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浙师大文传学子暑期关注开化县非遗项目“草龙”

浙师大文传学子暑期关注开化县非遗项目“草龙”

浙师大文传学子暑期关注开化县非遗项目“草龙”
   

(刘绍琴)7月8日,富户村69岁的程樟喜老先生家里来了一群大学生,由开化县苏庄镇团委书记林兆毅、文化馆文化员周峰带领,吸引他们的就是程樟喜老人的拿手绝活———“草龙”,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一宝贵的“财富”。
  寻访传人感同身受
    这是浙师大校文传学院寻访记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暑期社会实践的队员。队员陈作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那种属于自然的历史积淀太有魅力了。”
据悉,草龙是一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以竹皮为材料,通过艺术造型黏合堆砌而成的民间工艺品。舞草龙是开化县农民庆丰收兆吉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流传甚广,在县城西乡、北乡为多见,其中以苏庄草龙为最为讲究,观赏性强。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队员们得知在唐宋时,开化农民就有以舞草龙庆丰收、迎龙神的民间娱乐习俗,元末明初达到鼎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目前“草龙”艺人大多已谢世,健在的只有程樟喜一人,是一项急待抢救的优秀民间工艺。他的经历就像是草龙发展的当代史一般。
    程樟喜出身于富农家庭,在五六十年代,衣食也还算富足,但是固执的他却心向草龙。在十二三岁时,常常一个人跑到篾匠汪金荣家中旁看,一看就是半天甚至一天。耳濡目染,20岁左右他就基本掌握了龙头的制作技术。学好后此项手艺也成为全家人的收入之一。
实践队的队员在走访程樟喜老人的过程中,细心聆听老人的经历,也仿佛与其经历了当时的变化,他们说,一门手艺能经过这么多代的传承,依旧保持其原有的魅力,真的十分难得。
  复杂步骤让人瞠目
    “龙头制作需要用蔑条制成二个圈,直径为80厘米,代表龙的上下嘴唇。圈的一边扎在一个代表龙脑长形蔑圈上,上下分开为龙开口状……”老人娴熟的讲解让队员们看得目瞪口呆,实践队员用笔记本、录音笔和照相机记录下与程樟喜老人的对话,也记录了草龙技艺操作过程。
    除了龙头外,制作草龙还包括龙普灯、龙身、龙尾等部分。草龙制作用稻草、篾条、芋杆、龙香、小木棍等材料。
龙身用稻草编成,绳粗直径约10厘米,绳长短不一,一般为60~80米长,内有一条铁丝,以防舞龙时拉扯断,将龙香分左中右三个方向插好。龙普灯置放在龙头上端,用一只嫩南瓜作底,整个瓜面插遍香支而成。用一根1米长的小木棍,用草绳一圈圈绕在上面形成龙尾,舞龙时龙尾会左右摆动。
    程樟喜老人家中有不少制作好的作品,阁楼上除了小龙头外,还有其他由竹篾制成的天鹅、小鸟、蝴蝶等。
后继缺人老人担忧
    学生们能记录下制作过程让程樟喜老人很欣慰,他说:“这是件好事,既能成为一种见证,也代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件事情。”
林书记说,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统计,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中,苏庄草龙是单一项目,其他地方未发现草龙艺术项目。且目前村内只有程樟喜老人会这门手艺,“草龙”的未来在哪?现在老人已经有些吃不消做大件的草龙,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于草龙的需求越来越小,加上“草龙”的工艺复杂,经济效益差,几乎没人愿意学,面临着失传。
    目前,苏庄镇已经在苏庄镇中学针对初二学生进行草龙教学活动,平均一个月安排两次课,一次课进行1个半小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给学生讲解草龙的制作过程,草龙的舞龙过程,及草龙活动的前期准备等等。
    之前,程樟喜老人曾到中学去进行技艺传承,也曾想通过各种方法推广,但中学生毕竟学业在身,课外时间有限,要想做成功难度很大。他希望通过这次大学生的采访,让更多的人关注他的这项工艺。
    据了解,2008年,苏庄“中秋节舞乡火草龙”入“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海宁观潮、西湖赏月并成为我国中秋节的标志。苏庄镇政府自身也在设想通过苏庄草龙加入一些商业化的运作,使草龙表演和开化旅游结合,使草龙参与者有更高的报酬和激情和继续从事草龙的传承。

TOP

哈哈哈

花花,我来支持你一下。

TOP

哈哈,师妹可以把暑假我们院的非遗活动都上来贴一下。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师姐,难道没看到我在浙师大版块发的暑期实践的帖子?

TOP

回复 4# 的帖子

看到了看到了。不要桑心,这就去顶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