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寻根淮阳”之“活着的历史——泥泥狗”系列

"寻根淮阳”之“活着的历史——泥泥狗”系列

"寻根淮阳”之“活着的历史——泥泥狗”系列之一 

泥泥狗:人祖在淮阳的“活化石”

首席记者 李红军 文图

2009-04-21 08:42:05  华夏经纬网







  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古庙会上,如果你是第一次到淮阳,你可能最先注意到的是如河如海的人流;或许,微醺的春意,搅动了你心中的那份诗情,在逛完庙会后,你沉醉于八千亩的龙湖,将纯美之情泼洒在宽阔的水面上。 因为是初到淮阳,给你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是伟岸宏大庄严肃穆的太昊陵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扁舟翩翩、苇草漫漫的环城龙湖。

  是啊,这些都是值得永远铭记的地方,因为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因为这里长眠着人类的先祖伏羲,因为这里是人类文明的起步。

  但如果你仅仅停留在这里,我要告诉你,实际上你还停留在这片圣地的表面,还没有完全理解人祖圣地。就好比“听戏听门道,不懂的听热闹”一样,你需要细细品才能品出味道来。

  到太昊陵,除上香礼拜人祖伏羲外,其他需要做的就是逛庙会。因为庙会是祭祀人祖的盛会。

  庙会上有些啥?五彩缤纷犹如万花筒一样的纸扎,飘舞在空中有些特立独行的旗幡,这些都不说了,但是有一物需要你看仔细了,那就是被绘成五颜六色的泥泥狗。如果你拿起来,放在嘴上,会吹出古韵悠远的埙乐。

  单这一声凄婉的乐音,一下子便打开了你心中暂时潜埋的古老回忆,你会不自觉地浸淫在追寻远古的气氛里,恍然不知归程。而这时,你浮躁的心会悄然沉寂下来,一种魂归家园的感觉也便有了。

  这泥泥狗,便是人祖伏羲的印记。泥泥狗虽小,但一如太昊陵,铭刻着亘古不绝的历史记忆。所不同的是,太昊陵庄严宏伟,代表着曾经的官方崇敬;泥泥狗留存于民间,是远古伏羲记忆的“活化石”。

  实际上,除泥泥狗外,太昊陵庙会中与伏羲有着联系的民俗还有“布老虎”、“担经挑”等,它们与太昊陵、八卦台等建筑共同构成淮阳伏羲文化的庞大系统,并佐证着数千年前一代人祖的存在。

  泥泥狗是远古图腾崇拜的印记

  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太昊陵古庙会期间,方圆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民众,都会扶老携幼赶来,前往太昊陵朝祖进香,拜谒人祖,其跋涉之无碍、崇奉之虔诚,让人叹为观止。

  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如此虔诚?是什么力量让庙会历经千年而不衰?走进庙会,走进太昊陵,答案就不难找到。

  “太昊陵有各种各样的古风遗俗:有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留下的民间工艺品——泥泥狗,有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布老虎,有远古女性生殖崇拜的物化——子孙窑,有颂扬伏羲女娲功德的原始巫舞——担经挑。如此众多的羲皇遗迹遗俗告诉我们,淮阳为羲皇发祥,是伏羲定都中原后的活动中心地带。”当地作家董素芝娓娓道来。

  她的话或许可以解读淮阳庙有如此生命力的缘由。

  “泥泥狗”作为太昊陵古庙会上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囊括了自然界的奇禽异兽,从一尺多大到拇指大小,别具一格的造型,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底蕴,显示了人祖之地特有的文化气息。泥泥狗又叫“陵狗”,是太昊伏羲陵泥制工艺品的总称,也有人称为“泥玩”。实际上,形状各异的“泥玩”,并不都是形状似狗的泥泥狗。那么,为什么所有的淮阳泥制工艺品都称为泥泥狗呢?

  “‘泥泥狗’名字由来久远。这与我们的祖先太昊伏羲氏紧密相关。”淮阳艺人彭伯虎先生说。

  彭伯虎说,太昊伏羲氏是我国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被其首先驯服,为人守户、保护畜群。所以若是在太昊陵古庙会上问泥塑艺人“泥塑玩具为什么叫泥泥狗”,他们必然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

  上古时的先民从图腾崇拜出发,认为狗是天上派下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辞海》中仅以“反犬”与“犬”为偏旁的字就有170余个,足见“犬”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多数兽名,都是“犬”或“反犬”旁字,《说文解字》释“类”字说:“种类相似,惟犬为甚。”原来人在初认识事物的形状时,常以身边的狗作标准,与狗相较而别其状,因此狗就与多种走兽的形状有了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太昊陵庙会上的泥塑玩具虽以狗命名,可塑造的鸟、兽、鱼、虫无所不有,但皆归于狗的范围。

  董素芝介绍说,在渔猎时代,被首先驯服的狗能帮助人类照看牧群、守护报警,忠诚地和人类站在一起共同抵御野兽的侵袭。先民们认为狗是一种帮助人类的神秘力量,因此,受到人类的崇拜。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不少关于犬戎国、犬封国、狗民国、狗国的记载,也留下了许多狗图腾的遗迹和传说。如北方的狄,《说文解字》释曰:“狄,赤狄,本犬种。”又如南方的盘瓠蛮,其祖先盘瓠就是高辛氏的一条狗。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苗、瑶、畲等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据《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磔狗邑四门,以防蛊。”是说祭祀先祖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门,以防农作物受病虫之害。很明显,这是把狗作为图腾崇拜的镇物。

