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千人计划'社会实践项目(简称“千人计划”)

国家千人非遗调查仙桃小分队——第一日

2015年7月12日早,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国家千人非遗”调查仙桃小分队正式出发。迎着第一缕灿烂的曙光,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由赵佳敏、郑爽、陈洁、朱磊磊组成的小分队终于踏上了旅程。尽管历经了一个多小时的动车和颠簸的大巴车,头顶炙热的阳光、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但并没有击败我们的信心。经过无数次的询问,我们终于成功的找到了本次调查活动对象——马又甫老师的工作室。但令人遗憾的是马又甫老师今天并没有来工作室,不过我们还是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她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马又甫老师的情况。马又甫老师住在一个乡镇里,每天骑电动车来往于两地,家中还有不少田地,平日里也会务农,身上还有着一位农民的纯朴和自然。简单交谈,我们获得了工作人员的许可,可以于下午去参观工作社,并答应会帮我们联络马老师。
    一个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又紧张的展开了工作。“沔街工美楼”包括麦秆画、沙湖贝雕、沔阳皮影、雕花剪纸等很多部分,每一种工艺品都巧夺天工,十分逼真,既有着历史的沉淀,又有着时代的气息,工艺楼老板也是一位有着豪心壮志的女士,她本人虽不擅长工艺品制作,但热衷于让更多民间艺术被人认识,被大家了解。马老师的工作室陈放了很多他的代表作品,有《十二生肖福字图》、《三顾茅庐》、《五子送观音》等,还有曾经获得奖项的长10米的《清明上河图》。在工作室陈放的《清明上河图》是原作的一部分,也是原作的最后一部分,马老师对此十分珍惜和爱护。
   除了参观马老师的工作社,工作人员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周武雄老师的剪纸作品,周武雄老师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剪纸大师,退休前一直在文化局工作,他的作品与马老师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通过取材于民间的作品表达深刻含义外还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作品,比如《八音和鸣中国梦》,紧跟时代潮流,两位名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各有千秋。
   经过一下午短暂的相处,我们虽有收获,但也更期待明天与马老师的相处和工艺楼老板的交谈,相信我们可以获得他们的赞许,也相信我们的调查会圆满进行。
   对于明天,我们期待着,也请大家期待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国家千人非遗计划仙桃分队——第二日

