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论语》译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9年9月30日   

《论语》译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许渊冲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谈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有人说是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如果感性知识不能上升为理性知识,思想就会模模糊糊;如果理性知识没有感性知识来充实,那理论就会空空洞洞,没有实用价值。我们看看西方人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文大同小异。

  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is labor lost,thought without learn鄄ing is perilous.(Legge)理雅各的译文还原是:学习而不思考是白费力,思考而不学习是危险的。是不是白费力或危险呢?我看还是用实例来说明更好。

  《英语世界》刊登的一篇文章《识途篇》谈到刘禹锡《竹枝词》的英译:

  Between the green willows the river flows along,My gallant in a boat is heard to sing a song.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the east enjoys sunshine,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识途篇》中说:“英文译得非常流畅,而且译文的韵律也很好。但是,原文里面的奥妙之处在译文里却看不到,因为那是无法翻译的(‘晴’与‘情’谐音)。”《识途篇》指出了译文的流畅和韵律,可见作者是“学而思”的,但他却看不到译文的“奥妙之处”,认为那是“无法翻译”的。这就是“学而不思”了。因为译文最后分明是说:西边下雨东边出太阳。情郎的情意和天的晴意一样深,这就是说:天有多么晴,人也就有多少情;天是半晴半雨,人也就是半心半意了。这不是原文双关的“奥妙之处”吗?作者“学而不思”,或者思而不深,结果虽不是“白费力”,但是视而不见,结论就错误了。

  《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51页评论李商隐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译文: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评论者说译文好,但要把第二行改成:And candles till burned up have no longing tears to shed。评论者加了longing一词,增添了两个音节,打破了英诗亚历山大体每行十二个音节的格律;又不知道英诗每行先轻音,后重音,是抑扬格,加词打乱了抑扬格的韵律。这是不懂英诗格律,却又不去学习,反而自作聪明、“思而不学”的结果,虽然不算危险,但却把好诗改坏了。由此可见,“思而不学”的结果,也是产生错误。

  从以上两个译例看来,理雅各把“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字说成“劳而无功”,虽然不错,但是不如“盲目实践”更合一般情况。他把“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字理解为“有危险性”,也是一样,不如说是“缺少实用价值”。因此,孔子这两句话可以考虑如下译文:

  To learn without thinking risks to be blind,while to think without learning risks to be impractic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