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第七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七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上几回故事讲解了入如来禅的要义,以悟空请来华严三圣代表发心圆满,从这一回开始,《西游记》进到悟入阶段,发心后的性德一条一条得以印证。本回故事以唐僧问心,堪验如来真实教化。故事难点有三个方面:第一,那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之心肝代表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把小儿关在鹅笼里?第三,那假道士带来的十六岁女子究竟代表什么?

先了解这一千一百一十一的内涵,对后面的故事就好理解了。如来禅必定是要展露如来性德的,那如来性德又是个什么情况呢?佛虽然曾开示如来功德没有办法说得尽,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大经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比如《首楞严三昧经》,首楞严三昧是十地以上的菩萨所证得的殊胜智慧,经中举出一百种功德利益:“何等是首楞严三昧?谓修治心犹如虚空(一)、观察现在众生诸心(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三)、决定了知众生因果(四)、于诸业中知无业报(五)、入种种乐欲入已不忘(六)、现知无量种种诸性(七)、常能游戏华音三昧。能示众生金刚心三昧、一切禅定自在随意(八)、普观一切所至诸道(九)、于宿命智得无所碍(十)、天眼无障(十一)、得漏尽智非时不证(十二)、于色无色得等入智(十三)、于一切色示现游戏(十四)、知诸音声犹如响相(十五)、顺入念慧(十六)、能以善言悦可众生(十七)、随应说法(十八)、知时非时(十九)、能转诸根(二十)、说法不虚(二十一)、顺入真际(二十二)、善能摄伏众生之类(二十三)、悉能具足诸波罗蜜(二十四)、威仪进止未曾有异(二十五)、破诸忆想虚妄分别(二十六)、不坏法性尽其边际(二十七)、一时现身住一切佛所(二十八)、能持一切佛所说法(二十九)、普于一切诸世间中自在变身犹如影现(三十)、善说诸乘度脱众生常能护持三宝不绝(三十一)、发大庄严尽未来际而心未曾有疲惓想(三十二)、普于一切诸所生处常能现身随时不绝(三十三)、于诸生处示有所作(三十四)、善能成就一切众生(三十五)、善能识知一切众生(三十六)、一切二乘不能测量(三十七)、善能具知诸音声分(三十八)、能使一切诸法炽盛(三十九)、能使一劫作阿僧祇劫(四十)、阿僧祇劫使作一劫(四十一)、能使一国入阿僧祇国(四十二)、阿僧祇国使入一国(四十三)。无量佛国入一毛孔(四十四)、一切众生示入一身(四十五)、了诸佛土同如虚空(四十六)、身能遍至无余佛土(四十七)、使一切身入于法性皆使无身(四十八)、一切法性通达无相(四十九)、善能了知一切方便(五十)、一音所说悉能通达一切法性(五十一)、演说一句能至无量阿僧祇劫(五十二)、善观一切法门差别(五十三)、知善同异略广说法(五十四)、善知出过一切魔道(五十五)、放大方便智慧光明(五十六)、身口意业智慧为首(五十七)、无行神通常现在前(五十八)、以四无碍智能令一切众生欢喜(五十九)、现神通力通一切法性(六十)、能以摄法普摄众生(六十一)、解诸世间众生语言(六十二)、于如幻法无有所疑(六十三)、一切生处遍能自在(六十四)、所须之物随意无乏(六十五)、自在示现一切众生(六十六)、于善恶者皆同福田(六十七)、得入一切菩萨密法(六十八)、常放光照无余世界(六十九)、其智深远无能测者(七十)、其心犹如地水火风(七十一)、善于诸法章句言辞而转法轮(七十二)、于如来地无所障碍(七十三)、自然而得无生法忍(七十四)、得如实心诸烦恼垢所不能污(七十五)、使一切水入一毛孔不娆水性(七十六)、修集无量福德善根(七十七)、善知一切方便回向(七十八)、善能变化遍行一切诸菩萨行(七十九)、佛一切法心得安隐(八十)、已得舍离宿业本身(八十一)、能入诸佛秘密法藏(八十二)、示现自恣游戏诸欲(八十三)、闻无量法具足能持(八十四)、求一切法心无厌足(八十五)、顺诸世法而不染污(八十六)、于无量劫为人说法皆令谓如从旦至食(八十七)、示现种种癃残跛蹇聋盲喑哑以化众生(八十八)、百千密迹金刚力士常随护侍(八十九)、自然能观知诸佛道(九十)、能于一念示受无量无数劫寿(九十一)、现行一切二乘仪法而内不舍诸菩萨行(九十二)、其心善寂空无有相(九十三)、于众伎乐现自娱乐而内不舍念佛三昧(九十四)、若见若闻及触共住皆能成就无量众生(九十五)、能于念念示成佛道随本所化令得解脱(九十六)、示现入胎初生(九十七)。出家成就佛道(九十八)、转于法轮(九十九)、入大灭度而不永灭(一百)。”这一切功德都是清净自性本具的,小儿就是用来表达清净之义的。心肝的关系就是体用的关系,肝为心之舍。性德能不能发露,其实就是用德是性之用和性之体的问题。佛家将自性功德可以简化为三个主要的方面:清净、平等、正觉。三者是常态,即是无量寿的,不会因时空而改变,展示在一切境界里,就是一千所代表的十方三世种种大千世界。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就是这个道理,能够在一切境界里救度一切众生。佛家常说的百界千如,就是这回故事里的一千一百小儿。一十一就好理解了,一心显露十法界,十法界又各自相具,则成为百界。百界之每一法界各具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之十种事理(十如是),故百界共有千如。如来禅当然是事事无碍的境界,理如,事如,理事如,事事如。这是我们每一位众生的本来面目,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享受?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总在用妄想和执着。为什么要用小儿来比喻?这里的妙趣就出来了。现在人把境界看成死灰,其实,万物皆有灵。规律是灵,境界有灵。一法一尘各个有灵,活泼自在,包容万德。修证如来禅,要在这里去实证。很多人很难理解佛家讲的,与一微尘中普现大千世界。如果知道微尘也有灵知,那灵知则通达十方三世一切尘刹。可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关键是了解规律是有灵的,一切法皆是有灵的,才能真正理解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一切法皆灵,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净,这是实证第一课。佛家讲妙法,为什么一切法微妙?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就妙趣横生了。西方极乐世界与欲界天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从这里辨别就容易发现了。很多人误解境界,把升天当生西方,问题的核心也是在这里。当今世界为什么会有灾难?众生皆颠倒行事,尽其心力搞妄想执着。

