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毓庆]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的考察
  作者:刘毓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9 | 点击数:31590
 
神话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说:“对古代人而言,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到达再生的过渡。”卡西勒《国家的神话》亦云:“神话教导人们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它仅意味生命形式的改变。”(23)对于现代人来说,死是对旧有生存方式的否定。人们在痛不欲生的时候,同时也是在召唤新生的时候。只有旧有生存方式的消失,才能带走痛苦;也只有旧我的死亡,才有新我的再生。生与死是绾结在一起的,人类的生命从水中生来,水会慷慨地接受人的死亡,也会给人以再生。再生的生命才是幸福的,顽强的。《博物志》卷二云:
 
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妇人妊娠七月而产。临水生儿,便置水中。浮则取养之,沉则弃之,然千百多浮。
 
窃疑此种仪式有两重意义,一是测探神意,一是作“再生”的模拟。神话中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祝融降处江水”、“昌意降居若水”等,当都是此种仪式的神话表述。而女娃之为精卫、瑶姬之为云梦泽女神、宓妃之为洛神、娥皇女英之为湘神, 表现的无不是由死亡而获得再生的力量,无不是命运的彻底改变。在爱情小说中,江蕊珠、裘翠翘、杨菊英、蔡若兰等,她们投水——或谎称投水,随后使她们的命运好转,获得新的人生。这实是“初生——死亡——再生”这一神话模式在俗世的演习。
欲望的满足是以“死亡”为转机的,“再生”后的生存形式是对“死亡”前生命缺憾的补尝。由小说中江蕊珠、裘翠翘等“死亡”前后的情势,我们不难推测神话中云梦女神、洛神、湘神以及汉水女神,她们都是为情而死的原始女神。但由生而自觉地走向死的过程,也是生之痛苦发展走向极限的过程。“水死”完成了她们生命的转机,使之获得了永恒的满足。生前的情感纠纷与烦恼,便随着死亡淹没于滔滔之中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水死”是生命痛苦到达极限的标志,水容纳了人类最深刻的悲伤和苦痛,它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始点,它永远观照着苦闷中的灵魂。
 
六、牛女河汉与水之神话意象
 
当水携带着原始文化意义而进入艺术作品的时候,它完全摆脱了自然物的单一性,发挥着它情感上的特有的潜能。即如荣格所云:“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同时提升了他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24)在《诗经》的时代,由于原始习俗的遗存,水的文化意义被搅入了对自然实物与两性生活的描写之中。只有摆脱了客观存在的困扰完全进入艺术欣赏的境界,才能真正领悟到它的妙谛。“秋水伊人”固然是写实,但那种飘飘渺渺、朦朦胧胧、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意境,又何尝不是象征呢?在两汉时代,随着水畔媾精的原始云雾的消退,水作为神话意象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才充分地表现出来。最为典型的是产生于两汉时期的牛郎织女故事。
牛郎织女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佚文(《岁时广记》引)及崔寔《四民月令》(《艺文类聚》引)。一对情人,被一条无情的天水残酷地隔开。他们隔河相望,日日夜夜经受着相思的痛苦煎熬。这既是远古性隔离生活在天国的投影,也是人间无数悲欢离合现实的神话表述。在这里水完全摆脱了写实嫌疑,而成为一种艺术象征。“天河”的彼岸是美好的,那里存放着理想,存放着圆满,存放着幸福,也存放着生命的价值意义。然而却无法超越,无法实现圆满的渴望。上帝为不使人完全的失望,他应诺一对情人在“七七”之夕相会。为了这一丝希望,生命甘愿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面对茫茫之“水”,努力生存着,期待着,到老、到死……
这个传说,投射着民族群体的心影。在这个巨大的心灵中,有一道深粗而苍老的伤痕,它记录着过去的风风雨雨,而又认定着这样一个事实:现实与理想之间,总隔着一条“天河”,“希望”是人生的力量和安慰。在文人的笔下,“牛女天汉”又成为个性心灵的诉说,天河之水以更明确的象征,发挥着神话意象的情感潜能,拨动着千万个心弦。《古诗十九首》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专家们基本上共认这是一首爱情离别诗。因而象征意也至为明显。题材虽是神话的,而悲剧情感却是人间的。“河汉”作为一种达成理想的障碍物,它带给人们的只有哀怨。织女的织锦妙手,织不出通往彼岸的桥梁。她脉脉含情地凝视着天河那边,期待着、向往着圆满,然而萦绕心头的却是离别的苦痛,是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作者诉说的无疑是个性心灵的哀伤,然而因为他是在用“原始意象”说话,他把个人的命运已转变为人类的命运,因而唤起了人们心底的悲伤,引动了千万个心的颤抖。使之成了一种恨别模式,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如杜甫《牵牛织女》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牧《七夕》云:“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权德舆《七夕》云:“东西一水隔,迢递两年愁。”晏几道《蝶恋花》词云:“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这些诗作无不寄寓着人世的离情别恨,无不是借助牛女神话和水之神话意象,向全人类诉述天地间的悲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谭志湘]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走向
下一条: ·[任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政府参与
   相关链接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