  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有一幅狗头、狗尾、鱼身组成的奇异图案。文化学者陈维堤先生说:“出现在陶罐上的狗鱼纹,是原始龙的又一地方变体狗龙的原始形态。”

  “从原始遗留的许多文字来看,人在开始认识世界时,就是将生活中与人类接近的狗作为客体原型,其他都是与狗作比较而分门别类的。繁体的‘类’字就有一个‘犬’字,形状的‘状’字,也是以‘犬’作为偏旁的。《山海经》中所载的很多奇珍异兽的名字,也都能感受到狗的存在。在古人看来,一切种类、一切形状都是由狗引申的。后人写伏羲的‘伏’字,就是单人旁加一个‘犬’字。许慎《说文解字》曰:‘伏者,伺也。臣伺事于外也,从人犬。犬,同人也,不曰犬人,而曰人犬,列于人部者,尊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狗的地位也逐步改变,狗从早期人类崇拜的先祖,渐渐降为被人类使用的仆役,但人们对狗的那份特殊的感情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人们选择伏羲时代最早驯服的动物为伏羲守陵,把所有的泥塑玩具统称为‘泥泥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董素芝说。

泥泥狗与抟土造人传说相关

  关于制作泥泥狗风俗的由来,淮阳老艺人有个一致的说法,说泥玩具最先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流传下来的。

  “抟土造人”的传说大家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有关泥泥狗来历的这个故事,与我们所知的却不大一样。说是洪荒时代,一场洪水,使天下只存活了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于是他们奉天帝之命,遮面为婚,抟土造人,繁衍人类和万物。后来有了儿孙后代,伏羲便经常领着儿孙在湖边柳树下玩耍,春天折柳枝编帽子戴,夏天拿柳枝编罩子捞小鱼小虾。伏羲还用柳枝做成柳笛来吹,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到了冬天,孩子们还要柳笛吹。咋办呢?伏羲就用水和泥捏制他最喜欢的葫芦,又捏了许多鸟兽虫鱼,并染上五彩。泥玩虽好看,但吹不响,孩子们仍不满意。伏羲就比照可吹的柳笛,在葫芦上扎两个孔,果然不错,吹出了音。伏羲一高兴,又在葫芦上扎了三个孔,一吹声音变化更多。伏羲干脆按八卦原理扎了七个孔,又成功了,他便把所有的鸟兽虫鱼形状的泥玩具都扎了孔,这样所有的泥玩都能吹了。

  后来,随着太昊陵的逐步壮大,泥泥狗超出了玩具的范畴,逐渐被当做祭祀人祖伏羲用的一种“圣物”、“吉祥物”。

  实际上,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更符合淮阳一些地方家家制作泥泥狗的场面,这个故事说女娲用黄土
  捏成人形,晒干后即可成活,她就捏了许多泥人在院子里晒。曾几何时,淮阳的五谷台、金庄、武庄、丁楼等十多个村庄,被称为泥塑艺术之乡,家家都做泥玩,做好后就摆在院里晒。这不正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女娲记忆嘛!有关泥泥狗的来源,东汉南顿(今项城)应劭《风俗通义》中也有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天地初开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捏黄土来创造人类。她工作超忙,仅凭一双手根本不能满足需要。无奈之下,她拿了一条绳子,伸到泥浆当中,提起绳一挥,溅落的泥点,都变成一个个活人。因此人可概括为一点,可称为“一点做人”。

  淮阳泥泥狗中有一种小泥鳖,大概是对女娲抟土造人的最好诠释。小泥鳖一是量特别大,在泥泥狗中成堆成片,以前按堆算钱,现在一块钱也能买几个。再就是小,只是一个小泥点,长仅二厘米,中间一弯分出头、身,头顶尖,身子扁,着黑色,有通音孔,能吹出哨子一样的响声。小泥鳖在淮阳也叫“尿鳖子”,就是很贫贱的意思。小泥鳖虽小,但足见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实际上来源于淮阳抟土造人的风俗。小泥鳖是泥泥狗造型手法的基础,叫做“一点做人”手法。泥泥狗实际就是“一点”造型,大点、小点、圆点、弯点,点点叠加,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淮阳泥泥狗创作题材广泛,基本上包罗了脊椎动物分类学中的全部动物种类。“人猴”类造型多以始祖伏羲氏、女娲氏为表现对象,亦人、亦神、亦猿、亦猴;“兽”类造型古拙怪诞、奇异神秘,主要形象有龙、象、虎、豕、羊、马、狗鸡、鸭、蛙、蛇、鱼、熊、蟾蜍、泥鳖、蜥蜴、麒麟、乌龟、卧兔、奔兔、翼鱼、翼兽、锦鸟、归燕、独角兽、双角兽、多角兽、双鼻兽、双头兽、两头狗、两头马、两头虎、两头驴、两头彘、猴头燕、人面鱼、八大高、四不像、连体狗、猫拉猴、子母猴、伏羲氏、女娲氏、人面猴、独角人、双角人、多角人、双头人、三首人、羽翼人、九头狮子、空腹狮子、草帽老虎、甩尾鲇鱼、尖嘴驮兽、骑狮母猴、裸胸母猴等。

  极具考古意义的是,淮阳民间的泥泥狗与《山海经》中记载的众多神 怪异如出一辙,因此又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真图腾”、“活化石”。