妄想和执着又是什么?即故事里的鹅笼,鹅,我鸟,我见之牢笼也。都是五至七岁,乃七情五欲也。可怜我们的用心,如此而已。如同天天伤害自己的良知,岂不悲哉?可是,如果没有遇到佛法,谁会想到我们每天用的都是妄心?就是遇到佛法,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到这当下之心是七情五欲?以此之心,希求长生不老,岂不是痴心妄想?因此,我们心中的道犹如那个道人,下回故事现出原形,乃鹿精,即尘缘也。尘缘所带的养女,则是境界之中的阴神也。为什么是十六岁?十六,乃是十六神我,未见道的人,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和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这些知见是凡夫离不开的阴识妄想,好比一个美后,时时刻刻离不开,而把三宫娘娘,六院妃子,这些比喻三皈依,六波罗密都提不起来。从这里看世间的种种学术,哪有一点真实的味道在?可是,又有多少人拼了性命去努力学习,用它们装填自己,怎能不让人倍感凄凉?南辕北辙,越是精进,离道越远,然而,这些就是我们现今世界里五浊的味道。我们天天纵情于其中,难以自拔,冤枉受苦。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指禅,玉趾点地,把千百十都还于自性一如,一真一切真,一实一切实,即得首楞严三昧。净土法门就是这个方法,一句佛号,当下堪验三皈六度,实在方便,是不假方便的方便。所谓“我只归元无二路,任他方便有多门。”