仙桃分队顺利展开了第二日的调查,与马又甫老师进行了交谈,并且在孙老师的帮助和沟通下,我们受到了沔街工美楼老板和仙桃市文化局的热情招待,并答应会在我们调查期间给予我们最好的帮助,让我们的采访顺利进行。
  今天马又甫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述了他在文革期间的一系列回忆和故事,没有像其他人的惊心动魄,他的经历似乎略显平静,但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马又甫老师小学毕业,因为马又甫老师一家实际上是在1950年从离河坝村3、4里远的沔阳县(今仙桃市)马团村搬迁过来的,所以当时河坝村4组只有这一户马姓人家。当时上初中实行的是贫下中农推荐的方式,而村中其他姓氏的家族都很团结,作为独户的马家就被孤立了。因此,村中的人忽略了马又甫老师在学校里优异的成绩和作为班长的种种贡献,使得他失去了上初中的机会。但是马又甫老师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拼命的想要读书。所以,他虽然个子矮小,没有离开过家,但他为了读书,还是徒步100多里和当时小学的学习委员等人徒步100多里去了仙桃的六合镇的一个跟读学校,在那里要种半年地,读半年书,但马又甫老师坦言,这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反正可以读书,种地也没什么。当时在六合镇,有一户从河坝村搬去的李姓人家,是一个员,是之前河坝村土改干部,李某看到这么多年幼的孩子想要上学,心里十分感动,便收留了他们。李家刚搬去六合镇,所以家庭条件也不好,吃饭也成问题。但李某还是让这几个孩子在他家住了下来。看到李家的真实情况,马又甫老师向他的小伙伴们说:“我们是来求学的,不是来大吃大喝的,我们艰苦的时间到了,我们不在爸爸妈妈跟前,所以我们要把他当做我们的爸爸妈妈。所以我们在他这里,能吃两碗饭的,只能吃一碗,因为人家也不富裕。”但李某却说:“孩子们,要吃饱,虽然没有菜,我们这里连个赶集的地方都没有。”所以他们当时的一日三餐只是米饭而没有菜。李家当时的房子也很小,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马又甫老师五人,就睡在厨房里一个用土坯做成的柴火池子里,把柴火推开,铺上一层被子就是床。马又甫老师他们在这里住了一周,后李某说:“你们不知道这里的东南西北,明天我就带你们去逛一逛,去熟悉那里环境。”但第二天却是倾盆大雨,当时的学校虽然新建的,很漂亮,但教室里却满是积水,马老师他们只好卷起裤腿进了教室。学校里只有一个管教室的老头在,老师、校长都没有。回家后,马老师说:“只要今天这样的它能上课,就算是站在水里上课做作业我也愿意”。第二天,大家发现李某很早就不在家中了。李某回来后,带回来一直大鹅,杀了给马老师他们煮鹅肉吃。又告诉他们他很羡慕马老师们,正在马老师疑惑的时候,李某说道:“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当合毛主席关心你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在你们的家乡也建立了一个跟读学校,赶快回去报名。”马老师和同学们欣喜若狂,连鹅肉也不想吃了。李某又说:“我很羡慕你们,因为我连小学都没读,但又不能跟着你们去读。”回家后,马老师的妈妈告诉他,这几天一直有一个老师来找他。马老师告诉了妈妈关于村里建跟读学校他们可以去读初中的事情。有了保障之后,马老师就呆在家做一些家务,如捡柴火。因为小学就是班长,而且擅长音乐,体育,珠算,所以他在小学就去带低年级的这些课程。马又甫老师在小学时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老师的欢迎。一天下午4.5点钟,马老师在家后边的河里洗菜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上初一的同学带着马老师的一个同班同学来找他,告诉他,明天跟读学校就要开学了,让他赶快去报名,而且他虽然还没有报名,但已经被选为新班级的班长了。马老师就开始熟悉班各个同学的情况。

