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腾讯文化] 徐聘婷
  [摘要]在对文化遗产的发现和申报过程中,都有民俗学者活跃的身影,而在每年的传统活动中,民俗学者也会积极介入。一个民俗如果失去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失去了精神和信仰的传承,必然会走向衰亡。
  受韩国驻华使馆邀请,笔者近日与中国学者和媒体人一起访问韩国,其中参观了几处文化古迹,对韩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有了直观印象,并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韩国热衷保护文化遗产
  每次到达目的地之前,导游都会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于某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瞬间提升了笔者的期待值。
  然而,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笔者在忠清南道扶余郡境内的百济文化园区,看到里面“焕然一新”的建筑,联想起故宫几百年古色古香的建筑,相形见绌,颇感失望。百济文化园主要是为了纪念韩国曾经绚烂一时的百济文化,在遗址上复建的建筑群,意图展现1400多年前百济的昔日景象。这一遗址今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重修的建筑让人有些失望,但是韩国人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令人惊叹。
  日本强占期间(1910-1945),韩国很多文化遗产、古代建筑(景福宫)和一些重要书籍被毁坏和掠夺,并有很多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失传。今天游客在韩国看到的不少历史文化保护场所是原址复建的建筑。
  为落实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韩国政府1962年颁布了《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要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多年后(1983年)才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对韩国经验多有借鉴。
  1962年韩国同时成立了文化遗产委员会,下设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8个分课,各分课均由各文化遗产保护团体、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除专家外,韩国政府还聘请了180名各界文化遗产专门委员。一旦发现值得保护的文化项目,委员们便会提出报告,经过论证后将该项目确立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半个世纪以来,韩国学者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普查,取得了骄人成果,已经陆续公布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来源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 对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思考》,马驰,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例如,最近有媒体报道,韩国计划将民谣《阿里郎》指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重点保护。
  对文化遗产普查后,根据价值大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等级,国家确定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给予100%的经费保障;省、市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给予50%经费保障,剩余由所在地区筹集资助。同时,法律还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资料来源 :苑莉.韩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与基本特征[J]. 民间文化论坛,2004(6))
  从2001年开始至今,韩国一共申请了16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曾在中国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讨论与指责。去年,韩国又对暖炕提出申遗,韩国《朝鲜日报》特别强调说,因为中国同样有暖炕文化,韩国暖炕申遗要抢占先机。
  韩国人对(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热衷甚至痴迷,体现了一种文化自尊。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西方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但是韩国人并没有放弃传统,传统文化在韩国民众中“活”了下来,与西方文明并行不悖。
  例如,如今大部分韩国国民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举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
  笔者在韩国访问时正好临近中秋节,这是韩国最隆重的节日,其意义超过春节,于是一场类似于中国春运的大迁徙将要在韩国展开。韩国人的“中秋节”,除了全家团聚之外,也是追忆祖先恩德的日子,更为重要的是祭祖和扫墓。很多人都是开私家车回乡,所以高速公路上堵车十分严重。
  二、让古村原滋原味地“活”下来
  在古村落保护方面,笔者也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范本。忠清南道的外岩民俗村,有五百多年历史,保留了朝鲜时代李氏家族的住宅和习俗。这个村子是“活的文物”, 这里住有60多户居民,居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草房,也有10几间瓦房,村入口处还保存着脚踏碓、石碾、水车碓等朝鲜时代的遗物。相较而言,中国好多地方的民俗村,由于缺少原住民,变成了一个展示。
  外岩村几乎没有什么商业味儿,门票2000韩元(约人民币11元),路上没有摊贩,也没有吆喝,笔者同行的人偶然发现一个小商店,欣喜异常,每人买了根雪糕,仿佛回到了物质稀缺的童年。
  在中国,很多古村面临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例如西江千户苗寨,几千盏灯将宁静的古村变成了“不夜城”,水泥桥取代了木质风雨桥;村民们一天上演两场民俗表演,生活变成了表演后,一切都变了味儿。
  在国内,政府经营的景区,保护资金由谁来投入,是一个“真空”问题。国家财政拨款对于众多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家每年给基本包括了全部中国世界遗产在内的119处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拨款只有1000万元,平均每处只能分到8.4万元,仅够盖一个规格一般的厕所。而韩国现有的20处国立公园每年得到的政府拨款相当于人民币3亿元。
  国内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景区过度开发,畸形的门票价格以及商贩林立,必定会损害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全民总动员
  不仅韩国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各种社会组织、学者和普通民众也乐于参与其中。例如众所周知的“江陵端午祭”并不是一项官办活动,而是江陵地区深深根植于当地百姓中的传统习俗。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仍然为当代人传承。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已经成为人们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民众的参与,这个习俗才“生生不息”。一个民俗如果失去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失去了精神和信仰的传承,必然会走向衰亡。
  在对文化遗产的发现和申报过程中,都有民俗学者活跃的身影,而在每年的传统活动中,民俗学者也会积极介入。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民俗学会前会长、中央大学教授任东权先生首次发现了“江陵端午祭”,此后他积极研究并向政府申报了此项目,引起政府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直到成功获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笔者所到的文化古迹,都能见到韩国的小孩子组团参观。就民俗村而言,韩国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要求中小学生有到“民俗村”体验生活的学习经历。学生们在“民俗村”中收集、学习民俗资料和文化遗产以及体验传统民俗,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认同,强化了弘扬和传承的意识。这一经历与考试成绩同样重要,是学生升学、考评的重要依据。学生的体验经历要得到村长的签名才能被认可。因此体验并不是一般的走过场,学生和家长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娃娃们的耳濡目染开始。
        来源:http://cul.qq.com/a/20151004/019616.htm(腾讯文化 2015-10-04)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