比丘怜子遣阴神,
比丘,清净僧,在世间示现清净的生活榜样。清净僧不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在寺院里接受供养,享受清福,相反,清净的福德要以悲悯众生来示现,教化众生,给众生做个好榜样是出家人的第一要务。做好榜样哪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受几百条戒律,开遮持犯,实在是不容易。毁坏了其中一条就得下地狱,足见其难,不是一般人都能出家的。怜子,这里是指回向真实,,指珍惜;者,实也。珍惜我们的清净自性功德,切莫让自我的妄执占领了功德的家园。遣阴神,用修行上的专用名词讲,就是化阴渣。什么是阴渣?一切起心动念即是。我们凡夫每天所用的情感和知见都是阴渣,想想看,有多悲剧。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装进去,养成了习惯。然而要真正活得自在,又要把这些习惯彻底清除掉。人生真是七上八下的过程,努力就是倒退,提升恰是堕落。挣钱是为了花钱,养生是为了消耗,长寿是为了忍受,一团迷雾。这一切烦恼的背后,就是阴神在做主宰,如果把阴识转化成般若,一切事本来都是现成的。何必去费心建造,却又费力去炸掉?建立又要废除?活着必将死掉?整天搞逻辑的人往往在大事上毫无逻辑可言。

金殿识魔谈道德,金殿,性德之宝殿,真实之体性。识魔,于真实处才能方便辨别佛魔,觉与不觉,于真实事中见。比如,有练气功的冒充古佛,谎称最早成佛,不止一次来地球上度过人,用气功能带人出世间。世间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大言能带人出世间,岂不是假话?气功的问题在于用心不正,不知二种根本,不明白涅槃妙心和生死根本,如何能出得了世间了脱生死?如果说他是个魔,曾经来地球害过人,这个是实话。再比如,有人把出现于世看成是来过这个地球,这个理解不准确。有人把《无量寿经》(魏译)五十三佛相继出现于世,理解成古佛来过地球。佛开示得很清楚了,阿弥陀佛成佛已经有十劫,就当这个十劫是实数,成住坏空十个周期都过去了,地球早已不是那时的地球了。科学的观点地球似乎是个不变的事物,大爆炸的产物。其实,仔细去读佛家经典,会发现地球是个随众生心变化的,弥勒佛出现于世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地貌生态,完全变化了。我们今天的科学找矿藏,包括探测月球的元素,以为这些东西是基本不变的。其实,将来的变化非常之大,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喜欢读神话的,应当读一读佛经,地球的演化过程那也是个神话。物质的基本元素其实是众生共业变现的,元素周期表将来会变化的,众生业力不可思议。谈道德,何者是道德?真实就是道德。何者是真实?万物皆我自心,万法皆我自性。在境界里搞分别执着就是没有道德,一切众生皆如自己即是有道德。自他利益是道德,自他伤害是无德,因此一切以斗争、竞争、战争方式来生存的理念都是没有道德的人生观。故事里谈得较深奥,讨论了对“惟道独称尊”的理解问题。唐僧讲清净平等觉,谈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认可,而假道者依阴识谈境界相,虽然是无明,但能得到凡夫的喝彩。这一点非常深刻,人间无不如此。一个错误的生存理念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的人热烈地拥护?阴识相感,容易被接受。佛家也有“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教化方便之门。动画片《狮子王》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刀疤鼓动土狼去谋杀木法沙,以此篡夺王位,告诉他们:“只要跟着我,你们就再也不会饿肚子了。”像这样的谎言,很多人多生多世一直会受骗上当。简而言之,那假道学的人所谓的道,竟然还要取小儿的心肝,哪里还有道?如果所追求的理想是以伤害异己为代价的,所能得到的必定是地狱果报,以此理想而生存的人本质上就是世间的魔王。


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

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

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

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

这一段诗文,是对这二回故事的根本性定位。《西游记》的作者把故事的内容都开示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看,读懂故事的内涵也不是非常难的事。

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一念无明,必生妄动,这一动境界就转变了。就像电脑里的软件一样,把零和一转变成种种不同的境界相,这些境界相让自己着魔了。修行难就难在没有办法转变这个习气。一心变二境,一十百千种种实相都成魔障,自己钻进了笼子里。就像那个渔民做的乱套一样,鱼儿极容易进去,不可能出来。凡夫要想在短短的一生几十年的时间里出离这个牢笼,如果不用念佛法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妄念可以牵动百万魔障,修行上不论你多能吃苦,如果不能息妄就不可能证佛道。从全人类的文化来看,真正把妄念谈清楚的,也只有佛家。如果有人想修道证道,没有遇到佛,那也最高能证到辟支佛的境界,没有办法破无明,证法身。

