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2小组研讨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2小组研讨

大家好,这里是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2小组的研讨帖。
组员:颜婷 张钰筱 董羽彤 田佳音 黄小英 袁彬川 黄宇嘉 张潇
除了我们本组的成员之外,也欢迎其他同学和各界同好来这个帖子中与我们一起交流。
我们小组将在论坛中进行研讨过程和研讨成果的持续更新,欢迎大家予以批评和指正。

TOP

对网站民间故事图书收集的建议

我觉得网站图书的统计:
一、要收集多个网站的民间故事图书销售数据,并且对于图书本身的情况(出版社,编者,出版年月等等)有详细的记载
二、对于收集起来的数据有具体的数据分析,做好分类和排次
三、网站上的用户评价(阅读体验)也可以参考
小组其他成员还有什么建议吗?

TOP

孙正国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日神精神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月神精神,实际上体现着希腊与古代中国思想上的差异。你如何看待这两者?你最喜欢的神是哪一个?

TOP

民间文学第一课堂第二小组小组计划

经过小组成员的线下讨论综合得出的小组计划:
一、        网站儿童民间故事书籍销售统计(黄小英、张潇)
以当当网、亚马逊网等主要的图书销售网站为例,统计关于儿童民间故事书籍的月销售情况以及关于书籍买家的读后反馈,并且根据销售量进行排名。
二、        华师附小小学生关于儿童民间故事的阅读情况统计(田佳音、董羽彤、袁彬川)
以年级为划分依据,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为一个统计单元,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不同年级小学生阅读民间文学的情况以及分析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阅读情况的差异。
三、        对具体儿童民间故事的文本分析(张钰筱、黄宇嘉、颜婷)
主要分析前两项得出的结果。一、网站销量前三的民间故事书籍,二、小学生主要阅读的书籍。根据具体的文本分析儿童民间故事对于不同阶段的儿童的成长的影响

TOP

【调查大纲】

问题提出
发起本次调研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第2小组。
社会现代化在逐步推进,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间故事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随着会讲民间故事的老一辈去世而消逝,民间故事在如今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之前的口耳相传,更多的是通过对载有民间故事书本的阅读。
民间故事不仅生动有趣,可以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并且在传统的民间故事中蕴含了许多人生哲学和为人道理,可以作为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情操的读物,但是在当今社会,除去图书阅读,儿童还有更多娱乐的方式。儿童民间故事图书要如何编排,内容如何设置将儿童的目光吸引到儿童民间故事图书中是本次小组研究内容。

调查内容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以亚马逊、当当、京东、豆瓣四家线上书店的民间文学图书销售情况为参照对象,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至六年级小学生为问卷调查的对象。
二、        调查目的
通过对亚马逊、当当、京东、豆瓣四家线上书店的民间文学图书销售情况的分析,结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生的成长阅读经历和个人阅读倾向,分析出销量最好,最受小学生读者喜爱的民间文学故事的图书,并结合相关的图书,具体分析儿童民间故事的编者、出版社、排版、文本等等方面,得出相关儿童民间故事销售高、受欢迎的要素,为以后儿童民间故事图书的出版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三、        调查过程
1.调查范围的选定
(1)图书销售情况:全国范围内
新时代线上书店的方便、快捷、实惠,以至于许多家长都倾向于在网上给孩子进行儿童图书的购买,网上书店的受众覆盖全国。第2小组的图书的范围比较宽泛,但其销售数据能够充分反映儿童民间故事图书的销售情况。
(2)儿童阅读情况:华师附小学生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学、办学质量在全国小学中处于较高水平,其学生在老师与家长的培育下阅读量较大,阅读过相关的儿童民间故事。
2.调查实施
数据统计+问卷调查
(1)第一阶段:网站儿童民间故事书籍销售统计
以当当网、亚马逊网等主要的图书销售网站为例,统计关于儿童民间故事书籍的月销售情况以及关于书籍买家的读后反馈,并且根据销售量进行排名。
(2)第二阶段:华师附小小学生关于儿童民间故事的阅读情况统计
以年级为划分依据,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为一个统计单元,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不同年级小学生阅读民间文学的情况以及分析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阅读情况的差异。
(3)第三阶段:对具体儿童民间故事的文本分析
主要分析前两项得出的结果。一、网站销量前三的民间故事书籍,二、小学生主要阅读的书籍。根据具体的文本分析儿童民间故事对于不同阶段的儿童的成长的影响的要素。
3.撰写报告
(1)对相关领域的调查文献资料进行一定的搜集和整理,找出调查领域的空白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创新的调查研究和思考。
(2)整理相关网站数据以及问卷调查,深入探究影响儿童成长民间故事的要素,达到本次实践的目标要求。
四、时间和分工
组织领导及人员配备
1.黄小英、张潇
网站儿童民间故事书籍销售统计(10月20日前)
2.田佳音、董羽彤、袁彬川
华师附小小学生关于儿童民间故事的阅读情况统计(11月20日前)
制定问卷+实地发放问卷+
3.张钰筱、黄宇嘉、颜婷
对具体儿童民间故事的文本分析(12月10前)

