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一、历史沿革
    民族研究,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研究,是我校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一个领域。吴泽霖、岑家悟是全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刘孝瑜、吴永章、彭英明、张雄、李干、杨昌源、答振益、刘美崧、谢志民、吴永明等人也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民族研究专家。
    近年,我校民族学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大,民族学、民族社会学、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教育、民族经济、民俗学、民族文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均取得重要丰硕成果,但上述研究力量分散于各相关学院。为整合民族研究力量,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2001年6月,我校正式成立了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02年12月,该中心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被确认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二、建设目标
    我中心的长期建设目标是: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把我中心办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的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具体目标有五个:1、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示范单位。2、国内多层次民族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3、国内民族学教学与研究信息基地。4、国内民族学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基地。5、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示范基地。
    中心的近期目标是:夯实基础,建好平台,理顺关系,为实现中心的长期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三、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
   (一)、管理体制
     中心受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双重领导。
    (二)研究机构与服务机构
    中心现有六个研究所: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民族理论与关系研究所、民族经济研究所、土家族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韩国研究所。各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从事上述领域的科学研究。
     中心设有两个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民族经济模拟仿真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心的科学研究提供服务。
    (三)中心学术委员会。
     研究中心设学术委员会,聘请郝时远、马戎、林超民、周大鸣、杨圣敏、毛公宁、李甫春、何星亮等著名学者和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校学者雷振扬、许宪隆、段超亦为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中心主任
     本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

四、科研体制
    中心的科研经费主要由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划拨,同时也希望通过受托完成科研课题等形式吸收社会科研资金。
     中心在科研体制方面有较大创新。除中心学术秘书为专职岗位外,管理层和所有研究人员均为非专职岗位。非专职岗位实行聘任制。
     本校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人员,均被视为中心的研究人员。
     中心每年向社会发布课题招标公告,校内外科研人员均可参与竞标。竞标者申报的课题一旦获得批准,课题承担者即亦被视为中心的研究人员。
     中心设有访问学者席位。访问学者的工作期限分别为三个月、半年和一年。

五、中心科研人员科研项目(2000——2005年)
      2000——2005年间,中心科研人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鄂湘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史鉴》、《伊斯兰教与近代穆斯林家族社会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湘鄂渝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区社会文化变迁》、《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区民族关系研究》、《少数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体验旅游开发研究》、《自杀与应对》,获科研经费62万元;获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30多项,获科研经费64.5万元;获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科研经费25万元;中心开放式课题立项5项,科研经费18万元。

六、科研成果获奖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中心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50多次。相当一批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科研项目

本中心的业务范围包括
一、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

研究范围包括: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民族政策研究;

2.民族学研究;

3.民族文化研究;

4.少数民族专门史研究;

  5.土家族研究;

  6.民族贸易经济研究;

  7.民族地区边境经济贸易研究;

  8.对外经贸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9.投、融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10.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研究:

  11.民族地区城市化研究;

  12.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经济研究;

  13.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14.民族地区经济制度转型研究:

  15.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培训人才:

  1.跟踪本学科前沿问题开展研究,拓展民族学科的深度;

  2.开展跨学科交叉整合的研究,拓展民族学科的广度和研究范围:

  3.设立专职研究人员职位;

  4.设立国内外著名客座教授职位;

  5.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

  6.开展学科前沿知识的培训:

  三、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情报资料信息和实验服务

  1.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2.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3.开展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网络服务;

  4.开放民族学博物馆:

  5.开展人类学实验服务:

  6.开展田野调查实验服务;

  7.开展民族经济模拟仿真实验服务:

  四、承担应用研究课题,参与重大决策,开展咨询服务:

  1.承担实际工作部门的应用研究课题;

  2.开展横向合作研究:

  3.派专家担任实际工作部门的顾问:

  4.面向政府、工商界和其他社会开展咨询服务:

 

    本中心的研究方向:

    1.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

    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3.民族历史与文化:

    本中心下设如下子机构:

    1.民族研究所;

    2.民族文化研究所;

    3.民族理论与关系研究室;

    4.民族历史研究室;

    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中心:

    6.土家族研究中心;

    7.书干IJ编辑部;

    8.民族学博物馆:

    9.人类学实验室;

    10.田野调查实验室:

    11.民族经济模拟仿真实验室:

TOP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学术成果

专著

许宪隆等:《德州苏禄东王墓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许宪隆:《明实录类纂·河北天津卷》,李国祥等主编,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许宪隆:《血浓于水 》(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丛书)(编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许宪隆等:《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大全——神话故事》华艺出版社1999年版;

许宪隆等:《日月同辉——民族文化积淀与发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许宪隆:《整合的魅力: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与近代民族地区社会转型》(合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专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徐杰舜、柏贵喜、韦东超等:《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

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

辛乙华、罗彬:《土家族民间艺术》(湖北美术出版社)