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修行主要是禅净二大门径,密宗的要求太高。洗涤无尘垢,是指净门;收拴有琢磨,是指禅门。

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放下万缘,转化妄境。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不生妄想只能靠自净其意,收住妄想拴住真心自然有增进道德的作用。万缘放下,妖怪必然被荡除。此一路净心修持,自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功到自然成,樊笼本身是妄想,放下万缘,妄想就渐渐不起作用了。有妄想才有限量,妄想不起作用,心量广大的本来面目就出现了。


话说孙大圣用尽心机,请如来收了众怪,解脱三藏师徒之难,离狮驼城西行。又经数月,早值冬天,但见那:

岭梅将破玉,池水渐成冰。

红叶俱飘落,青松色更新。

淡云飞欲雪,枯草伏山平。

满目寒光迥,阴阴透骨泠。


话说孙大圣用尽心机,请如来收了众怪,解脱三藏师徒之难,离狮驼城西行。这里是代表发心成就,不是见性成果。见性成果必须是唐僧见到如来。一路之上,唐僧都看不到佛,指凡夫性与佛性还没有如一。又经数月,早值冬天,冬天又来了,冬藏功德,必定转换境界,利益众生。

岭梅将破玉,池水渐成冰。梅将破玉,比喻因地法行将破迷开悟,渐渐成就了不变能随缘,随缘成不变的自性功德。

红叶俱飘落,青松色更新。有为已经都止息,真心显露更真实。

淡云飞欲雪,枯草伏山平。万缘放下,欲成雪霜;起心单一,念将平等。

满目寒光迥,阴阴透骨泠。心冷静后,一切妄想缘影都观照的很明了。大道的本性是寒凉的,任何一点妄情都没有容身之地。


师徒们冲寒冒冷,宿雨餐风,正行间,又见一座城池。三藏问道:“悟空,那厢又是甚么所在?”行者道:“到跟前自知,若是西邸王位,须要倒换关文;若是府州县,径过。”


又见一座城池。进城池,一定要有利益众生的德能,这是能德通关的标志,再高的功夫,如果不能利益众生,那必定是魔道。若是西邸王位,须要倒换关文;若是府州县,径过。若是西方王城,能全面展示性德的,须要证悟,若是一般境界就不必放在心上。修行要有根本,证悟也是如此,先得根本智。


师徒言语未毕,早至城门之外。三藏下马,一行四众进了月城,见一个老军,在向阳墙下,偎风而睡。行者近前摇他一下,叫声:“长官。”那老军猛然惊觉,麻麻糊糊的睁开眼,看见行者,连忙跪下磕头,叫:“爷爷!”行者道:“你休胡惊作怪,我又不是甚么恶神,你叫爷爷怎的!”老军磕头道:“你是雷公爷爷!”行者道:“胡说!吾乃东土去西天取经的僧人。适才到此,不知地名,问你一声的。”那老军闻言,却才正了心,打个呵欠,爬起来,伸伸腰道:“长老,长老,恕小人之罪。此处地方,原唤比丘国,今改作小子城。”行者道:“国中有帝王否?”老军道:“有!有!有!”行者却转身对唐僧道:“师父,此处原是比丘国,今改小子城。但不知改名之意何故也。”唐僧疑惑道:“既云比丘,又何云小子?”八戒道:“想是比丘王崩了,新立王位的是个小子,故名小子城。”唐僧道:“无此理!无此理!我们且进去,到街坊上再问。”沙僧道:“正是,那老军一则不知,二则被大哥唬得胡说,且入城去询问。”


三藏下马,一行四众进了月城,月城,本来是指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这里则是比喻性德所现之趣。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光乃清净性光也。见一个老军,在向阳墙下,偎风而睡。老军,是指无始劫来,一直围着这个城,没有办法进城。在向阳墙下,东墙,由东向西的墙。偎风而睡,比喻随业沉迷。你是雷公爷爷!迷人不识心性,见心便当作雷公,犹如晴空霹雳,难以置信。比喻世人总是把心当成心外之德,不懂境界全是心现。此处地方,原唤比丘国,今改作小子城。比丘,语义有五种,即:(一)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二) 破烦恼,(三)出家人,(四)净持戒,(五)怖魔。这里用以比喻心性之城本来是清净无为的功德。小子,即幼稚的情见,被关在笼子里,不得自由。那老军一则不知,二则被大哥唬得胡说,城外的人如何知道城内之事?硬让他说,也只能胡说八道了。很多人喜欢轻易下结论,没有读过佛经的人,或者读不懂佛经的人,对人生,对宇宙都会轻易下断语。


