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邵鲁阳]李扬:为学子打开民俗的一扇窗

[邵鲁阳]李扬:为学子打开民俗的一扇窗

  为了写李扬教授的故事,3月19日晚,我专门跑去旁听他的民间文学课程。这之前,我采访过李老师,大致了解他的经历:因为父母从事地质探测工作,从小便开始“云游”四方,接触各地的风土人情。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民俗学正是复兴初期,他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师从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从此走上民俗学研究的道路。
  来海大任教后,他培养的硕士生已经有40余名,每年都有很多同学师从他做毕业论文,是多项SRDP、“三下乡”项目的指导老师。从教近三十年,李扬教授为一届届的同学们开启了探究民俗的兴趣之窗。他培育的探究民俗文化的桃李可谓遍天下。即使走遍天下,桃李们大概都不会忘记老师的“私人图书馆”———办公室里那个存放着民俗文化书籍供弟子们随时浏览查阅的大书柜,永远在他们的梦中散发着书香。
  李扬教授很早就发起成立了 “民俗兴趣小组”,有100多位同学参加,举办了“民间剪纸艺人讲座和表演”等活动。他和弟子们负责的中国民俗学会官方手机APP、“民俗学微信公众号”等,给同学们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虽没有李白杜甫的诗词绝唱,却能听到全无造作、直击人心的原生态歌谣。他把学生徒弟们带进新奇的民俗殿堂,将书本知识与体验相结合:民歌各异,便邀请包括苗族、蒙古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同学在课堂上做展示;面食各异,他就让各地学生介绍家乡美食;国籍各异,他即让各国同学做本国文化交流;兴起时,自己也高唱一曲黄河号子,偶尔还秀一下口技和各地方言,或模仿下开门声,或来段美声唱法,不一而足。
  课堂上,李教授也会讲一段自己的亲历故事来说明民间文艺的功用:“那是跟导师的时候,路遇一山寨,寨门遇阻,因为此地有唱山歌对歌迎客的习俗。队伍中,幸有导师善歌,上去叽里呱啦唱了一番,方才进去寨门。”山歌的功能不仅于此,邻里间吵架了,把两家叫到一间屋子,开始互相唱歌,你唱我的怨,我唱你的愁。唱半天,邻里纠纷就解决了。恰似“我的歌声里”,在优美的旋律中,既缓解了情绪,又解决了问题。同学们则只管陶醉在他的形象描绘中,笑声连连。
  那晚下课后,七区门口人潮退去,灯光昏暗,忽然看到李老师从台阶上摔下,各种物件散落一地。我心中一惊,与同行的同学跑过去,帮忙擦拭鼻子、额头、小腿上磕出的鲜血。他谢绝了我叫来的出租车,劝退了守护在一旁的同学,竟要自己开车去医院。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实在放心不下,坚持陪伴他到医院。我问他伤口疼不疼,他说不疼。那一晚,的确见识了他风趣幽默亲和的表面下,还深藏着一种坚韧和执著……民俗文化,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千百年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李扬老师说:“民俗不是人为、强制地延续,而是自发的流传,是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生活本身。”而在这个传承、保存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像李扬老师一样的研究者、讲述者、宣传者。
  李扬教授腿上伤势挺重。他却说:“没事,别担心。差点挂了,不过我会满血复活的!”亲爱的李扬教授,您是我见过的最乐观、最坚强的师者。
(本报学生记者 邵鲁阳)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校报 - 第1889期(2015年4月9日) - 第01版:新闻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这又是一篇小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