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曹禺《王昭君》 沦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工具的王昭君?

曹禺《王昭君》 沦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工具的王昭君?

曹禺《王昭君》   沦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工具的王昭君?
一些评论家肯定了曹禺对于王昭君的塑造,认为曹禺笔下的王昭君另开生面,独树一帜,“王昭君是一个笑嘻嘻而不是哭哭啼啼的王昭君”。
剧中的主人公王昭君是作者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她聪明美丽,有胆有识,心胸开阔,自愿请行嫁与匈奴单于,是一个为民族团结作出重要贡献的汉家姑娘。作者对这一人物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出塞前和出塞后的描写,层层深入地刻画了她优美的思想性格和高尚的内心世界,赋予了她浓郁的诗意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但也有评论者认为曹禺笔下的王昭君自身价值匮乏,并非是真实可感的。
曹禺曾说“过去王昭君哭哭啼啼,现在笑嘻嘻了,有什么不好!?”之后又意识到这一形象塑造的缺陷,说:“王昭君我没有写好,老是乐呵呵的,没有矛盾,你们要改一改。”但作品写人物远嫁胡地而缺乏对其内心矛盾的必要描写,这种现象只是表层的缺陷;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剧作家无视主人公自身价值的建构,仅仅将人物看作维护“民族团结”的手段或工具。在剧本中,王昭君确实只是一个工具:不仅汉元帝在众人面前“开宝”,将她作为礼品赠人,将她看作执行“和亲”政策的工具;就是王昭君自己也将自己看作这样一种工具。剧本中,昭君自请出宫、远嫁匈奴的动机有两个方面:一是哀怨宫女生活浪费青春,使人生变得没有意义。剧中孙美人的悲剧就是一面镜子。孙美人一生企盼皇帝宠幸,却因被封美人,大喜过望,气绝身亡。这切合《后汉书》“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的记载。二是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使命的向往。从剧情看,这是更重要的方面:第一幕,昭君弹唱《长相知》表露心迹,并告知盈盈姑娘自己父亲的和平遗愿,赞颂了北飞的大雁。到第二幕,昭君更是在汉元帝面前唱这支曲子,并将其寓意解释为汉、匈之间的兄弟情谊。曹禺尽力表现昭君胸襟的宽阔,人格的高尚。然而,一位生活在古代深宫大院里的少女,何来如此胸怀,这又是令人质疑的。况且,昭君远嫁既是作为“和亲”政策的工具,作为物品赠人,这就连人格的尊严都无从谈起,“高尚”更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也有昭君主动请行和番、之后自杀殉节的情节,但那是在单于一再进逼、民族危亡的关头迫不得已的举动。这样的高尚在特定的悲剧情境中是可信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