又入三层门里,到通衢大市观看,倒也衣冠济楚,人物清秀。但见那:

酒楼歌馆语声喧,彩铺茶房高挂帘。

万户千门生意好,六街三市广财源。

买金贩锦人如蚁,夺利争名只为钱。

礼貌庄严风景盛,河清海晏太平年。


到通衢大市观看,倒也衣冠济楚,人物清秀。从境界上看,一切境缘相好庄严,清净自然而然的。诚如祖师大德所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酒楼歌馆语声喧,彩铺茶房高挂帘。酒楼,代表能令人产生法喜的功德;歌馆,感应道交的声音效应。彩铺,种种色相;茶房,种种禅趣。语声喧,高挂帘,都是代表明显表露,毫无遮蔽。大道既清净,又繁华,好不热闹。

万户千门生意好,六街三市广财源。一切万法千种感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六根三德三通十方世界。

买金贩锦人如蚁,夺利争名只为钱。性入相出众生无尽,此起彼伏道趣浓烈。,金戈戈,性德之间的平易。性空缘起,一切利益众生可从名利二面来传达,一切名为众生,一切利济众生。夺利争名,比喻当仁不让之义,非是凡心也。

礼貌庄严风景盛,河清海晏太平年。理真则境实,华严胜境,哪有不太平的道理。


师徒四众牵着马,挑着担,在街市上行彀多时,看不尽繁华气概,但只见家家门口一个鹅笼。三藏道:“徒弟啊,此处人家,都将鹅笼放在门首,何也?”八戒听说,左右观之,果是鹅笼,排列五色彩缎遮幔。呆子笑道:“师父,今日想是黄道良辰,宜结婚姻会友,都行礼哩。”行者道:“胡谈!那里就家家都行礼!其间必有缘故,等我上前看看。”三藏扯住道:“你莫去,你嘴脸丑陋,怕人怪你。”行者道:“我变化个儿去来。”


但只见家家门口一个鹅笼。世人之心,都如这笼子的孩子,被一个“我见”字,困在当中。,在西游记里代表“我见”。果是鹅笼,排列五色彩缎遮幔。虽然是情见,但是用种种华丽掩饰遮蔽,现在所谓隐私。


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蜜蜂儿,展开翅,飞近边前,钻进幔里观看,原来里面坐的是个小孩儿。再去第二家笼里看,也是个小孩儿。连看八九家,都是个小孩儿,却是男身,更无女子。有的坐在笼中顽耍,有的坐在里边啼哭,有的吃果子,有的或睡坐。行者看罢,现原身回报唐僧道:“那笼里是些小孩子,大者不满七岁,小者只有五岁,不知何故。”


变作一个蜜蜂儿,蜜蜂,用以观察内密。另外,佛家经典中开示,观世音菩萨为度苍蝇,化身为蜜蜂。苍蝇生活在粪便之中,蜜蜂则生活在花海之间。人生亦是如此,可以类比之。却是男身,更无女子。心是真心,不是假心。有的坐在笼中顽耍,有的坐在里边啼哭,有的吃果子,有的或睡坐。众生虽各个本具真心理体,但生活受用大不相同。大者不满七岁,小者只有五岁,七岁至五岁间,比喻全部被七情五欲所恼害。


三藏见说,疑思不定。忽转街见一衙门,乃金亭馆驿。长老喜道:“徒弟,我们且进这驿里去,一则问他地方,二则撒喂马匹,三则天晚投宿。” 沙僧道:“正是,正是,快进去耶。”四众欣然而入。只见那在官人果报与驿丞,接入门,各各相见。叙坐定,驿丞问:“长老自何方来?”三藏言:“贫僧东土大唐差往西天取经者,今到贵处,有关文理当照验,权借高衙一歇。”驿丞即命看茶,茶毕即办支应,命当直的安排管待。三藏称谢,又问:“今日可得入朝见驾,照验关文?”驿丞道:“今晚不能,须待明日早朝。今晚且于敝衙门宽住一宵。”


