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无量山中的“哑神之舞”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无量山中的“哑神之舞”

无量山中的“哑神之舞”


2009-03-11 阅读: 2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王永虹



    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南涧县,除了享誉中外的南涧跳菜外,近年来,流传于该县境内无量山与衰牢山交汇深处的一种带有娱乐性的集体驱神舞蹈———《哑巴会》,又名“跳哑巴神”或跳哑巴,引起了国内外民俗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媒体竞相报道,每年的会期,小山村成为当地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热点,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二月八,到南涧公郎镇盖瓦洒看彝族“跳哑巴神”成为了春天最热的话题,也成为无量山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又一大看点。
    跳“哑巴神”(彝语热闷巴)其实是240多年来一直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盖瓦洒的彝族村寨中一种古老神奇的舞蹈。这种舞每年只跳一次,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八,原来舞者是全裸体的近年来才开始着裤。舞者身上涂有斑马状图案,带着面具,舞时大家都不能出声,更不能张灯照明,故名“哑巴舞”。
    相传多年前,无量山山下有一座名叫阿须落的村庄,因为世代生哑巴,请一道士看后说,此地有哑巴神作怪,需用此法驱逐,于是就跳起“哑巴舞”。后因山垮,阿须落村人搬走,而“哑巴神”却到盖瓦洒作孽,所以,每年二月初八都要跳“哑巴神”。从此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盖瓦洒村坐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公郎镇境内哀牢山、无量山交界处,此地山高林密,交通闭塞,现有104户492人,全是彝族。每年正月十五,全村人都要集中在村后的山神庙内杀鸡宰羊献山神,其中一项议程就是推选当年组织“哑巴会”的六名“会头”。会头的主要任务就是主持当年“哑巴会”的全部事宜,并要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通过占卦选出当年“跳哑巴”神的8名舞者,直到当天吃完晚饭后才通知本人。
    二月初八这天,盖瓦洒的村民们纷纷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全村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夜幕降临,男女老少齐集村中广场,点燃篝火,随着芦笙、九点欢快的旋律,围着熊熊篝火“打歌”,打歌队伍里三层外三层,舞圈也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舞步千姿百态,时而“苍蝇搓脚”,时而“野鸡吃水”;时而“公羊打架”;时而“鹭鸶伸腿”;时而“喜鹊蹲窝”。歌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九点”笛子声,音韵悠扬,脚步踏地声传之老远,人们陶醉在欢乐的海洋中。
    会头则忙着召集舞者化妆,在他们身上涂上黑白二色染成斑马状,面部、胸部还要画上“王”字并带上面具。舞者共有8人,全系男性,其中3人扮男哑巴,3人扮女哑巴,二人扮孔雀,而哑巴又配成三对夫妻。男大哑巴手持木棍,男小哑巴手持木刀并于胯内挂一猪尿泡内装水。女大哑巴手持木剑,女小哑巴手执扫帚,二孔雀身披棉毯,头带木瓢,瓢把朝前当孔雀嘴,身后拖一竹蔑尾巴,上缚荨麻。六人的胯内各挂一铁铃铛。当村中的舞场正处在高潮的时候,“哑巴”们在会头的带领下突然冲入舞场,顿时鞭炮齐鸣,鼓声震天,人们大叫大喊,狂歌劲舞,可以对舞场上的少女嬉戏,整个篝火晚会一时高潮迭起。大约三十分钟后,打歌的人们自行离去,在家等候“哑巴”们的到来。
    这时,跳“哑巴神”才正式开始,“哑巴”们在会头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起舞。首先由扮演丈夫的男哑巴进入主人家的正堂内狂跳一圈后,接着其余哑巴加入狂舞,舞蹈无音乐伴奏,也没有固定格式和规范动作,由舞者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可在床、桌、房、墙各处使劲乱跳,纵然踩到桌子、椅子、床板也在所不惜,若把床板跳断,主人反觉吉祥,尤其高兴。舞蹈时,“哑巴”们手中器物可乱砍乱戳,不分脏水、洁净水,小女哑巴扫帚沾水不时洒在主人和观众身上,男小哑巴不时将尿泡内的水挤喷在拥挤的人们身上,以示令其让道,两只孔雀左右开弓,时而用嘴啄人,时而用尾巴荨麻撩人,其真正的原因是怕观者离他们太近,看清真面目。二十分钟后结束一家。走前主人要给会头送上三柱香、一碗肉。众舞者出门时主人道谢平安,并大声吼叫驱逐之声,以示将妖魔鬼怪驱出家门。然后跟随舞队进入另一户人家,这样人就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像滚雪球似的。每家每户都跳过之后,全村老幼就跟随舞者齐声吆喝着追逐到村外的河边。表示已将哑巴神送还天堂。从此一年全村消灾免难,清吉平安。众舞者则到半里地外除去面具后秘密返回提供化妆场所的人家分食所获之物后告终结束。
    如果村里某家曾违反村规民约或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舞者就不进这家跳“哑巴神”,这对于这家人是很不光彩的事,并预示着要有灾难发生。
    几百年来“哑巴会”的会头和舞者都是一年一换,而且舞者的身份绝对保密,从而使“哑巴会”多年来一直保留着神秘的色彩。
    如今仍然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公郎镇新合村委会盖瓦洒村中的这一古老的跳“哑巴”神习俗,从民俗的角度来考察,它是一种祭祀活动,它其实就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特征的请神敬祖活动;是古朴、粗犷、驱灾去邪,娱人娱神的民俗事项。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它是一种表演形式,是当地彝族人的一种面具舞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具有浓郁的原始特点和民族特色,是一种异常古老的祭祀舞蹈。用文化的观念去分析,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种粗狂豪放的、驱灾驱邪、娱人娱神的古老活动,就是一场无量山村里的狂欢节。

TOP

有没有更多的内容?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