同时,马老师被告知,两天后就要作为红卫兵代表进京见毛主席。因为符合初中班班长、贫农、军人家属三个条件,所以马又甫老师成为了沔阳县第一批红卫兵进京的代表。当有同学向马老师抱怨在跟读学习条件时,马老师说:“学文化这件事情,不管在哪个地方,只要能读书,都是一样的。能成才,老师都是正规的老师,都是拿国家工资的老师,还有很多从小学调来的熟悉的老师。而且还有老师陪着我们去北京。”之后,马老师和其他五个班的班长和两个老师踏上了进京之路,在仙桃师范学院集合时,由于马老师个子太小,背包太大,所以专门为马老师安排了一个师范学校的老师照顾他。让他背小包,让那个老师背大包。大家带着鲜红漂亮的写着“沔阳县赴京代表”的代表牌,心里无比欣慰和激动。第二天,队伍登上汉江上的轮船,一天一夜后到达汉口。这是一次非常盛大的出行,在出发前,仙桃镇区不管大小单位,都要准备旗子,锣鼓,所有职工都要从师范学校夹道欢送直到码头,轮船开动后,许多百姓就跟着船跑,向马老师们招手。当时船上有一个文艺委员,很会唱歌,所以不管走到哪里,文艺委员都会发歌,大家都会一起来唱各种革命歌曲,如毛泽东语录歌曲。抵达汉口时,武汉市的许多单位职工,也是敲锣打鼓,拉着标语在码头欢迎他们,一路夹道欢迎直到武汉宾馆。到了武汉就坐火车去北京,荆州地区的车皮本来只能坐80人,但几乎坐了160人,人都坐在放包裹的地方,但大家依然欢天喜地。火车外边还拉着红色的标语:“湖北省赴京代表团”,十分光荣。一路上都受到了沿路人民的欢迎和爱戴,火车路过的时候,许多农民扔下手中的锄头、锹等农具,纷纷跑到路边和车里的代表们打招呼。还有许多骑着稀罕的自行车的人也是直接丢下车跑过来打招呼。到了北京后,马老师被分到北京天坛公园,这里有24个帐篷,一个帐篷住1500人,有10多个食堂。为了维护秩序,食堂进行的区域划分。8月17号晚上,当大家都吃了饭,准备睡觉的时候,一位地委书记带来了好消息:“告诉大家,明天毛主席第四次接见我们!”大家激动不已,体型小小的马老师被大家高高的抛起来来释放心中的激动心情。代表团于是连夜排练方队,高喊“毛主席万岁”直到12点,还依然兴奋的睡不着觉。第二天,大家排着方阵来到了天安门。当时这一切还被拍入了纪录片,个子小小的马老师被老师抱着,并且因为太过激动而泪流满面。领导们的车队出来了,毛主席和林彪一辆车,刘少奇和邓小平一辆车,朱德和周恩来一辆车,当时场面之盛大难以形容。被毛主席接见后,大家便被分配了任务,进行“革命大串联”,即学习北京进行文化革命的方式,然后回家后在家乡推广。之后马老师和其他的同学们开始写大字报,但马老师从小就比较有艺术天赋,所以并不是很想写大字报而是想去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这些地方。马老师在故宫博物馆内观看了《战记》,从太平天国部分一直看到民国部分而忘了按时回到基地天坛公园。带队老师十分着急,就用设在天坛公园的通达全市的高音喇叭寻找马老师让他回家。之后,马老师还去军事博物馆观看了各种历史上的军队武器和许多中国的革命进程记录。因为年龄小,个子小,所以大家都非常照顾马老师,早上大家都起床了,而年纪小的马老师却还在睡,大家也是任他去睡。因为起得晚,人又多,所以吃饭排的队很长很长要几个小时才能吃到饭,但有一个服务员对马老师非常好,每天都为他准备好洗脸水和饭菜。马老师开心的说道:“在我当红卫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这样的好人对我特别照顾。”吃饭的时候,马老师不喜欢吃肥肉,但发现自己的面里全都是肥肉,于是便把这肉给了带队老师。在北京的日子对马老师而言十分吩咐有趣,他还遇到了一个10岁时被人贩子卖到北京的天门老乡,有一些学生还是出了事故没有办法再回到家乡。回家后,红卫兵代表队也进行了“长征”训练,从武汉走回仙桃,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后来又拿到了上海的船票,准备去上海搞“革命大串联”,就在上船前,队伍接到了周恩来的电话:“停止串联,回家复课闹革命。”于是大家都把船票丢到了长江里,回了家。马老师说,他其实是不支持这种不上课闹革命的生活,许多他喜欢的老师都被安排去劳动而不是好好的上课,比如说他最爱的花花老师。马老师后来在红卫兵队伍了当了会计,坐在办公室里不用外出劳动,不得罪任何人,只是为各类活动收发资金。之外,作为红卫兵大队长的马老师,也负责看管受批斗的老师。而且多才多艺的马老师还为学生写剧本,把革命戏剧改编为花鼓戏,用胡琴、笛子吹曲。就这样,马老师顺利的度过了文化大革命。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7-14 00:0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国家千人非遗计划仙台分队——第三日

