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明清唐山陶瓷一瞥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明清唐山陶瓷一瞥

明清唐山陶瓷一瞥
黃志强  赵鸿声

唐山有“北方瓷都” 之称,陶瓷生产始于明代。缸窑是唐山陶瓷的发祥地。缸窑位于今唐山市路北区缸窑路一带,由东缸窑和西缸窑两个部分组成。1990年出版的《唐山市路北区地名志》中记载:“缸窑,系唐山陶瓷发祥地,原为滦县的两个村落,建于明初,因人们在此建窑烧制缸、盆等陶器,故名缸窑”。明代永乐二年,山东枣林庄及山西介休等地移民陆续迁至唐山陡河东岸湾道山一带,这些移民除种田为生外,还带来烧制缸、盆的陶瓷技艺。由于湾道山一带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古冶王辇庄一带有天然的红釉土资源,唐山又盛产煤炭,这为陶瓷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移民们利用农闲时节建窑(馒头窑)烧制缸、瓮、盆等粗瓷产品,用来交换其它生活物资。1896年出版的《滦州志》记载:“明初工匠有今元矣,因民风朴素不尚奇巧,其居肆者攻金攻木而己,惟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皆具焉,然粗笨乏精细,其它日用所需皆来自异方云” 明清以来,缸窑以生产大缸等粗瓷产品为主。相传有田氏人家、范氏人家最早在缸窑建窑烧制陶器、大缸等粗瓷产品。
随着缸窑数量的日见增多,陶工们又多散居在附近的秦庄、窑上庄等村落里。时间久之,原来的自然村庄地名逐渐被“缸窑”所代替,并以地理位置形成了东缸窑、西缸窑两个地名。东、西缸窑地名的形成,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东缸窑是以山东移民为主,故称“东缸窑”;西缸窑是以山西移民为主,故称“西缸窑”。东、西缸窑的老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东缸窑曾建有窑神庙供奉窑神。古代陶瓷业生产成败有很大的偶然性,人们为烧出成功的、优质的陶瓷制品,不得不仰仗神明。我国窑神祭祀活动始于宋元时期,供奉窑神是一种民间信仰。
位于东缸窑常家街东边的窑神庙,是东缸窑三官庙、真武庙、窑神庙三大庙之一。窑神庙相传始建于明代,窑神庙正门朝南,正门里面是二门,过了二门是宽敞的院落,院内有八九尺高的石碑三四座,记载着庙史,其中有碑刻记载缸窑陶瓷生产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供奉窑神是东、西缸窑窑主、陶工祈求窑火兴旺的祭祀活动。窑神庙正殿供奉着泥塑窑神坐象,供奉的窑神是为使缸窑窑火兴旺而殉身的周窑顺。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窑神诞辰之日举行庙会,缸窑的窑主、陶工纷纷来到窑神庙烧香礼拜,祈求窑神保佑窑火不息,缸窑兴旺。解放后,窑神庙原址改建成陶瓷公司第二小学,现在窑神庙已不复存在。