  泥泥狗,造型古朴,风格粗犷,有较强的力度,魅人的美感,有的夸张,有的简约,有的又如抽象符号。许多鸟兽造型威严,怪诞夸张,于夸张的变形中显示出图腾的尊严。

  泥泥狗起源于远古,绵延流传至今,古老的艺术内蕴已经浸入民众的内心深处,至少在当地乃至经常赶会的人们心目中,那是一种人祖的记忆。艺人们随手得来,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古老的风格、形象和内容。这也就可以解释它为什么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因为,它把伏羲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淮阳地方在上古时代的历史文化现象都显示了出来。

  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淮阳古庙会上的泥泥狗,它们是人祖伏羲在淮阳的印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寻根淮阳”之“活着的历史——泥泥狗”系列之二

──泥泥狗反映了伏羲时代的习俗

作 者:李红军

(新华网河南频道 2009-04-22 来 源:大河报 )

--------------------------------------------------------------------------------





 “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

    淮阳乃至豫东一带的人,很多都还记得这首歌谣。曾几何时,依托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并唱起这样韵味悠悠的歌谣。被索要者,除了赶快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拾,别无选择,因为那是一种美丽的祝福,当地人认为,把泥泥狗送给孩童或亲朋好友可以消灾祛病,吉祥平安。所以,南来北往赶会的香客,回去时,总少不了带一些泥泥狗。

    如今,这样的习俗似乎有些淡化。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膨胀,让这样带着童真的梦渐行渐远,孩子们追逐着唱着歌谣要泥泥狗的童趣也越来越少了。

    但泥泥狗却还停留在民间,因为泥泥狗的主要销售市场是太昊陵的二月古庙会。而随着文化价值的回归,二月会越来越旺,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当今在淮阳城东北的金庄、武庄、许楼等几个村子,还聚居着不少捏泥泥狗的艺人,虔诚守护着伏羲传下来的手艺。通常情况下,捏一个泥泥狗,要经过挖泥、槌泥、过滤、和泥、捏塑、扎孔、晾晒、过黑、点画等十来道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捏好的泥坯晾晒干后,先过“黑”,再用青、红、黄、白“五色”点画,称为“点陵狗子”。“点陵狗子”是最重要的工序,泥泥狗行当中有一句俗语,叫“三分捏七分画”,捏不出来不行,但画不好就是个“死狗”,不好看。等点画后,一块儿泥便“活”了,成了充满生命意象、栩栩如生的人、猴、鸟、兽,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创世之初,想起“抟土造人”的传说。

  泥泥狗作品带有远古的遗韵

    实际上,题材广泛的泥泥狗作品也正反映了古代二月会的性质和内容。《礼记·月令》有:“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 。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 ,投以弓矢于高 之前。”《周礼·氏》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而无夫家而会之。”

    这其实反映了往古之时的婚俗习惯,说明了二月会最初其实就是伏羲提供的青年男女相会的地方。其时,青年男女相聚一处,载歌载舞,若是有中意者便可以私订终身、同奔前程,而这时,你躲在家里偷懒而不去找有情人“野合”,那是要受处罚的。

    专家认为,二月会提供了青年男女相见的机会,一年之初,春心萌动,抓紧这美好时光挑中如意的对象,尽鱼水情意,或许就留下了人种,这就是主题。

    这样,泥泥狗作品中就有了很多远古的遗韵,其中有很多一身二首造型,如两头狗、双头马、双头燕等,就反映了男女相会的场景。尤其是两头狗作品,前后有头,且都是向外,它就是二狗相恋的形象。另外还有不少夸大了两性生殖器的彩绘。这些都充分地代表着原始时代生殖崇拜的礼俗。

    “草帽老虎”是泥泥狗中较为特别的作品,但同样是草帽老虎,不同的艺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圆帽尖顶,有的帽为面平,有的头部上下都有帽檐儿,有的脑后呈扇面状;多数帽上彩绘鼻眼。

    “草帽老虎”顾名思义就是老虎头上戴草帽。老虎为什么要戴草帽呢?

    唐李冗《独异志》说:“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女娲兄妹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相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草帽老虎所戴草帽也反映结草为扇之意。

    另外《山海经·南山经》载:“爰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从插图上看,其形和草帽老虎一致,只是草帽老虎着色没有虎纹而已。

    《通雅》说:虎“或曰狸儿……”“有髦”即脑后有扇面状的毛片,象征“遮面”。“其名曰类,自为牝牡。”《列子·天瑞》云:“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庄子亦曰:类自为雌雄。这样看来,避面并不完全为了遮羞,而是约定俗成,有“法律”的作用。据此,可以说明泥泥狗中草帽老虎实有婚配与性交的内涵,且存在古代婚俗之根源,亦是伏羲氏制婚姻、定嫁娶的确切证明。

    “人面猴”是泥泥狗中的代表作品。其中以人猴、人面猴、抱桃猴为代表。

    “人猴、人面猴是泥泥狗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型,被视为伏羲、女娲的形象。”作家董素芝说,“虽然不同艺人的表现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把它塑成头戴冠冕的正面形象,威严、庄严、神秘,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姿态,究其原因,它是被艺人当做‘神’来塑造、来崇拜的。”

    类似于“人面猴”、“人猴”形象,《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有:“有九丘,经水络之……大?爰过”;“西南有巴图。大?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大?”,任臣、郝懿行注均为伏羲,说巴人奉祀的始祖神“大?”就是大?伏羲氏,也是陵狗中的“人猴”伏羲氏。