仙桃分队对马又甫老师的调查已经进入第三日,今天,马老师主要向我们讲述的是他的情感生活。在他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情感路的艰辛也是一代生活贫穷的人的写照,每一次的相亲,马老师都娓娓道来,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不管是自己的情谊被白白糟蹋,还是别人的情谊自己没有接受,马老师都十分详细的告诉我们,最后还像一个爷爷一样给与我们一些关于情感方面的经验,受益匪浅。下午,马老师现场制作了一幅代表作品,并把这个作为礼物送给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
     下午三点钟,我们来到马老师工作室时,马老师已经准备好了剪纸要用的各种材料。稍作准备后,制作就开始了。马老师首先把一张正方形的红纸四次对折,然后用剪刀把整张纸建成了一个圆形。然后,马老师就开始在纸上绘图了。只见他胸有成竹,铅笔流畅的在纸上滑动着,先是在纸的上方画出了许多格子,渐渐能看出是一个双喜字的形状了。接着,马老师继续在纸的下方够了出许多线条。不出10分钟,马老师就完成了整个剪纸的绘图。速度之快着实让我们惊讶,很明显,这一切都是马老师日积月累的结果,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剪纸的结晶。绘好图,就要正式进行剪纸了。中国南北地区的剪纸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在工具上,称为“北剪南刻”。即北方用剪刀剪,而南方用刻刀刻。所以马老师用的也是刻刀。马老师把绘好的图纸放在自制的蜡盘上,拿起刻刀便开始了剪刻。和绘图的顺序一样,马老师现从双喜字开始。马老师的手非常有力,每下一刀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左一刀右一刀,多余的纸张就轻松地掉落下来了。因为“囍’的形状比较规则,所以马老师刻起来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一会儿就完成了。刻完“囍”,就来到了整幅图的最关键最重要也是最难刻的部分——团花部分。这一部分线条十分复杂,形状并不规则而且线条比较曲折,有些部分的线条还非常细,一不小心就会断掉。但马老师依然不慌不忙,淡定如初的继续进行剪刻。他变换着刻刀的方向、深浅、角度,小心翼翼但信心满满。他轻蹙着眉头,目光炯炯有神,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在旁边观看的我们,也不禁屏住呼吸,不敢弄出一点杂音,生怕打扰了马老师的剪刻。时间在马老师的刻刀下游走着,白纸一点点掉落,部分花纹已经现出了它们的原形。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为马老师精湛的技术所折服。白纸上留下的部分都是很细碎的,但它们依然完整的连在一起,而没有丝毫破损。
      大约半个小时,马老师就完成了整个剪纸。他轻轻的打开折叠起来的剪纸,把成品放在桌子上。这时,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整体上是一个圆形,最外围是8个呈梯形状的“囍”,中间则是层层叠叠绽放的花朵。整个作品流光溢彩,颜色鲜红,十分漂亮。当问到作品的名字时,马老师脱口而出:“花开富贵,八方来囍”,这一下,我们有不禁为马老师的文采而喝彩。看来,马老师不仅技艺精湛,同时也是腹有诗书。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7-14 21:3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国家千人”计划 仙桃分队 第四日

今天我们采访了马老师所在的沔街工美楼的老板——李翠红,她对马老师的成名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天和她的接触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很庆幸社会中有这样的企业家肯付出去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李翠红本身就是仙桃市女企业家协会的会长、仙桃总商会的副会长、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涉及服务业、农业、和工业等很多领域,但她真正做文化产业投资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访谈中李老板向我们讲述了她在这个过程中的故事。一次,李老板和一个领导去买麦杆画,是在一个小小的农家,房屋很破旧,但是屋里摆放的作品特别精美、特别漂亮,当时李老板觉得很可惜,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只能摆放在家里,却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就问邓有谱老师,想不想把这个艺术品做大,通过一些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把它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这当然是邓老师的愿望和心愿了,他也曾想过把自己制作的这些作品引向更宽阔的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但是因为没有资金,不懂销售,这些都只能是做梦想想罢了。李老板深受感触,想帮助和扶持邓老师把麦杆画宣传出去。在回家的途中,李老板思绪万千,与当时第三小学的校长李校长感慨,觉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实在是太辛苦了,得不到重视,没有足够的关注,生活和创作都太难了。于是她想利用自己身为一个商人的优势和人脉,在企业家的圈子里起一个带头作用,为传承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李老板就开始着手准备,她跟邓老师详细的了解了有关的情况,并找到当时仙桃市宣传部的周主任,说明了自己想投资文化产业的想法,受到了周主任的支持,同时周主任也提出了一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这些并没有吓到李老板,李老板虽然是一介女流,却有着男人的魄力和勇气。于是他们一起走访了很多的非遗传承人,这其中就包括马又甫老师,还有做贝雕的徐银枝老师、做陶艺的刘长青老师、做木(微)雕的郭老师,看到了这些非遗传承人精湛的工艺和传承的艰辛,这更加坚定了李老板想要在文化产业上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心。