TOP

《格林童话》“十大经典童话分析”

筒子们注意!我们又要发帖啦~
请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对《格林童话》中 “十大经典童话”中体现的成长问题与成长内涵发表自己的看法哦~
注意要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哦~
包括以下十篇童话哦~
《白雪公主》
《青蛙王子》
《睡美人》
《狼和七只小羊》
《灰姑娘》
《小红帽》
《大拇哥》
《穿靴子的猫》
《勇敢的小裁缝》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 本帖最后由 颜婷 于 2017-11-14 10:20 编辑 ]

TOP

《格林童话》及其“十大经典童话”为例所蕴含的成长要素和成长考验

成长要素和成长考验
1、        原来良好的生活被打破,生存变得困难
《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之前过着辛福快乐的日子,但母亲死后,父亲再娶的女人(继母)开始虐待她,她的生活变得艰难。
《灰姑娘》中因为母亲死后,父亲再娶,继母和继母带来的两个姐姐虐待导致生活艰难。
2、        经历不好的(坏的、恶的)事情或人
睡美人被巫婆诅咒,青蛙王子被诅咒;白雪公主被继母虐待,灰姑娘被继母和继姐姐虐待;小羊和小红帽上狼的当……
3、        在经历一系列挫折或邪恶之后作出的改变
人物不同的经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物改变对世界的看法,而这个看法的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人物的成长过程。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人物必定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人物成长的要素之一。《小红帽》中小红帽经历了大灰狼的阴险狡诈,改变了她对于世界的看法,有防范心地去面对以后的事情。《青蛙王子》中公主因为想要皮球答应了青蛙的要求,之后又嫌弃青蛙,出尔反尔,不履行自己的承诺,在后来她不光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还成为了人人敬仰的王后,这是经历成长之后的变化。
4、        个人高尚的品质
童话针对的阅读人群是儿童,由于儿童认知能力的限制,所以童话故事都是善恶分明的,通常主人公不是善良正义的完美化身,就可能是丑恶的化身。
善良
人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丑的、恶的人和事情,但不是说人在面临了邪恶后,融入邪恶,成为“恶”的一部分。善良是人的成长中所必须具备和坚持的品质。《白雪公主》中,善良的白雪公主最终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而邪恶的王后则得到应有的惩罚,告诉了儿童善恶最终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启示人们坚守善良这一美好的品质,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
勇敢
勇敢是人物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人物要勇于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勇敢地面对困境,解决问题,迈出成长的步伐。《大拇哥》中,正是因为“大拇哥”勇敢地迈出步伐,去环游世界,并勇敢的克服一路上遇到的挫折与挑战,他才收获了成长。而《勇敢的小裁缝》,更是以“勇敢的小裁缝”命题,赞扬小裁缝在面对各种困境时勇敢的品质,突出了勇敢这一品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乐观
不管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灰姑娘》面对继母的折磨以及两位姐姐的百般阻挠,依然坚持不懈,积极乐观面对生活,这是促使她摆脱困境,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的重要原因。
机智
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需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与理智的判断。《勇敢的小裁缝》中的小裁缝,在国王的各种刁难下,运用自己的智慧打败两个巨人,独角兽,还战胜了国王的诡计,幸福快乐的做了一辈子的国王。