    《山海经》关于“女娲”的记载也有一处。《大荒西经》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之野,横道而处。”郭璞先生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个变,其腹化为此神。”

    《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民俗学者王悦勤先生在《〈山海经〉诸神与淮阳“陵狗”研究》一文说:民间泥塑的“人面猴”伏羲、女娲为亦神、亦人、亦猿、亦猴的变异造型,既是物的人化,又是人的神化。依达尔文“人类进化论”学说,淮阳民间泥塑“人猴”、“人面猴”更趋于科学的范畴,“人是由一只有毛、有尾巴的四足类或兽类动物进化过来的,而在习性上可能是树居的,并且是旧大陆上的一个居住者,如果一个自然学者有可能检查到这只动物的全部结构而加以分类的话,就毫不犹豫地纳入四足类或猿猴之内”。

    此外,抱桃猴也是一个独特造型,它是“人面猴”的一支。此类人面猴,《山海经》多有记载。《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举父。”禺即母猴。《说文》曰:“禺,母猴属。”民间认为猴就是早期人类自身形象,并没有猿(或类人猿)的理性概念,因此,“人猴”自然充任了猿或类人猿的角色,跳跃性地完成了猴—猿—类人猿—人的进化过程,并且一部分由猴直接转化为神,成为膜拜的始祖神 偶像,虔诚崇祀。

    “人类对万物起源始终充满了好奇,尤其对自身及其身边动物的关注由来已久。”王悦勤先生从深层次诠释了泥泥狗,“楚《帛书·甲篇》和民间‘人日’风俗中都曾有关于‘创世’的情景:鸿蒙之初,造物之神伏羲女娲生下四子,即为‘四神’,代表‘四时’春、夏、秋、冬,然后造地,最后造天。民间‘人日’风俗中,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开始造人。先民以鸡、狗、羊、猪分别代表‘四时’,牛、马分别代表‘地’、‘天’。后来,班固在《汉书·律历志》中强调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里所说的‘人’并不包括伏羲女娲等创世之神,而是指芸芸众生的‘凡人’。”

    他说,有了“天地四时”,即有了宇宙,神才创造凡人。《汉书·律历志》又把“天”、“地”调到“四时”之前,把“天”调到“地”之前,这其实并不是班固的创意,而是“天尊地卑”观念使然。当时“天地四时”的次序,已经凝固不化,而民间“人日”习俗的创世次序却仍与《帛书》同步,无意间印证了伏羲女娲创世神话的历史。

  泥泥狗的庙会情结

    “泥泥狗是祭祀的产物,它是与二月庙会相伴始终的。”董素芝说。

    但到底是先有泥泥狗还是先有庙会呢?这其实是一个说不太清楚的问题。按照民间传说,庙会原先是二月会,二月会是为青年男女提供野合、繁衍后代子孙的地方,而泥泥狗最初也是伏羲教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可见,两者都产生于伏羲时代无疑。实际上,泥泥狗与二月会两者已相互依托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泥泥狗,二月庙会就少了一些精彩、一些实在的内容、一些血脉。人们来赶庙会,走时带一些代表人祖崇拜的泥泥狗回去,辟邪趋吉降福纳祥,这已经成为千古以来不变的习俗,反过来,泥泥狗若是没有庙会,则缺失了生存的土壤。“每年的庙会,是集中销售泥泥狗的季节,许多人家的收入就靠一个月庙会泥泥狗的销售获得。”淮阳泥泥狗协会任国和会长说。

    “三月的泥泥狗二月卖”,这实际就说明了,每年的三月农闲时节做泥泥狗,到来年二月庙会时去卖的现实。也就是说,没有了庙会,泥泥狗基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按照历史记载,淮阳二月会的保留,与孔子有关,而二月会的保留,让泥泥狗的生存有了土壤。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在基本实行一夫一妻婚配制度的同时,还存在着多婚或群婚的形式。一夫一妻、“媒妁之言”,严格意义上还只是在贵族阶层。

    《诗经》中有不少反映周代婚姻方面礼制的。据《仪礼·士昏礼》规定,男女婚姻必须遵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尤其是亲迎之礼,所见更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娶妻如何?非媒不

    得”,这些诗句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自由开始受到束缚,但这种变化就像一种习俗和制度的推行总需要时日一样,进展很缓慢。

    倡导一种“圣王之治”,推广“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礼数。带着这样的使命,孔子来到了陈地,也就是现在的淮阳。

    来到淮阳的孔子看到了什么?看到祭祀高 的二月会原始乱配之风仍很盛行,孔子认为这是有伤风化之举,决心对这种形式进行革新。怎么改革呢?做为人祖伏羲的建都之地,对伏羲的祭祀自然不能取消,孔子便向陈王游说,把具有野合遗俗的二月会改在人祖伏羲的祭祀地,使二月会变成朝祖进香的性质。应该说,孔子的这种改革,最终让淮阳二月会得以保存下来。

    实际上,历史上比淮阳二月会有名的祭祀高 之地,如“燕之祖”、“宋之桑林”、“楚之云梦”、“齐之社稷”等早已存在。

    1987年7月24日,中国向世界发布了—条重大的考古新闻:“辽宁西部山区发现5000年前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考古学家根据出土文物初步推断,5000年前这里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考古发掘表明,遗址内的祭祀遗物乃至很多设施,与现时的太昊陵很多设施极其相似。