这途中当然艰难重重,李老板的心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在最初也受到了不少的质疑,有来自传承人自身的,也有来自社会的。在政府、宣传部的帮助下,李老板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真诚,打消了传承人们关于她是借此赚钱的想法。她到处奔波、到处调研,去调查其他地方的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发展,积累了不少的心得和经验。在与商界的好友和一些很有收藏眼光的高端人士交谈后,也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鼓舞,大家一致认为有责任和有义务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来帮助这些非遗传承人。为了使这个计划能顺利进行,李老板还和省文化厅的厅长进行了交流,获得了更大的支持,这使李老板更加有信心了。在谈到创建这个平台的时候最大的难处是什么时,李老板告诉我们是如何把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心胸打开,让他们信任这个平台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辛的,传承人们担心商人利用他们赚钱,干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事情,还有专利的保护,必须都要考虑到。老板还提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也是一个难题。有些产品可以批量化生产,例如剪纸。虽然是手工的,但是却可以一次刻十几层,但是像贝雕、麦杆画之类的作品却只能一次制作一个,耗时很久,比较困难。
在调查马又甫老师时,李老板了解到,当时马老师靠剪纸作品大概一年可以卖1万多元钱,平时种田一年可挣8千元,要负担全家的开销,生活确实很辛苦。李老板说要想过一种艺术家的生活,一心一意搞创作,就必须改变心态,她劝马老师放弃种田,专心创作,不给自己留后路,她会做他经济上的支柱。但是长期以往的农事劳动使马老师对土地农田充满了深深的感情,他做不到放弃,只能是有所割舍,于是他把一周六天的时间都放在工作室中,剩下的一天去陪着老伴照顾农田。李老板深知非遗的传承迫在眉睫,而最有效的是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对非遗文化感兴趣,树立非遗保护的知识。所以她为马老师联系了第三小学,一周在小学里上两节课。为了让非遗产品有更大的市场,仙桃市市政府还将小米手机的总裁——雷军请回仙桃担任总商会的会长,与全国各地的商会联系,由李老板做纽带,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应直接联系在一起,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

一个产品的开发需要的条件有很多,有资金、产品包装、宣传和销售手段等,有些产品的开发是成功的,当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但是李老板在帮助非遗传承人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来,从2013年建立这个平台开始,李老板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心血,她创立工艺楼之初就投入了800万资金,还定时带领民间艺人走出仙桃、开阔眼界,与时代接轨,适应社会的变化。从一开始,李老板就知道这只能看作是一个公益事业,挣钱是万万不能指望的,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沔街工美楼成立的这两年多以来,李老板非但没有挣钱,相反她在用自己其他的产业支撑着这个工美楼的运转。但是她还是觉得很欣慰,通过自己的圈子和人脉,非遗产品的销量有所提升、而且也让内地、港台、甚至国外的人了解到了仙桃的这些非遗传承人、非遗产品,同时李翠红老板的行动也在企业家圈子里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列里来,为这个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李老板在我们的调查中还谈到了她的计划,采用双管齐下的办法,既通过企业家们和上市公司扩大影响力,也要利用高科技手段,例如电子商务的平台,她激动的告诉我们,目前已在全国设置了20多个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非遗传承,李老板也表示出了担忧,现在接触非遗的人太少了,因此,在工美楼里除了工艺品的展示、销售还有现场教学,就是希望更过的人能来接触、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并把它们传承下去。