TOP

发帖人:董羽彤

童话文本:《灰姑娘》
《灰姑娘》绝对是许许多多的女生心目中对于爱情最为美好的向往了。而且,对于“灰姑娘”般人生的向往已经超越了年龄的区别。一个女孩小的时候可能会迷恋灰姑娘的童话故事,长大了却又被以灰姑娘为原型的网络小说吸引。正如美国当代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所言:“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确实是这样的,她的风靡一定有她的道理。这个童话故事在大多数女孩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作用。其中所给予我们最多的,在于一份对于即将迈入的人生旅程的期待。
灰姑娘的身上有着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品质,善良、美丽、勤劳和乐观。这些优秀的品质也正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监护人希望我们也拥有的。我们不断地向着这些目标迈进,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自我,祈求有一天,我们也可以遇到无限地接近于“王子”形象的完美男人,他对你一见钟情,不弃追随,眼里心里都只有你。盼望着和他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完美的恋爱,然后在经历了诸多的考验之后,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许多女孩就这样憧憬着,憧憬着就长大了。但是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不是童话故事,没有那么多激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那么多一成不变的结局。而且一个自强独立的女孩,也不应该把为自己创造幸福的权力,拱手交付给其他男人。但我们并没有因为长大之后的世界与童话故事里存在着那么多的不同,而嘲笑现在还在憧憬着童话的小女孩们,因为这些故事即便是完全高于现实生活以至于无法企及,但依然在我们曾经的成长过程中,树立了诸多的正面榜样和方向。比如勤劳,比如善良。
长大后的我们意识到,不门当户对的婚姻和爱情是不会幸福的。灰姑娘虽然最终将自己的幸福交付给了一个男人,但是她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会做、只知道等别人来施舍的没用的人。她从小也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只是母亲死后,继母的残忍对待让她没能进一步地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生的美丽,却并没有刻意地把良好的外表当成是自己的筹码。她同样劳动,同样知道低头。她有着良好的举止和谈吐,也很少地从她口中听到抱怨,即便是受到了如何不公正的待遇。因而在一个女孩想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之前,就必须要先学会提升自己,虽然获得爱情并不是提升自己的最终目的。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和考验,但无论如何艰难,都别忘了要对得起自己。
童话故事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结局圆满的故事,而是在于,即便在一个孩子长大后,他回顾过去,面对着现实生活与童话故事之间的差距,依然能够肯定那些并不合理的故事,并且清楚地知道,从那些人和故事里,懂得了什么是恰当和合适。

TOP

发帖人:董羽彤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古老文艺女神的总称。她们代表了通过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即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神话传说。缪斯女神常常出现在众神或英雄们的聚会上,轻歌曼舞,一展风采,为聚会带来不少的愉悦与欢乐。
在荷马史诗中,缪斯有时一个,有时数个,均未提及个人名字,只说她们喜爱歌手,给予他们鼓励和灵感。赫西俄德在其《神谱》中说,她们是众神之王宙斯和提坦女神的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所生育的9个发束金带的女儿。阿尔克曼则认为她们要比宙斯古老,她们是乌拉诺斯和盖亚的3个女儿。从人们热衷于谈论缪斯女神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缪斯女神,她主掌着我们的灵感源泉。诗人也多爱用缪斯女神的造访暗喻自己的灵感爆发,可以说,缪斯是所有文学人心目中的最高理想。

TOP

民间文学小组第二次讨论

问卷
对儿童成长影响较大的民间故事(董羽彤、田佳音、袁彬川)
最终导向《白雪公主》

针对问卷展开研究
白雪公主再创作研究
1、        影视(张钰筱、黄小英、张潇)
2、        表情包(黄宇嘉)
3、        文本再解读(颜婷)
完成时间:两周

[ 本帖最后由 颜婷 于 2017-11-27 10:01 编辑 ]

TOP

《白雪公主》的文本再创造

《白雪公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之一,“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这个故事,之所以在历史上被广泛认同,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内心往往忽视并想要抑制的普通但却又隐藏了的力量”,所以,这个故事引起读者心理分析家诗人的广泛关注,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评论、诠释甚至改写这部童话,使白雪公主的形象更加迎合不同时代人们的需求。而不同形象的《白雪公主》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和现实意义,也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改变。