    民俗学家靳之林说:“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黄帝时代造舟车的古代传说确有根据,而且可以想象当时来自各地为了求子繁衍和年丰人寿祭祀女神,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场面是何等壮观。”“这正是1987年我在黄淮流域的民俗民艺与考古文化的考察中,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在河南淮阳‘人祖庙会’所看到的热烈祭祀场面。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每天有两三万远道而来的人载歌载舞,在人祖庙前焚香燔祭。那高大的封土太昊陵,伏羲庙的坛、庙、冢合一的人祖庙会,不正是黄土高原的东端辽河流域坛、庙、冢合一的5000年前女神庙会的再现吗?那个置于女神庙墙壁的令人不解其用途的凹形圆孔的钵形神秘器物,是不是淮阳人祖庙会上众多的妇女为了繁衍求子,伸进手去争相掏摸的‘子孙窝’呢?人们从淮阳人祖庙会上带回家去的是众多的‘人祖母猴’,是母体的‘猴头燕’,还有那些传说为伏羲、女娲兄妹交配时怕被人看见,用草帽遮住身体的‘草帽老虎’,这些正是古羌族图腾先妣母体的母猴、母虎与东夷族图腾先妣母体的母燕的文化融合,和由渭河上游向东发展的古羌族太昊、伏羲、炎帝部族与东夷部族在这里相会的‘初都陈,后徙鲁’的文献记载是相吻合的。”

    题材广泛的泥泥狗作品反映了古代二月会的性质和内容,带有浓郁的远古遗韵。图为泥泥狗作品人面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寻根淮阳”之“活着的历史——泥泥狗”系列之三 
泥泥狗代表了远古生殖崇拜 (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07:14  大河网-大河报






引子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泥泥狗猴系中比较典型的为“人面猴”,看上去很正面,很严肃或说很威严、庄重,绝无一般猴性的顽皮、轻佻,它头戴冠冕、胸前刻绘着超大的女性生殖纹饰,那是一种近乎夸张的意象,一副生殖纹饰几乎覆盖了人的前胸,如果不是对淮阳历史、对伏羲文化有所了解,你看到这样的纹饰可能不太懂其中的含义和它凝聚的远古生殖崇拜情结。

  “抱脚猴”、“抱子猴”、“骑虎猴”等作品,也无不与远古形象、与生殖崇拜相关。

  泥泥狗中的双头兽有“两头狗”、“两头马”、“双头鸟”、“猫拉猴”、“猫驮猴”、“兽相驮”等,此类都是生殖图腾崇拜艺术的再现。一物两头,或上下,或左右。在《山海经》中称为“并封”、“屏逢”、“跺踢”等,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所谓‘两头’者,无论是左右两头,或前后两头,不用讲,都是两蛇交尾状态的误解和曲解……‘并封’、‘屏逢’、‘平逢’等名的本字当为‘并逢’,犹如男女私合曰‘姘’。”汉画像石中所表现的伏羲、女娲人面蛇身交尾像亦属此类。

  “四不像”是指兽身有首却无面目的泥泥狗,确切地说,就是一个头部刻有“十”字符号的泥团。据民间艺人讲:“说它是四不像,既不像这,也不像那,可它又啥都像,让人稀罕的是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啥东西。”既然说不清楚,有艺人干脆给它起名为“混沌”。

  泥泥狗老艺人说:“这些都是人祖爷(伏羲)和人祖姑娘(女娲)造的人和狗,有模子,代代相传,谁也不敢改变,改了就不是人祖爷的人和狗了。”

  “崇神思想构筑起的禁忌屏障足以使人们不敢轻易超越,再加上这里的民间艺人没有受过教育,身处贫乏封闭的生活圈子里,心里深层仍沉淀着远古时的原始经验和幻想。因此泥泥狗的造型、纹饰和色彩都保留了祖辈传承的原始状貌。”董素芝说。

  泥泥狗表达了一种生命的意象

  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历来都是一个让人反复追问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淮阳,走进太昊陵,走进庙会,走进泥泥狗的世界,也许你会有所感悟。

  有人说,淮阳就是中国的牝门,因为这里凝聚了中华民族原初的意象和符号;这里有太多人猿揖别的特征,这里有太多生命的追忆和崇奉,它是能够引你无尽遐想的地方、让你感受到强大生命张力的地方。

  道理其实很简单,生命是一切的基础,舍此,面对冰凉的、空空如也的星球,你也就没了谈资。无论是人祖双面还是龙蛇交尾,泥泥狗要表达的就是一种生命的意象。而其背后,是人们对人祖的缅怀和敬仰,这是一种深达骨髓的民族记忆。

  实际上,抟土造人,不是中国的专利,《圣经》里也有抟土造人的记载:上帝耶和华不但创造了天和地,又依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出了男人亚当。然后,又趁亚当熟睡之际,在其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女人夏娃。后来,亚当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顿时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假,俩人赤身裸体,渐生羞耻之心。上帝察觉后,对他们进行了惩罚,让男人在田间耕作,让女人生育时痛苦万分。

  这就是自然的发展规律,在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生命其实就是生产力,生命至高无上,所以就有了生殖崇拜。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序言中也说:“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生殖崇拜是一种遍及世界各原始氏族的现象。黑格尔认为重视生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他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普遍的生命力……更具体地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

