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何美慧:西螺老街社区活化经验

何美慧:西螺老街社区活化经验

云林县西螺镇位居台湾西部平原中间位置,是台湾最长溪流浊水溪畔最大乡镇。土地面积4993公顷,农地占74%。2014年4月的人口数是47353人,农作人口占35.7%,主要作物为稻米、蔬菜。镇内拥有酱油、豆皮、精米等著名农特产品。

  位于镇内北端的西螺大桥在第三任镇长李应镗的大力奔走之下,于1953年1月开始通车,当时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二长公路桥,更是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的第二大建设,西螺在50年代成为台湾中部繁华的农业乡镇之一。

  “西螺老街”,指西螺镇延平路,东起大同路,西至中兴路,总长约840米,北起修文路,南至中山路、仁和街之范围,区域内含永安里、中和里、福兴里、光华里等四里。西螺老街空间分为公私两种。公共空间,包含延平路与东市场,东市场是西螺第一处市集地,也是西螺老街的文化起源。私人空间,142栋私有老街屋,是西螺老街的宝藏,每一间老屋内的故事,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产。

  西螺老街区是早期西螺人口密度最高之处。日据时期,此区亦是富人士绅聚居处。丰富的文化资产大部分发展并存留在西螺老街区段。但是,时光更迭,曾有半世纪的时间里,西螺街市荣景不再,居民怨叹声四起,为什么?究其原因,在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由农业到工业外销,再到科技工业的变迁过程中,西螺的年轻人力逐渐离乡到外地觅职。还有,国民党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让西螺的商贾富人财产顿减,致使对国家社会的信心丧失,鼓励儿孙迁居国外。这些都是西螺老街逐年消沉的原因。

  因为不忍文化发展源头的老社区溃散,螺阳文教基金会从2002年起,进驻老街的捷发茶庄老屋,开始积极进行社区营造、环境改善及历史建筑保存登录等事务。

  2006年“文建会”制定“区域型文化资产环境保存及活化计画补助作业要点”后,螺阳文教基金会便开启了2007年至2013年,前后7年的“西螺老街活化计画”。

  西螺老街活化计画中,我们秉持区域活化宗旨,以建立“悠游慢活人文生活空间”为社区活化执行原则。

  2007年先由修复公共景观环境开始,种路树,重修人行步道,修复老屋建筑立面及骑楼。至今私人所有权的老屋修复44间,达31%强度。协助打开商店活化营业35间,增设公共空间5处,设立2处公共停车场,传统市场转型为文创市集,媒合屋主与社团、企业共同活化闲置老屋重新再用,艺术家进驻等等。老街上重新打开了多间老屋的门窗,老街居民的面容重新展开欢颜,移居而来的台中人,因生活频道相同,很容易就融入了社区生活。

  西螺老街自计画初起,一直避免让这个曾经因土地富庶而人文荟萃的区域,朝向片面的观光消费老街的形态去走,因为台湾文化蕴藏最丰富的地方,总是在这些传统小镇不太起眼的巷弄中,或是历史长屋各进之间的天井间。我们非常珍惜这份常民文化资产。

  西螺老街文化资产保存,讲的是一个生活场景,纵横百年历史,像浊溪水潺潺静瑟地流过,不知不觉中它培育出数百代螺阳的子民般的平常,这里真实地反映台湾农业小镇庶民的生活面。我们省思“悠游慢活的人文生活空间”的慢活生活方式,经过多年检讨,现在更清楚转换为“保存传统文化与营造新生活方式”的区域核心理念。2012年至2013年的计画,以永续的常民生活型态,作为西螺历史街区发展之行动纲要。现在我们营造的不只是“空间的永续”,还有“经济的永续”和“社会关系的永续”,因此我们将西螺老街作为一个“老社区新生活的实验场域”。

  西螺老街活化运动,不仅景观的修缮美化了街容,吸引参访者的眼光,修缮后的空间亦妥善活化利用,社区居民也开始参与地方活力重现的活动。我们用几个案例地点,来窥看一下这几年街区的变化:

  捷发干记茶庄(92号),螺阳文教基金会进驻成立西螺老街文化馆后,积极推动老街活化工作,成为一股向上提升、安定的力量。

  螺溪齿科(66号),启动私有老屋立面骑楼整修工作,刻划第一道新生曙光。

  庆裕成老屋(74号),螺情卤味企业进驻并修缮破败的房舍,成为老屋再用的经典。伴手礼是游客的最爱。

  社区图书馆(81号),开放社区阅读空间,社团相挺进入老街。2楼西螺背包客栈,欢迎走天下的背包客驻留,记录多少徒步闯天涯年轻的足迹。

  钟楼咖啡(76号),老街地标易主,由台中都会迁入的新住民,夜晚钟楼传出悠扬的琴声,带给老街居民不一样的省思……

  夜间,老街是另一种静谧的风华,街旁的店家端出茶几茶水,在昏黄的街灯下,天南地北聊开,对散步的邻人喊一声:“要不要喝杯茶?”这是小镇的情亲,生活的悠闲气味弥漫在空气中。与三峡、大溪等商业化老街相较,西螺老街的起步较晚,在看过其它老街运动过程中,商业吞噬生活空间的前车之鉴下,西螺老街缓步前行,展现有别于过度商业化的老街风情。这是一条重新开始营造为生态博物馆的老街,文化、商业与生活并存,既珍视历史文化传统,亦展开双手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同时体现悠游慢活的在地生活美学。

  传统老街区的生活重建与文化盘整,需要藉由维护保存文化根源之所在的历史场域,更新复苏老街区的生活机能,激发居民自主参与,是让台湾各老城镇“以文化资产来建构地方发展之主体性”最后的目标。

  “西螺老街是一个有人生活的博物馆”,网络上这样评论,语意为西螺老街在活化运动进行数年之后并未失真,居民一如往昔生活般地过日子。这是以往策略的期待。

  在东市场文创市集让我们深具信心后,2013年我们提出更具体的运作——“青年聚落”。在现阶段,生活与生计有无机会在西螺老街并存发展,期程的长短,资源需求多寡,与年青人力有无长期进入,都是西螺老街有无可能继续发展下去的重点。只要三处青年聚落能在西螺老街落地生根,西螺老街将屹立不摇,不会走回头路。那么,今日我们所做的努力才有可能开花结果。老社区重新活化存在的意义价值,才会得以真正展现。


螺阳掌中剧团




应谷花园整理前




荒废的土地整理后成为社区公园



文字内容来源:http://www.opentimes.cn/bencandy.php?fid=377&aid=1845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相关的内容及其研究

1、【日】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刘晓春:《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