到明代嘉靖年间,缸窑开始出现了以粗瓷生产经营为主业的陶瓷作坊。1937年出版的《滦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德窑业老厂,在唐山北东缸窑,始名陶成局,创始于明嘉靖年间。初立仅能造大缸、瓷盆等货……”。明代嘉靖年间,山东枣林庄移民秦氏人家在东缸窑创办了唐山第一家陶瓷作坊“陶成局”。1990年出版的《唐山陶瓷志》征求意见稿记载:“据秦氏代传:其祖先秦宽,明永乐年间从山东枣林庄迁至缸窑,始以种田为生,家业日有起色,到明嘉靖年间已成当地富户,有土地二三十顷之多。当同乡常家迁到缸窑后,始办厂烧制缸盆。常家后人也讲:其先祖在原籍以制缸为业。明嘉靖年间从山东枣林庄迁至东缸窑,自己无力建窑烧缸,秦家出资建窑后,由先祖给其耍手艺。起初东缸窑会烧制缸盆的仅常姓一家,到清雍正年间,会做缸的杨家、裴家也先后从山东枣庄迁来,是以东缸窑又多两姓人家能烧制缸盆”。 常、杨、裴三家制缸艺人同为陶成局所雇用,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提高,产品种类的增加,使陶成局得以迅速发展。据唐山市建筑陶瓷厂地方志办公室1989年编写的《工业志综述》中记载:“唯有秦氏开办的陶成局资金最为雄厚,拥有工人较多,为了开采陶土而购置土地,从清乾隆四十九年至嘉庆三年的13年之间,即购置屈家庄、于家坟、贾家庄等地段的土地,有照可查的即达178亩。”由秦氏家族世袭承办的陶成局至今已有近50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时期唐山众多陶瓷作坊中最成功的一家。
砖品是粗瓷产品中的一种,属于建筑陶瓷。唐山的砖品生产以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为主,独具特色。2002年出版的《唐山百年纪事》第一卷中《新明瓷厂》一文记述:“新明瓷厂和德盛窑业厂是兄弟厂,都是秦家开办的,都是从陶成局分出来的。陶成局明清以来,有数百年历史,所有制瓷方法墨守成规,极少改进。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开办开平矿务局时,因开凿矿井需用强度良好的缸砖,曾聘该厂厂主之先辈秦履安设计烧造。秦履安借鉴烧制缸盆的材料、技术与烧成温度烧出矿井用缸砖。以后又在古冶、林西等处分设缸砖厂,由秦履安之子秦鹤良等经理此事,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其后及自行设厂制造缸砖、缸管,供应天津北洋机器局大沽造船所,曾得到前清大臣李鸿章的特奖。”由此得知,新明瓷厂(老陶成局)生产的各种工业用砖品是借鉴烧制缸盆的材料和技术生产的。据考证,光绪年间,上海江南机器局使用的耐火砖及其它砖品除从国外进口外,还在老陶成局有所定制。
老陶成局利用制缸原料、工艺技术,在国内首先生产出了用于工业生产的耐火砖和用于工业建筑的高强度建筑砖(缸砖),对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老陶成局的带动下,东缸窑的致远成、汉记磁厂,西缸窑的真成局、同成局等多家窑厂烧制缸砖和耐火砖供应市场。此外,德盛窑业厂(唐山建筑陶瓷厂前身)生产的高铝耐火砖为国内首创。
除缸窑和德盛窑业厂的砖品生产外,开滦马家沟砖厂是唐山最大的砖品生产厂,其产品畅销海内外。
清代康熙年间,山西介休移民范氏人家创办的“东裕成”是西缸窑的首家陶瓷作坊。西缸窑东裕成的经营方式不同于东缸窑陶成局的经营方式。陶成局是完全雇工生产,而东裕成在制坯、烧窑等主要工序上不用外人。到清代末年,东缸窑有老陶成局、东陶成、永庆隆、余庆局、三合义、泰成局、复兴局、义来局、本茂局、本发局、宝善兴、宝善隆、庆和成等陶瓷作坊;西缸窑有东裕成、祥泰成、祥泰局、祥泰增、峻成局、义盛局、东裕兴、裕成局等陶瓷作坊;市内乔屯有瑞生缸局和全信缸局。