  缘于此,在中国古代,对祖先神的崇拜又常常是以男女生殖崇拜为标志的。古人把男女生殖器和男女祖先基本看做一回事,或者说,对男女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来源于对男女生殖器的崇拜。

  和“人面猴”一样,泥泥狗中的“两头狗”、“猫拉猴”等双头兽,也是生殖图腾崇拜艺术的再现。图为泥泥狗作品“猫拉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寻根淮阳”之“活着的历史——泥泥狗”系列之三

泥泥狗代表了远古生殖崇拜(下)



□首席记者 李红军 文图






    ▲“草帽老虎”是泥泥狗中较为特别的作品,它有婚配与性交的内涵,且存在古代婚俗之根源,是伏羲制婚姻、定嫁娶的确切证明。资料图片


    淮阳人祖庙会最初以生殖崇拜为主题

    淮阳人祖庙会,最初就是以生殖崇拜为主题的祭祀活动,它与伏羲、女娲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古代有祭祀高  的礼俗,古人心中的“高  ”,即是生殖崇拜神。

    为何高  是人类祖先的象征呢?《路史》有详载:“玄鸟至时,阴阳中和而万物生,于是以三牲请于高  之神;因其明显故谓之高,因其求子故谓之  。”太昊陵显仁殿基石上的圆孔,即女阴的象征物。

    天子率嫔妃祭高  的仲春之月,也是成年男女选择良辰美景去幽会谈情、定婚嫁的最佳时日。这就是《周礼·氏》上所记载的“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奔,即淫奔野合。也就是说,在仲春之月,男女为找配偶而聚会。在此期间,男女成双成对,不会被禁止。只有那些不去相聚的,才是处罚的对象。这种形式逐渐固定为“会”的形式,并发展成为祭祀高  以及周代男女野合的风俗。

    另外,太昊陵庙会上还有祈子的习俗,如“拴娃娃”(多为男性)。在庙会上,不孕的妇女往往买个泥娃娃,系上红绒绳藏在衣服下,边走边叫着“留”、“锁”、“来”之类的吉祥名,到家后,把娃娃置于被中或枕下,等待来年得子。

    得子后,等到儿子十二岁,要举行隆重的“还童子”仪式,即将猪头、鱼、鸡、鲜果摆在方桌上,进贡还愿。前头唢呐开路,贡桌紧跟,童子用红绫“十”字披红,由父母陪伴,在唢呐声中缓步到太昊伏羲陵前。这红绫的“十”字,也有特殊含义,指一阴一阳,寓意男女交合,天顺地意,天作地合,是生殖力的象征。童子到了陵前,燃炮焚香进贡,祈佑谢辞后,解下“十”字红绫,贡入熊熊香火,随青烟而去。以为这样就获得了人祖信灵,得到的儿子才能长大成人,不至于意外失去。

    此外,在人祖庙会上还有抢旗杆的习俗。所谓旗杆,是椿木做的木杆。相传椿木为树中之王,以此寓阳寓男根;上有开放方盒,寓阴寓女。方盒中插出旗杆头,寓一阴一阳的生殖崇拜。如果谁家求得了儿子,要还旗杆,到陵前烧掉,告慰人祖。一些求子者见旗杆争相抢夺,抢者和被抢者都认为吉祥。

    正因为此,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说:“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现象。不过,它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少地方至今尚未绝迹。”“今日河南的人祖庙会,即是生殖崇拜祭仪的变相。”



    伏羲就是原始生殖祖神

    不光伏羲、女娲兄妹成婚传说带着那个时代生殖崇拜的烙印,实际上考察伏羲的姓氏名讳,也与生殖相关。中国人的姓氏,于原始时期就已存在了,在原始社会里,先民们的姓氏多与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相关。

    伏羲,风姓。《说文解字》说:“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姓与伏羲听八风、画八卦之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专家认为,八风实际就是八小节气,《说文解字注》有:“易通卦验曰: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伏羲画八卦,区别八节气,目的在于“化天下”。实际上包含着生殖教化的意思。

    在古代,生殖与否,皆同“风”,也就是与节气相关。风从虫,风动而虫生。虫所包容的范围极广,并非单指昆虫类。古时,龙蛇类是虫,走兽也称为虫。风动而虫生是泛指万物随风而复生,它关系到万物生长的终始。正如《诗序》所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便成了包括生命界繁衍生息及人类行为规范在内的总象征。

    伏羲风姓,正是对包含生殖崇拜社会意义内容的概括。

    古代,伏羲的“伏”同“孚”。《说文解字注》说:“通俗文:卵化曰孚,卵伏而未孚。于此可得孚之解矣……广雅:孚,生也。谓子出于卵也。方言。鸡卵因伏而孚。学者因即呼伏为孚。”《辞源》说:“鸟类伏卵而生幼鸟曰孵,虫鱼由卵化生者,也叫孵,《说文》作‘孚’。”

    伏(孵)来自于原始人类对鸟禽卵生的启示。原始人认为,人与虫、鱼、鸟类一样,似乎也能生出蛋来,人也是孵化的结果。

    伏羲的“羲”同样暗含着化生之意。《说文解字》说,“羲”,气也。羲的本义为吹嘘行气。“行气”或称作“合气”,是古人关于性行为的隐语……在我国古代就有男女合气行房之术,传为黄帝所创。认为男为吐气者,女为含气者,男女合气,这可达到阳施而阴化。《论衡》中说:“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又说:“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矣。由人动气也,体动气乃出,子亦生也。”在汉代,大多数学者把男女合气具体化为阴阳的造化功能。所谓“造化之为造化者,幽明屈信而已……天地也,寒暑也,昼夜也,幽明屈信以成变化者也。是故阳者吐气,阴者含气,吐气者施,含气者化,阳施阴化而人道立矣,万物繁矣。”