TOP

1. 德国民间故事中的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故事最早出现在厄伦堡手稿中,但是在1810年厄伦堡手稿中的《白雪公主》故事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白雪公主故事大不相同。在这个故事中,一次一次残忍、不择手段地想要杀害白雪公主的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最后救了白雪公主的是她从国外征战归来的父亲。
在厄伦堡手稿中,王后忍受不了白雪公主比她美丽,她一直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国家最美丽的女人,于是她骗白雪公主下马车摘玫瑰花,然后让马车飞快地跑掉,她想让野兽吃掉白雪公主。因为白雪公主的美丽,让这个母亲嫉妒、疯狂,她把女儿弃之于深林,要置自己的亲生女儿于死地。白雪公主被抛弃在了森林里,大哭起来,最后疲倦地走到了小矮人的家中睡着了。白雪公主醒来后告诉小矮人,她的王后母亲把她一个人扔在深林里,坐着马车走掉了。小矮人们同情白雪公主的不幸遭遇,便收留了她。后来得知白雪公主并没有死,王后便乔装打扮来卖衣带,想用衣带勒死白雪公主。此计未成,王后又扮成农妇向白雪公主卖有毒的苹果,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后死去。白雪公主的父亲征战回国,从小矮人那里领回了白雪公主的遗体,恰巧随从里有高明的医生,医生便用咒语救活了白雪公主。
厄伦堡手稿中所描绘的是一个冷血暴虐的母亲形象,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温柔、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大不相同。一个曾经许愿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能够长得“像雪一样白,像血一样红,像乌檀一样黑”的母亲,因为嫉妒而心生恶意,想要杀死自己的孩子,使得白雪公主无家可归,被迫流落于深林。
拯救白雪公主的是她的国王父亲,可见当时父权受到绝对的推崇。在父权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存在的文化价值系统都是以倡导和维护父权制为目的。在最早的《白雪公主》故事中,白雪公主与亲生母亲之间的争执是因为母女都想争夺父亲的宠爱。男性处于主宰地位,女性服从男性,男性天生优越,女性低劣的范式显然是人为的结果而并非出自于自然的秩序,但是这一范式却影响着出自父权家庭的每个人,使得女性在家中、在社会中地位低下。父权制将某种女性气质社会规范加在所有生物学的女人身上,以使人们相信这种为“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规范是合乎常理的。这是当时社会女性必须遵守且不可摆脱的社会规范。
在厄伦堡手稿中,白雪公主是一个美丽却不断受家中亲生母亲迫害的女儿形象,王后是一个无情、善妒的母亲形象,揭示出了当时父权制社会思想里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

TOP

2.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

格林兄弟在1812年至1857年,先后出版了七版《格林童话》。国外翻译引介的版本多半都以第七版为主。在出版家和评论家眼中,初版的《格林童话》是一本“母亲念给女儿听时,会不由得羞愧脸红的故事集”。由于原来的故事过于原始、鄙俗,不合当时的文化规范,迫于压力,格林兄弟先后在不同时期,对故事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调整,以便使这些童话故事可以被19世纪的德国社会接受。总而言之,原始的德国民间故事在19世纪变成“童话”后,已经面目全非。格林兄弟的这些修改,不尽是删改了一些鄙俗的情节和细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以现代精神审视传统,赋予这些德国童话以一种现代精神。
   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美丽的白雪公主受继母的嫉妒而被多次置于死地,最后在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的帮助下获得新生。爱慕虚荣、贪恋美貌的王后总是爱问镜子:“魔镜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当镜子说是白雪公主时,王后就伪装成巫婆,骗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吃下毒苹果的白雪公主被随后出现的王子救了,最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王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白雪公主》的原版采写的原始故事中,真正想置白雪公主于死地的皇后并非继母,而是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在第二版,格林兄弟将生母的身份改成了继母,白雪公主的母亲生下她之后死去,然后父王迎娶了继母。亲生母亲之所以会放逐白雪公主,有没有可能不是因为嫉妒,而是希望能斩断父女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呢?根据格林兄弟于1808年的笔记,前去寻找玻璃棺的其实不是王子,而是白雪公主的父王。欧洲各国在当时流行着许多类似传说,有国王向公主求欢,或是称赞公主的美貌,导致夫妻感情生变的情节。这些传说都暗示着美丽女儿和父亲之间的不寻常关系。布尔诺·贝提罕分析认为,白雪公主与后母的争执起源于母女都想占有父亲的伊拉克底帕斯情结。从第二版开始,格林兄弟便将生母的身份改成了继母,取消了国王,添置了王子,彻底改变了故事主题,把它从乱伦转向人类同情与真、善、美的赞扬
     正如艾伦·金指出:所有的童话,本质上都是成人童话,它们与中世纪巫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童话所包括的并非儿童的心理需求,而是成年人社会的心理隐喻。在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有着雪白的皮肤、乌黑的头发和曼妙的身材,是一种温柔谦和顺从的女性形象。20世纪30年代,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所以一切反映的都是当时男性所向往的理想产物,表现了当时男性的心理悸动。而根据这种评判标准所建立的社会对女性的认同观,便很大程度地把女性限制在了一个被动和听话的框架里,成为男人的精神祭献和欲望对象。