三藏见说,疑思不定。忽转街见一衙门,乃金亭馆驿。疑思不定,恍忽之时,顿悟出现。金亭馆驿,性德的驿站。一则问他地方,二则撒喂马匹,三则天晚投宿。可以向他方去,如同极乐世界一样,是一切法的总驿站,去十方世界都十分便利。喂马,就是养神。投宿,是安住。驿丞即命看茶,茶毕即办支应,看禅论心,禅性稳,则诸事好办。今晚不能,须待明日早朝。晚上是不可能照验关文的,历事方能炼心。


少顷,安排停当,驿丞即请四众,同吃了斋供,又教手下人打归客房安歇。三藏感谢不尽。既坐下,长老道:“贫僧有一件不明之事请教,烦为指示。贵处养孩儿,不知怎生看待。”驿丞道:“天无二日,人无二理。养育孩童,父精母血,怀胎十月,待时而生,生下乳哺三年,渐成体相,岂有不知之理!”三藏道:“据尊言与敝邦无异。但贫僧进城时,见街坊人家,各设一鹅笼,都藏小儿在内。此事不明,故敢动问。”驿丞附耳低言道:“长老莫管他,莫问他,也莫理他、说他。请安置,明早走路。”长老闻言,一把扯住驿丞,定要问个明白。驿丞摇头摇手只叫:“谨言!”三藏一发不放,执死定要问个详细。驿丞无奈,只得屏去一应在官人等,独在灯光之下,悄悄而言道:“适所问鹅笼之事,乃是当今国主无道之事。你只管问他怎的!”三藏道:“何为无道?必见教明白,我方得放心。”驿丞道:“此国原是比丘国,近有民谣,改作小子城。三年前,有一老人打扮做道人模样,携一小女子,年方一十六岁,其女形容娇俊,貌若观音,进贡与当今,陛下爱其色美,宠幸在宫,号为美后。近来把三宫娘娘,六院妃子,全无正眼相觑,不分昼夜,贪欢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体尪羸,饮食少进,命在须臾。太医院检尽良方,不能疗治。那进女子的道人,受我主诰封,称为国丈。国丈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寿,前者去十洲、三岛,采将药来,俱已完备。但只是药引子利害:单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这些鹅笼里的小儿,俱是选就的,养在里面。人家父母,惧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遂传播谣言,叫做小儿城。此非无道而何?长老明早到朝,只去倒换关文,不得言及此事。”言毕抽身而退。


