会:在线参与网址(2018年7月16日周一上午9时)
·[周福岩]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悼恩师·[江帆]给我人生以最深刻影响的恩师……走了
·[陈岗龙]怀念敬爱的乌丙安先生·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各方致唁电唁函悼念乌丙安教授·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先生可爱,追着那片云成为一束光!悼念乌丙安先生·那个热爱非遗的老人走了
·各界人士撰文、留言痛悼乌丙安教授·[潘鲁生]怀念乌丙安先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