    有专家认为,羲(行气)作为性行为的隐语,表明了原始性交的基本方式。羲从羊、从季、从戈,乃是这种基本方式的概括。从羊,暗示着人与动物相类似的后进位特征;从季,暗示着人与动物相类似的季节性特征;从戈,暗示着人与动物相类似的强迫式特征。人类的性行为是一个生物机体的进化过程。早期人类的性行为与动物的性行为并无两样,由于机体的不完善和生理的不健全,先民的性行为方式不仅没有今人的科学姿态,而且没有今人的科学观念。同时由于感情思维不发达,决定了原始先民性交行为中的暴烈手段,以致完全表现为纯动物特征。

    由是,无论是伏羲的姓还是名,都联系着人类的自身生产内容。所以伏羲就构成了化生天下的原始生殖崇拜母体。

    另外,闻一多、刘尧汉等现、当代学者都认为伏羲又可写作“包戏”,并由此推出伏羲就是葫芦的化身。而葫芦同样具有生殖的意义。因为葫芦不但与婚礼有关,还与初夜有关,并与生殖相关,所以,包戏作为伏羲的别称同样表明了原始人对生殖崇拜的信仰及对人创造历史的肯定。

    伏羲又称太昊,或曰春皇,实际上也包含了生殖的本意。阳始于春,它们是万物生长的必需条件。太昊既为春皇,也自然暗含着生殖的意思了。

    这也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代表着伏羲崇拜的泥泥狗,其身上充满了生殖的味道。


来源:大河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寻根淮阳”之“活着的历史——泥泥狗”系列之四
 泥泥狗的文化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07:04  大河网-大河报



□首席记者 李红军 文图





  “泥泥狗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留下的。”“自有太昊陵就有泥泥狗,因为这是纪念伏羲造人育物时开始制作的。”这样的观点在淮阳泥泥狗艺人中是共识。我省民俗学者王悦勤说:“淮阳民间泥塑的功利目的在于对人类祖先神太昊伏羲氏的崇祀和祈子巫子活动,每个形象都有其深刻内涵……祭祀活动中的‘陵狗’(泥泥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图腾群体,与《山海经》诸神形象不谋而合’,二者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远古初民对始祖神癨和动物及其变异图腾极端崇拜的心理倾向。”

  淮阳艺人彭兴孝先生在《淮阳泥泥狗艺术考》中说:“我们不能再把伏羲、女娲以及他们在淮阳的事当成言必加‘传说’二字冠顶才能成立的莫须有人物事情了。泥泥狗与《山海经》的记载相一致,决不是无意的巧合。因为它们不是大致的相合,而是字字句句完全相合,它们肯定是一回事儿。”

  当地作家董素芝说,关于泥泥狗的艺术形象,《山海经》的文字记载给我们中华民族远古文化树起了一个丰碑。

  实际上,泥泥狗身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伏羲时代社会习俗的反映,都带有伏羲文化的特色,它们交织在一起,成为当代人们解读那个时代的天窗。

  泥泥狗的纹饰蕴含着八卦符号

  “点和线是构成‘陵狗(即泥泥狗)’纹饰的基本元素,但这些看似简单的纹饰‘--’‘—’,却与伏羲创制的‘八卦’符号有着惊人的相似。”民俗学者王悦勤先生说,“若依易理,可将‘陵狗’纹饰的点、线符号理解为八卦的基本点画。尽管这些纹饰不能构成具体的卦象,但是,作为点‘—’与线‘--’的抽象组合,却不无易中阴阳、疏密之哲理。一点一画不仅构成了繁缛的纹饰,也启迪我们以此解读伏羲八卦的奥义。”

  实际上,泥泥狗看似简单,但它身上所具备的各种元素,如一部解读远古文化的大书,反映着远古的各种信息。

  伏羲八卦卦象由三条虚实相间的线组成,实线“—”谓“阳爻”,即乾;虚线“--”为“阴爻”,即坤。清代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交感,男女配合,天地常理也。天地不交,则万物从何而生,女之归男乃生生相续之道。男女交而后有生息,有生息而后其终无穷,前者有终而后者始,是人之始终也。”“爻”的实质意义隐含着阴阳、虚实、交合、男女之道,天地万物生息之常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八卦’不仅打破了沉寂的混沌世界,还演绎出天地、阴阳、刚柔、男女等的观念。饰绘‘陵狗’的类绳纹、类篮纹,则表现出对两性交媾的暗示和繁衍子孙的渴望,其寓意也是显而易见的。画‘—’像男根,分而为‘--’像女阴,其根底依旧是史前生殖崇拜的孑遗。”王悦勤说。“乾坤相合、阴阳相倾的图案形式,是对人类生生不息、运演不止的生命力的形象摹写。”《易传·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从生。”有了天地交合、阴阳化育,才会有男女媾精、繁衍生息,人类才有可能主宰自身和宇宙的命运。

  泥泥狗身上的神秘八卦符号,反映出人祖伏羲对天地万象观察、归纳和总结的精粹。“伏羲治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制象而作易。”