长老莫管他,莫问他,也莫理他、说他。请安置,明早走路。这一句十分悲凉。当今世界也是如此,普度众生谈何容易,说不了会引来杀身之祸。《西游记》如果是明说,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去读了。众生堕落,还专好别人赞叹,甚至曾经有人行大恶以求扬名,岂能小瞧。长老闻言,一把扯住驿丞,定要问个明白。这一段要看仔细,唐僧此举似乎有些突兀。这种事一般都是悟空做的,这一回为什么要用唐僧来完成?慈悲之举是以性论心,本性发露也。独在灯光之下,悄悄而言,夜里需在灯光之下,比喻知道正确的大方向。古佛有名燃灯佛,就是比喻给世人指明了觉悟的方法,为众生做大导师。适所问鹅笼之事,乃是当今国主无道之事。你只管问他怎的!世间国主引导迷途众生的责任极大,做了利益众生的事,积大功德;相反如果给众生做了恶的榜样,罪恶同样极大。很多人想当官,当大官,不知道责任有多大,风险有多大。搞不好,将来从地狱里出不来。问他怎的!还是一切随缘吧!三年前,有一老人打扮做道人模样,携一小女子,年方一十六岁,又是三年前,《西游记》的固定语句,代表无始劫来三障烦恼惑业,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老人打扮做道人模样,就是一切尘缘之模样,哪个不以此为道呢?携一小女子,尘缘与何者同行?阴识也。识与大智相映衬。年方一十六岁,即指十六神我,未见道的人,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其女形容娇俊,貌若观音,阴识非常了得,现在人讲的智力,思维逻辑能力,好像与佛家观照相仿,其实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世人不理解观照,全把思维逻辑当精神财富了。以为思想能解决一切问题,把佛菩萨也称为思想家,世人为此着迷。进贡与当今,陛下爱其色美,宠幸在宫,号为美后。阴识进贡给神识,神识欣赏阴识的着用,感觉一切境界都是她在受用,宠幸有这个识用,甚至以为死了就没有了,一切美的后台。众生为什么会怕死,就是怕死了,识也没有了。近来把三宫娘娘,六院妃子,全无正眼相觑,不分昼夜,贪欢不已。什么“三皈六度”,完全是宗教名词,不必认真对待,时时贪欢情识。美其名曰:“精神享受”,“玩得就是心动”,如此等等,积重难返。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体尪羸,饮食少进,命在须臾。阴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违道性,用了就有疲倦,必然要休息。人为什么要睡眠?就是因为是阴识,释迦牟尼和祖师大德都是从来不入眠的。身体尪羸,阴识善变,不具备金刚的体质,般若之智是金刚为体的。饮食少进,得不到道德的滋养。命在须臾,刹那刹那不相同,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就是这个原因。太医院检尽良方,不能疗治。不合道德的就是没有办法医治的,医疗只是扶正而已。那进女子的道人,受我主诰封,称为国丈。阴识得力于尘缘,认定尘缘是实,则阴识必定受宠爱。国丈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寿,前者去十洲、三岛,采将药来,俱已完备。这一段精彩!海外秘方,十洲三岛,采将药来,没有能鉴别真假,就像今天的转基因技术,说是将来能解决人类的长寿问题,理论上已经很完美了。理想国的概念也是一样的,大方向是共同致富,物质条件好了,就会有共同的幸福了,然而越是努力,道德越沦丧了。但只是药引子利害:单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怎么样才能兑现?这千百十一个五至七岁的小儿心肝正是我们在一切境界里的痴心妄想。千年不老虽然不实,但鬼话在世间却永远年轻!一茬又一茬的人相信鬼话,可怜那些轻信的人们,怀着美好的理想,义无反顾地追逐去了!这些鹅笼里的小儿,俱是选就的,养在里面。我见的牢笼,是我们决定的,天天养着他们。人家父母,惧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遂传播谣言,叫做小儿城。觉随知见,这就是王法,规律也。众生执迷,谁都没有办法转变,因此把有情世间称娑婆世界。以七情为觉知主导的世界也被称作五浊恶世。


唬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堕,忽失声叫道:“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有诗为证,诗曰:

邪主无知失正真,贪欢不省暗伤身。

因求永寿戕童命,为解天灾杀小民。

僧发慈悲难割舍,官言利害不堪闻。

灯前洒泪长吁叹,痛倒参禅向佛人。


唬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堕,我们这个世界又称堪忍,音译是娑婆。从觉悟的极乐世界看我们的生活,实在是苦中苦,如何能受得了?然而,我们确以此为乐,谈起美好人生,更是津津乐道,无有悔意。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为了放纵情识而伤害了清净本性,实不应该。痛杀我也!众生的自性功德被扼杀掉了。着实苦哉!苦哉!

邪主无知失正真,贪欢不省暗伤身。邪心无明失正真,以为七情五欲是真实的欢乐,不知从此伤了慧命法身。

因求永寿戕童命,为解天灾杀小民。求长久的快乐而伤害了清净的本心,为了一时之乐而丧心病狂。天灾,比喻背道而驰;小民,比喻起心动念。这一句近些年来多有实事发生,大面积扑杀小生灵,以求缓解瘟疫。将来为此付出的代价难以估量,但是唯物主义者不能正视众生平等。

僧发慈悲难割舍,官言利害不堪闻。清净心里的慈悲不忍向迷途,然而当下的感官享受又没有办法放下。比如,人们都知道万恶淫为首,又有几人能断除淫欲呢?不放纵就非常难得了。

