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经验】民俗学缺位与当代中国的情感弱化

回复 1# 的帖子

这个议题好!“民”进来有日了,但是情感一直没有进来。
   不知彭牧和刘铁梁老师一直在谈的身体是否、如何与情感议题结合?

TOP

民俗研究的情感维度

立阳和红娟讨论很有启发。如果我们建立一个从礼到俗再到自然情感的尺度,在具体的研究中看中国的民间智慧在礼与情之间的表现,能够看到其他视角看不到的东西。例如,对于哭嫁、嚎丧的民俗与现场的情感表达的研究,就够做大文章的了。其中的仪式性与个人真情可能构成多重关系,仪式是真情的形式、载体,真情是仪式的动能。但是没有真情或者真情不够呢?俗的约束就出来了。俗是要求仪式的义务的。如果反过来看,该哭不哭,或者哭错了表意的方向,可以用“不合礼”来说,也可以用不会做人、不要脸、不负责任来说。
    对文本化的俗的分析,可能说的东西就是礼俗所饱含的内容;但是对于具体的民在民俗活动中的表现,才有充分的信息放在“礼-俗-情”的长谱里衡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