张英:《湘鄂渝黔边特色旅游区建设研究》(民族出版社)

张跃平:《制度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出版社)

李安辉:《民族政策》(中国地图出版社)

李资源:《文明的呼唤》(广西民族出版社)

余序洲:《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制度分析》(武汉出版社)

余序洲、余宁:《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出版社)

俸兰、李步海等:《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

杨清震:《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出版社)

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民族出版社)

徐杰舜、王奎正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民族出版社)

柏贵喜:《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胜才:《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向柏松:《土家族民间文艺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段超、田孟清:《民族工作与全面小康建设》

徐杰舜:《人类学教程》(上海文艺出版社)

徐杰舜:《金羊毛的寻找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石宗仁翻译整理:《中国苗族古歌》(天津古籍出版社)

杨武等编:《民族地理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彭勃等编:《历代土家族文人诗选》(岳麓书院出版社)

彭英明、徐杰舜:《从原始群到民族》(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

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柏贵喜:《四-六世纪内迁胡人家族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

李忠斌:《民族经济发展新论》(民族出版社)

雷振扬:《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

达振益等编:《中南地区回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

陈书龙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诗词曲评注》(武汉出版社)

柯宗等著,吴泽霖辑译:《穿越帕米尔高原》(民族出版社)

王利华、谢志民:《女书发声电子词典》(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达振益等:《湖北回族》(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徐杰舜、彭英明:《民族新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孟立军:《论中国民族教育》(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南民族学院《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编写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长江文艺出版社)

李吉和:《先秦到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民族出版社)

曾宪义:《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法制建设》(民族出版社)

戴小明:《民族法制问题探索》(民族出版社)

彭英明等:《学步文集——民族理论与民族历史若干问题探研》(民族出版社)

韦红:《东南亚五国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

吴永章:《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民族出版社)

吴永章:《畲族与瑶苗比较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吴永章:《湖北民族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吴永章:《中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

李崇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武汉出版社)

赵庆伟、黄金铸等:《沧海桑田——中国少数民族对各地的开发》(长江文艺出版社)

吴宗金、陈蔓蓉:《民族法学导论》(民族出版社)

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

田敏:《土家族土司兴亡史》(民族出版社)

柏贵溪:《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

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民族出版社)

邓红蕾:《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民族出版社)

李忠斌:《科技进步与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

李资源:《文明的呼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TOP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学术会议

第三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由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4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9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着“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收到论文60多篇。

    论坛由中南民族大学许宪隆教授主持,由台湾交通大学庄英章教授致开幕词,中南民族大学校长高瑞教授致欢迎词,并聘任台湾学者李亦园、乔健、庄英章、臧振华为我校名誉教授。本届论坛组织委员会主席雷振杨教授也出席了开幕式。

    论坛首先举行了两场精彩的主题演讲。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在演讲中认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性别分工模式和政治权力的诉求,以及原有的观念和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回顾了“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中南民族大学柏贵喜教授探讨了乡土知识的价值及其保护问题。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提出了“打工经济”的概念,认为农村劳务输出对中国乡村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南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以法国农民为例,提出要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守土之艰难、离土之不易的博弈中探讨中国农民的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实现中国乡村生活城市化,就地改造农民、农村和农业。

    在“海峡两岸圆桌论坛”中,学者们围绕“守土与离土——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走向”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台湾东华大学乔健教授认为,“安土重迁”的观念在农业社会表现得比较突出,在对中国“守土与离土”研究中要注意地域文化差异、行业差异、财产观念以及阶层的差异等。台湾交通大学庄英章教授则强调,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要进行田野参与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才会更有价值。台湾“中研院”余光弘研究员针对“守土与离土”讲了两点意见:一是农民“离土”是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并且在“守土与离土”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人类学要研究这种变异;二是农民的“离土”不是单纯被动的,也会对社会的经济文化产生影响。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肯定了人类学研究视野的种种转化和开拓,强调应从仪式、乡村组织以及乡民心理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观察。浙江师范大学的王景新教授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守土与离土”作了解释,并对村落的类型研究作了介绍。

    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从对湘西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三个村落的田野个案经验中阐述了农村的文化与生境问题。中山大学孙九霞博士就守土与农民在旅游中的参与性发表了看法。台湾中华茶艺学会范增平教授从茶艺切入表达了台湾农民的守土体验。在开放性的圆桌论坛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对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学者的发言或进行质疑,或发表感想,或补充案例,会议气氛生动活泼,从资深教授到大一新生,从人类学学者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学者,就21世纪农村发展的趋向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论坛的开放性。

    论坛打破了传统的会议模式,用观察员评论代替了闭幕式。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的李红杰副主任,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余光弘研究员对论坛作了评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论坛年会虽然短暂,但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聚在一起从人类学的视角关注中国的乡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