在访谈中,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坐拥千万家产的女强人,而是一个一心一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力量的简单的女人,她没有商人的狡猾,她可以不计算金钱,不求回报,真诚的付出。据工作人员透露,到目前为止,工美楼还没有盈利,还处于很大的亏损,但是李老板似乎一点都不后悔在这个地方投入这么多的经历,她在以简单的行动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以她身为商人独到的眼光,为传承人着想的心渐渐地打开了马老师、和其他非遗传承人的心扉,他们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默契和融洽,没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剥削和矛盾,有的是一方的真诚付出,另一方的感激信任,他们共同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着、付出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仙桃分队第五日

7月16号的早晨,天朗气清,我们文学院国家非遗传承千人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仙桃小分队第五日来到了了位于仙桃市河坝村的马又甫老师家,汽车行驶着,沔街两旁一个个古香古色的街景建筑,不断在眼中飞驰。不一会,车窗外道路两边的风景变化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翠绿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着,田间间或着或粉或白的成片怒放的荷花。欣赏着田间怡人的景色,体味着乡村清新的气息,约莫半个小时不到,我们愉快顺利地抵达了马老师家所在的长淌口镇河坝村。
我们在村口下了车,一同步行到了马老师家。马老师家前后都铺好了水泥路,房子的前边还有几方池塘,满是亭亭玉立的荷花。刚走进马老师家里,就看到客厅的三面墙贴满了马老师的剪纸作品,精致美丽、惟妙惟肖、满目玲琅,画面内容有他喜爱的毛主席、传统的梅兰竹菊等等。紧靠这面墙的长形旧木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奖状奖杯。
当时恰巧赶上马老师正在后厨做饭。听闻我们在门口的呼喊,他便从后面厨房走了出来,刚看到我们,乐呵呵地说到“来到啦,快坐,快坐,坐下吃饭,不吃饭不给开工。” 经过前几天的接触相处,我们早已深深了解到了马老师的热情好客、亲切友善。于是,我们跟马老师和马奶奶一起品尝到了一顿久违的的满是家的味道的饭菜。期间马老师的儿女也回来了,一家子人非常热闹幸福。
午饭过后,我们就开始在马老师家门口拍摄他收藏在家里的剪纸作品。从他最早创作的《洪湖赤卫队》到最近的《福娃》、《十二画扇》,每打开一幅尘封的剪纸作品,就好比翻开了一本丰厚的历史的书本。一边拍摄一边听马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每幅作品的技法、寓意,让我们了解、学习到了很多人民公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故事。除了剪纸作品马老师,还带我们观看了他家中的白鹤图,马老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擅长剪纸,国画也画得非常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拍完马老师的作品之后,我们还一起采访了马奶奶和她的儿子。对于马老师的剪纸事业,马奶奶并不是很支持,因为老话说“慢工出细活”,剪纸创作是一件“很费时间很费心神”的事情。马老师在忙活剪纸创作,家庭生活的重担就全托付在了马奶奶一个人的肩上。马奶奶扛着家庭的重担几十年,真的是很艰难很辛苦。马老师的儿子支持马老师的剪纸事业,但因为自小比较活泼好动,静不下心,所以他并没有想学习传承马老师的剪纸艺术。
在马老师和他的家人的热气帮助配合下我们顺利愉快地完成了今天的调查访谈任务。伴随着今天调查的结束我们的社会实践也慢慢接近尾声了,感谢马老师和仙桃市相关部门对我们的帮助支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仙桃分队——第五日

仙桃小分队今天迎来了调查的最后一日,上午小分队全体队员对调查工作进行了扫尾,来到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和长埫口镇文化站对马老师的作品进行了拍摄。离开仙桃还有一些微微的不舍,很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每一个人,马老师、工美楼工作人员、群艺馆领导、还有路人……在这里短短的几天就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所感染,说不清是因为什么,但很少有一个城市带给我这样的感觉,甚至觉得留在这里也很好。这个城市所蕴含的文明、文化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它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感动,一种心灵的释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