唐山东、西缸窑生产的老缸各具特色。据考证,明初,东缸窑生产的老缸,底大、肚小、口缩,为山东特色;西缸窑生产的老缸,底尖、肚大、口敞,为山西特色。到清代,东、西缸窑制缸技艺经过200多年的交流融合,发展提高,出现了介于山东、山西之间的新造型,形成了唐山缸特有的风格,其中以古朴庄重的“莲花缸”最为著名,是唐山陶瓷中的“青铜器”。
莲花缸初始生产的年代尚无考证,现在存世的莲花缸大多是清代到民国时期的产品。莲花缸与普通大缸不同之处在于外壁装饰有浮雕造型的人物、花鸟,鱼虫等图案,寓意吉祥。其工艺是手工或模印的泥浆粘花,其纹饰凸起,有立体感。经过施加不同的釉料,烧成后釉面呈黄绿色或黑紫色,莲花缸有古朴庄重之感。莲花缸多为定制,作工精巧,当时主要用于官府、学堂、庙宇以及达官贵人养殖莲花,装饰庭园之用,并兼有存蓄防火用水之功能。唐山缸窑除生产莲花缸外,还生产艺术陶瓷凉墩。凉墩因其外形似皮鼓,亦称鼓墩。凉墩装饰手法与莲花缸相仿,或在凉墩器身上镂空雕刻成古钱、福寿等纹饰字样。唐山缸窑生产的莲花缸、凉墩是唐山最早的大型艺术陶瓷雕塑作品。清光绪末年之后,随着粗白瓷施用化妆土技术传入,唐山缸窑出现了使用白色化妆土加蓝彩戓蓝、红、绿三彩绘制的莲花缸与凉墩,同时还出现了采用粘花、缕雕、彩绘并用的装饰技法。这些彩绘装饰技法的出现,使缸窑粗瓷装饰艺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唐山博物馆陈列的三个彩绘莲花缸,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唐山田家窑后人田鹤群,清同治元年出生于唐山西缸窑,相传是在田氏家族中最有成就的陶瓷艺人。《田氏家谱》田鹤群序四记载:“余不敏,幼失学,及壮,发明一种特别之瓷业,光怪陆离,无奇不有,名既著,遂执以为生”。田鹤群经过多年苦心钻研试制,终于掌握了较高的制瓷技艺,仿制的古瓷达到了乱真的程度,是唐山细瓷中的精品。民国初年,田家窑的仿制古瓷闻名遐迩,京、津一带古董商人慕名而来,或修补古瓷残缺,或配件、配对。他们父子制作的烟斗和鼻烟壶,小巧玲珑,色态各异,精美可观,价格昂贵,其“八宝果仁烟斗”极为精美。由于田家父子思想保守,制瓷技艺不外传,至使田家窑细瓷制作技艺未能传承下来。到现在为止,尚未发现一件公认的田家窑陶瓷细瓷作品传世,唐山细瓷作坊田家窑成为了唐山陶瓷史上的一段传说。
唐山的粗瓷生产向细瓷生产的转变始于民国初年,老陶成局(新明瓷厂)首先开始生产蓝花(青花)白瓷,这种白瓷属粗瓷的改良品种。到1925年,启新洋灰公司附属厂启新磁厂利用从英国、德国购进部分优质陶土,白色透明釉配方和彩绘原料,对唐山本地陶土进行改良,几经改进烧制出胎骨坚硬,色泽较白,釉面光润,几无吸水性的细瓷产品。在启新磁厂的带动下,唐山缸窑各厂除烧制粗瓷产品外,开始大量烧制嫁妆瓷、茶具、碗盘等日用细瓷产品。随着电力、陶瓷机械以及注浆、贴花工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唐山陶瓷进入了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7-11-7 07:30 编辑 ]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

