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朱熹论读书

朱熹论读书

朱熹论读书

马有 

光明网  发布时间: 2009-04-20 08:00 光明日报



  朱熹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钟情于教育事业,不断继承和丰富前人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对如何读书和做学问,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他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朱子语类》卷二○)这一解释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接近于学习的本义。在朱熹看来,学习既包括“求知”,也包括“求能”,既包括“学”,也包括“习”;既包括“致知”,也包括“力行”。“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朱熹强调学与习必须兼顾,知与行应该统一。他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同时他又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子语类》卷九)。这种关于学与习结合、知与行统一、突出强调实践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如何读书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上,朱熹提出读书须立志自主。朱熹认为,“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朱子语类》卷一八)。朱熹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树立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他说:“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性理精义》卷七)朱熹认为立志对于成才来说意义重大,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性理精义》卷七)。朱熹很重视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认为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包办代替:“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九)同时他还强调“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朱子语类》卷十三)。这种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读书要先立程限,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朱子语类》卷十)。所谓“立程限”,就是制定学习计划。读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点点滴滴地不断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一定要长计划短安排。朱熹认为学习要循序。所谓循序,是指按照所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来确定学习的进程和顺序。他以读“四书”为例来说明如何循序:“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朱子语类》卷十四)其循序渐进的学习主张符合认知过程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读书要虚心居敬。南宋士风,多半虚浮,朱熹直面现实,倡导虚心。他说:“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日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学规类编》)朱熹所说的“虚心”,有不先立论和专心致志两层意思。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认真体会书中原意。“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譬如一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专心致志指不被杂念所扰,一心一意读书。朱熹强调读书必须专心静虑,全神贯注。他说:“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朱子语类辑略》卷二)朱熹认为,学习不仅要虚心,而且要居敬。所谓居敬,即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敬”就是“主一”,就是专心一念。“主一之谓敬,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乱之”(《朱子语类》卷六十九)。“整齐收敛这身心,不敢放纵,便是敬”(《晦翁学案》)。

  读书要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观书既要熟读又要精思。所谓熟读,就是多次重复,把书读得滚瓜烂熟。为此他强调“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朱子语类》卷十),“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朱子语类》卷十一)。所谓精思,是反复思索玩味,寻求文义。《朱子语类》卷十云:“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又云:“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朱熹强调学习不仅应循序,而且要存疑。疑问越多,学习进步就越快,“大疑则可大进”(《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五)。他认为学习一般要经历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晦翁学案》)。“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这种主张熟读精思、存疑求真的学习思想来自于朱熹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治学体验,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作者单位: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