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的“面塑人生”
  作者:记者 宁昊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5 | 点击数:9326
 

  为师者何晓铮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出师后,何晓铮就致力于面塑艺术的传承。几十年来,他的徒弟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面塑艺术也在各地开花结果。

  何晓铮说,他的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是学员,这些年在大学、群众艺术馆等场所授课,听课的都算学员。第二层是学生,是经常来家走动、学艺的。第三层才算徒弟,是传统的作坊式的手把手教出来的。规格最高的徒弟叫入室弟子,是在诸多徒弟中遴选出的佼佼者,要经过正式的磕头拜师仪式才算是入门了。何晓铮对记者说,他各地的徒弟有150多名,但是入室弟子只有近50人。

  北到内蒙古、南至峨眉山、西达新疆石河子、东到福建都有何晓铮的得意门生。做何晓铮的徒弟可不是那么简单,要经过一次严格的面试。“这个面试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远也要来一趟。首先看有没有诚意,再看人品和艺德,还看学习有没有灵性,最后还要看有没有持久性,是不是三分钟热度。如果这几点都具备了,那才可以传授他技艺。”何晓铮说,“我有个新疆的徒弟,为拜师千里迢迢来了两次。”

  有人说,入室仪式是封建迷信的那一套,但是何晓铮认为,有些民俗流传下来还是有合理性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行磕头礼,更能加深师徒间的关系,明确师徒的责任和义务。

  面塑宗师李俊兴当年看中何晓铮,收他为徒,为此两年没收其他徒弟。何晓铮回忆起当初拜恩师李俊兴为师时,济南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副所长曾说他手大不适合做面塑,李俊兴却说:“做面人是用心而不是用手。”这句话对何晓铮影响至深,他对自己的徒弟也这样讲,手只是心的延续,是心的工具。何晓铮收徒弟也有一条:“只要我觉得你行,你肯定行。”

  何晓铮现已73岁高龄,当记者问到他还会不会再收入门弟子,他表示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基本不会再收了,但是也绝不放过有才华、有素质的可塑之才。

  传播者何晓铮

  为使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了解古老的面塑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初,何晓铮每年都要参加或举办展览。如1986年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何晓铮个人面塑展”,在北京华都饭店、济南饭店多次举办的展览和观摩会,以及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的“中华百绝艺术博览会”的展出,都向世人展示了传统的面塑绝技,弘扬了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

  何晓铮给记者展示了一本纸页已经泛黄的册子,收藏了多年来国内外友人的来信和照片。扉页上,有一位德国艺术家给他邮寄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何晓铮先生,让我在济南期间很幸运地欣赏到了魔术般的艺术。”何老说,几十年来到各地推广面塑、举办各种展览,也结识了各国的艺术家。艺术说到底是相通的,面塑这门艺术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欣赏。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民俗老街曲水亭街有何晓铮的面塑工作室,常常有人驻足欣赏。何晓铮说,曲水亭街是最具济南风味的老街,把工作室设在泉畔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南的面塑艺术。

  年过古稀的何晓铮跟面塑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时常想起50多年前当面塑宗师李俊兴问他愿不愿意从事面塑工作的时候,他曾不是很情愿。但一脚踏入面塑的大门之后,就再也没出去。

  “我曾经有很多机会调去高校和其他文艺机构,但是每一次别人提供这种机会我都婉言拒绝了。现在想想为什么当时会这么做,只有三个字‘离不开'.”

  何晓铮曾获多次殊荣,他对其中一个尤为看重,即“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自从迷上了这门指尖上的艺术,面塑就成了他一辈子的守望。

  相关链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6月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故事大王”常维范的故事
下一条: ·传拓名家讲述技艺传承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