  泥泥狗的太阳纹是对伏羲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陵狗’纹饰的主题始终贯穿着祖先崇祀和生命崇仰的主线,其中,形式多样的太阳纹⊙是对主神‘太昊伏羲’的一种视觉解读。”民俗学者王悦勤先生说。

  《帝王世纪》中有“太昊伏羲氏,东方青帝,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在东方。主春,象日月之明,是称太昊。”“太昊”为伏羲之号,“太”亦作“大”,“昊”或作皓、,寓意盛大光明。“昊”为浩渺天空中的太阳“⊙”,表意对太阳的虔诚崇拜。

  “远古时期,太阳崇拜之风甚为盛行,从郑州大河村,陕县庙底沟,甘肃马家窑仰韶文化众多彩陶太阳纹饰,到云南沧源、元江、匹河、腊斯底,新疆独子山、库鲁克山,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乌海桌子山以及西藏阿里地区原始岩画中的太阳纹图像,都折射出原始先民崇拜太阳的宗教历程。此外,汉魏画像中众多‘伏羲持日’、‘女娲捧月’形象,也是伏羲作为太阳神的一种图腾延续。”王悦勤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节庆民俗活动中,也表现出对太阳的狂热崇拜。贵州鹤庆彝族、白族,在春分日中午举行“献日”赛会,用冬藏的农珍祭献春阳;怒江白族、傈僳族人,在“日中节”集会上“三山”祭祀歌舞,以象征三桂的“三山”祭祀运行天之正中的太阳;纳西族认为太阳是一位女人,孩子出生三天后,家人要举行“拜日”仪式,让产妇手持武器,怀抱孩子,露出乳房,接受太阳的爱抚。运行于天之正中的太阳,是男性阳刚力量外化形式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子孙繁衍的渴望。

  泥泥狗的五色代表了“五行”

  淮阳文化专家杨复竣先生认为,泥泥狗的五色其实也来自八卦。五色是本色,是万物之本色。泥泥狗从底色黑色而起,揭示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宇宙大千世界万物生长消息的整体秩序规律。

  “泥泥狗之所以用黑底,这是象征伏羲开天辟地之前,混沌未开,没有天地,宇宙是一片黑暗,天地开,才有大千世界,东方泛青,升起了火红的太阳,黄色的大地上万物皆生,人类才能生存。太阳由红变白,日升日落,周而复始。看到泥泥狗,首先让人感觉到的是黑色,这是本。看到青色,想到生;看到了黄,想到了盛大;盛大之后,是要白的;白之后,是要黑的。这里其实警示人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杨复竣说。

  王悦勤先生则认为,这种浑厚与古朴,来自于饰绘泥泥狗的“五色”,秉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色彩哲学观念。“人祖会”上,人们用五彩线缝制鞋子和绣品敬献人祖,或挑起五彩装饰的花篮尽情舞蹈,祈祷人祖送子降福。其实,用五彩绣鞋祭祀生殖之神,已成为黄河流域民间的古老风俗。我国不少民间工艺、节庆民俗、图腾崇仰、农祀集会等,都把青、赤、黄、白、黑“五色”作为正色,并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王悦勤还认为,泥泥狗五色饰绘的内涵离不开当地民间流传的一个离奇传说:

  淮阳古时候叫“宛丘国”,国王有个美丽可爱的女儿,百姓过着平安富足的生活,由此而惹得外敌垂涎,兵犯宛丘。大兵压境之下,国王急召大臣商量对策,但没人能想出退兵之计。情急之下,国王说:“谁能在三天之内退了敌兵,我就将女儿许配给他!”不久,宛丘城外的蔡河上漂来一只大白龟,驮着一条大黄狗。大黄狗冲着敌兵狂叫三声,瞬时间飞沙走石,敌兵全被刮上空中,又重重地摔死在地上。大黄狗叼着敌人部落酋长的头冲进宫殿,冲着国王叫了起来。无奈之下,国王只好兑现承诺。女儿得知要给黄狗做媳妇,哭得一塌糊涂。这时,一老臣献计说:“听说这狗是有来历的,只要把它扣在缸底下,七七四十九天就会变成人。”国王立刻吩咐把黄狗扣进缸里,放在西厢房,就等着七七四十九天的到来。但公主有点儿等不及,到了四十四天头上,想看看它到底变成个啥样了。天刚蒙蒙亮,公主就把缸掀了起来,只见五色斑斓,瑞彩千条,满屋香气扑鼻。她仔细一看,发现下边卧着一个人面狗身的东西……

  或许,正是这一传说成就了人面狗身的泥泥狗。

  泥泥狗的黑底色,代表了伏羲时代的崇尚。

  如今,尚黑的习惯仍渗透在实际生活中。如西南少数民族彝族,至今仍保持着尚黑之习,新房落成时,必先把供置祖先灵位的墙壁熏黑一片,才能入居,而且,那里也有黑底色的泥玩具。淮阳与西南虽相距遥远,但尚黑的文化渊源却是相通的。

  日本人形玩具协会伊藤三郎在文章中指出,由于泥泥狗那样的黑颜色,打破了“从来泥塑应是白色可爱”的通论。白色泥塑流派的文化可以说是表层文化,黑泥塑流派的文化接近基层文化。两流派文化有相互关系,彼此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点和线是构成泥泥狗纹饰的基本元素,但这些看似简单的纹饰,却与伏羲创制的八卦符号有着惊人的相似。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