[ 本帖最后由 颜婷 于 2017-12-23 22:16 编辑 ]

TOP

童话中的公主外貌美丽动人,性格上体贴温顺,这体现出了男权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理想期待,关注的是女性的外表和对男性的顺从度,并不是女性的内心意愿,即女人只要有美丽的外貌和顺从的个性,就一定能得到足够的幸福,女人追求的最大成功就是拥有一段美满的婚姻,这是男性价值观对女性的期许——美貌与自我牺牲精神。(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快乐地做着家务,勤恳地为七个小矮人打理着家;遇到困境也总是要等待男性为代表的王子来拯救;她的生命也只有获得男性的爱情,才具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主体性可言,丧失了自我存在。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矮人们将吃毒苹果去世的白雪公主放进透明的水晶棺材里,将棺材放置在山顶而没有埋在地下,却并不是担心白雪公主被埋在黑暗的地下内心感到孤独,并不在乎白雪公主的内心感受,而是希望路过的人都可以欣赏到她的美貌。)由此可见,白雪公主凭借美貌和对苦难的逆来顺受换来的却只能是满足她成为迷人受害者的梦想和渴望。女人难以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捷径和桥梁。
魔镜是男人的象征,在当时社会,女人没有活出自我的欲望,认为幸福是要得到男人的认可,所以女性只有千方百计地去迎合男性,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美貌。对于女人来说,美是一种追求,女人活着就要被男人爱,美丽是吸引男人的外在条件,魔镜的回答往往能给王后安全感,她不能接受自己的美貌被超越,便开始疯狂地嫉恨白雪公主。故事中用了一种塑造女性故事情节时男性权威作用的故事模式。从这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说王后是男权的牺牲品。
正如《阁楼上的疯女人》(1979)所指出的那样:“女性之间的联盟在父权社会很难建立;女人在魔镜声音的驱使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女人为敌。”这本著作敏锐地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白雪公主母题进行了颠覆式的解读,指出该童话中真正的操控者是从未出现的国王,白雪公主和王后归根结底都是父权的牺牲品,前者失去了主体性,后者受到死亡的惩罚。更重要的是,白雪公主和王后其实是一个女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写照,揭示隐藏在经典童话母题背后的秘密。

TOP

3. 后现代视野中的白雪公主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经典童话的颠覆性改写成为英美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中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改写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以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萨克斯顿的诗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卡特的短篇小说《雪孩》等三个代表性文本为例。
格林兄弟所作《白雪公主》的故事核由出生、嫉妒、驱逐、收留、妒火重燃、死亡、陈列、复活、问题解决等几部分组成。贝特尔海姆把《白雪公主》母题归结为女孩对母亲的嫉妒,即在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下女孩把母亲想象成竞争对手和迫害者,并通过种种考验最终战胜母亲(后母是生母形象的隐晦变形),从而实现情感宣泄。然而这种以儿童心理为出发点的阐释大大削弱了该母题的社会话语功能。事实上嫉妒是广泛存在于女性之间的一种原型关系。《白雪公主》童话广为流传并不断产生变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道出了一个本质主义“神话”、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理”———“女性之间天然相互嫉妒”。可以说嫉妒是白雪公主母题的核心,是推动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
批评界对上述三个文本大多分而论之,且分析的切入点各异。从性别角度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巴塞尔姆小说中的男性审美实质上是一种“性别歧视性凝视”,萨克斯顿的戏仿反映了白雪公主和王后代表的两类女性的悲剧,前者“对自己的美不自知,成为愚蠢的玩偶和商品”,后者“对自己的美自知,于是变得残忍,结局注定悲惨”;卡特的《雪孩》则使人们看到故事的终极意义是“女性和女性之间的竞争”。上述观点都涉及了改写文本中的性别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