本文于2015年8月在第三期《山东陶瓷》杂志发表

2015年第三期《山东陶瓷》杂志

《明清唐山陶瓷一瞥》作者署名
赵鸿声执意将黄志强的名字写在他的前面

《明清唐山陶瓷一瞥》

赵鸿声与黄志强

赵鸿声赠送给黄志强的部分著作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5-8-17 10:4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

明清唐山陶瓷
2015年9月14日  唐山劳动日报

□黄志强 赵鸿声

缸窑是唐山陶瓷的发祥地,位于今路北区缸窑路一带,由东缸窑和西缸窑两个部分组成。明永乐二年,山东枣林庄及山西介休等地移民陆续迁至唐山陡河东岸弯道山一带,这些移民除种田为生外,还带来烧制缸、盆的陶瓷技艺。随着缸窑数量的日见增多,陶工们又多散居在附近的村落里,时间久之,原来的自然村庄名逐渐被“缸窑”所代替,并以地理位置形成了东缸窑、西缸窑两个地名。

关于东、西缸窑地名的形成,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东缸窑是以山东移民为主,故称“东缸窑”;西缸窑是以山西移民为主,故称“西缸窑”。

到明代嘉靖年间,缸窑开始出现了以粗瓷生产经营为主业的陶瓷作坊,山东枣林庄移民秦氏人家在东缸窑创办了唐山第一家陶瓷作坊“陶成局”。

砖品是粗瓷产品中的一种,属于建筑瓷。唐山的砖品生产以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为主,独具特色。2002年出版的《唐山百年纪事》第一卷中《新明瓷厂》一文记述:“新明瓷厂和德盛窑业厂是兄弟厂,都是秦家开办的,都是从陶成局分出来的。陶成局明清以来,有数百年历史,所有制瓷方法墨守成规,极少改进。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开办开平矿务局时,因开凿矿井需用强度良好的缸砖,曾聘该厂厂主之先辈秦履安设计烧造。秦履安借鉴烧制缸盆的材料、技术与烧成温度烧出矿井用缸砖。以后又在古冶、林西等处分设缸砖厂,由秦履安之子秦鹤良等经理此事,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其后即自行设厂制造缸砖、缸管,供应天津北洋机器局大沽造船所,曾得到前清大臣李鸿章的特奖。”由此得知,新明瓷厂(老陶成局)生产的各种工业用砖品是借鉴烧制缸盆的材料和技术生产的。据考证,光绪年间,上海江南机器局使用的耐火砖及其它砖品除从国外进口外,还在老陶成局有所定制。

在老陶成局的带动下,东缸窑的致远成、汉记磁厂,西缸窑的真成局、同成局等多家窑厂烧制缸砖和耐火砖供应市场。此外,德盛窑业厂(唐山建筑陶瓷厂前身)生产的高铝耐火砖为国内首创。除缸窑和德盛窑业厂的砖品生产外,开滦马家沟砖厂是唐山最大的砖品生产厂,其产品畅销海内外。

清代康熙年间,山西介休移民范氏人家创办的“东裕成”是西缸窑的首家陶瓷作坊。西缸窑东裕成的经营方式不同于东缸窑陶成局,陶成局是完全雇工生产,而东裕成在制坯、烧窑等主要工序上不用外人。到清末,东缸窑有老陶成局、东陶成、永庆隆、余庆局、三合义、泰成局、复兴局、义来局、本茂局、本发局、宝善兴、宝善隆、庆和成等陶瓷作坊;西缸窑有东裕成、祥泰成、祥泰局、祥泰增、峻成局、义盛局、东裕兴、裕成局等陶瓷作坊;市内乔屯有瑞生缸局和全信缸局。

清代,东、西缸窑制缸技艺经过200多年的交流融合,不断发展提高,形成了唐山缸特有的风格,其中以古朴庄重的“莲花缸”最为著名。

莲花缸初始生产的年代尚无考证,现在存世的莲花缸大多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产品。莲花缸与普通大缸不同之处在于外壁装饰有浮雕造型的人物、花鸟、鱼虫等图案,寓意吉祥。其工艺是手工或模印的泥浆粘花,其纹饰凸起,有立体感。经过施加不同的釉料,烧成后釉面呈黄绿色或黑紫色,有古朴庄重之感。莲花缸多为定制,作工精巧,当时主要用于官府、学堂、庙宇以及达官贵人养殖莲花、装饰庭园之用,并兼有存蓄防火用水之功能。唐山缸窑除生产莲花缸外,还生产艺术陶瓷凉墩。凉墩因其外形似皮鼓,亦称鼓墩。凉墩装饰手法与莲花缸相仿,或在凉墩器身上镂空雕刻成古钱、福寿等纹饰字样。唐山缸窑生产的莲花缸、凉墩是唐山最早的大型艺术陶瓷雕塑作品。清光绪末年之后,随着粗白瓷施用化妆土技术传入,唐山缸窑出现了使用白色化妆土加蓝彩或蓝、红、绿三彩绘制的莲花缸与凉墩,同时还出现了采用粘花、缕雕、彩绘并用的装饰技法。这些彩绘装饰技法的出现,使缸窑粗瓷装饰艺术进一步得到发展。

唐山的粗瓷生产向细瓷生产的转变始于民国初年,老陶成局(新明瓷厂)首先开始生产蓝花(青花)白瓷,这种白瓷属粗瓷的改良品种。到1925年,启新洋灰公司附属厂启新磁厂利用从英国、德国购进的部分优质陶土、白色透明釉配方和彩绘原料,对唐山本地陶土进行改良,几经改进烧制出胎骨坚硬、色泽较白、釉面光润、几无吸水性的细瓷产品。在启新磁厂的带动下,唐山缸窑各厂除烧制粗瓷产品外,开始大量烧制嫁妆瓷、茶具、碗盘等日用细瓷产品。随着电力、陶瓷机械以及注浆、贴花工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唐山陶瓷进入了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


缸窑陶瓷原料加工工序之一

缸窑陶瓷原料加工工序之一 ,槽碾轧料老照片。(收藏家刘玉斌提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