灯前洒泪长吁叹,痛倒参禅向佛人。明白的人对此都感叹,难倒参禅学佛的人。灯前,指大道之理朗然若揭。


八戒近前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且来宽衣服睡觉,莫替古人耽忧。”三藏滴泪道:“徒弟啊,你是一个不慈悯的!我出家人,积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怎么这昏君一味胡行!从来也不见吃人心肝,可以延寿。这都是无道之事,教我怎不伤悲!”沙僧道:“师父且莫伤悲,等明早倒换关文,觌面与国王讲过。如若不从,看他是怎么模样的一个国丈。或恐那国丈是个妖精,欲吃人的心肝,故设此法,未可知也。”


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八戒看来,世人自作自受,管他作什么呢。可是,在慈悲心中众生和自己哪里是二家?自然会悲从心来。境界众生本是自性众生,哪里可以分自家和他家?自他分别是修行过程中的大魔障。从来也不见吃人心肝,可以延寿。不过,这些年来西方文化中提倡有欲望则有希望,可惜东方人受此影响,悲剧。或恐那国丈是个妖精,欲吃人的心肝,故设此法,尘缘是祸根,摄取众生的心。现在所谓的时尚和流行,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众生关注。以引发众生起邪心,动邪念为业,罪莫大焉。


行者道:“悟净说得有理。师父,你且睡觉,明日等老孙同你进朝,看国丈的好歹。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旁门,不知正道,徒以采药为真,待老孙将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与这国王看看,教他宽欲养身,断不教他伤了那些孩童性命。”三藏闻言,急躬身反对行者施礼道:“徒弟啊,此论极妙!极妙!但只是见了昏君,不可便问此事,恐那昏君不分远近,并作谣言见罪,却怎生区处?” 行者笑道:“老孙自有法力,如今先将鹅笼小儿摄离此城,教他明日无物取心。地方官自然奏表,那昏君必有旨意,或与国丈商量,或者另行选报。那时节,借此举奏,决不致罪坐于我也。”三藏甚喜,又道:“如今怎得小儿离城?若果能脱得,真贤徒天大之德!可速为之,略迟缓些,恐无及也。”行者抖擞神威,即起身吩咐八戒沙僧:“同师父坐着,等我施为,你看但有阴风刮动,就是小儿出城了。”他三人一齐俱念:“南无救生药师佛!南无救生药师佛!”


不知正道,徒以采药为真,待老孙将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先天之道乃清净之道,一切采炼之术,皆是心所法,岂能是正道?教他宽欲养身,断不教他伤了那些孩童性命。淡化欲望是最好的养生之道,长养慈悲心乃无上大道。如今怎得小儿离城?若果能脱得,真贤徒天大之德!小儿如何转化?离七情五欲就能转化。七情五欲具有随缘增长的特性,令其离尘缘就是最好的对治方法。佛家修八关斋戒就是这个道理,天大之德,报福不可思议。可速为之,略迟缓些,恐无及也。修行是刻不容缓,应令心当下清净而得安乐。你看但有阴风刮动,就是小儿出城了。现在的小儿代表七情五欲,皆属于阴风。南无救生药师佛!原理是当万缘放下,自性功德显露出来时,可以完成救度众生的作用。实践已经多次证明,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可以治多种癌症和怪病顽疾。《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佛有十二大愿,其中第六愿和第七愿是:“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可见,念药师佛圣号的功德和利益。这里悟空的行为和念药师圣号是同时进行的,这个是关键。如何医治自己的七情五欲?当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圣号,此号乃清净心功德名号,自然会令七情五欲立刻就不起作用。


这大圣出得门外,打个唿哨,起在半空,捻了诀,念动真言,叫声“唵净法界”,拘得那城隍、土地、社令、真官,并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与护教伽蓝等众,都到空中,对他施礼道:“大圣,夜唤吾等,有何急事?”行者道:“今因路过比丘国,那国王无道,听信妖邪,要取小儿心肝做药引子,指望长生。我师父十分不忍,欲要救生灭怪,故老孙特请列位,各使神通,与我把这城中各街坊人家鹅笼里的小儿,连笼都摄出城外山凹中,或树林深处,收藏一二日,与他些果子食用,不得饿损;再暗的护持,不得使他惊恐啼哭。待我除了邪,治了国,劝正君王,临行时送来还我。”


念动真言,叫声“唵净法界”,与药师圣号相呼应的真言,唵净法界,就是万缘放下,心性的功德出现的咒语。拘得那城隍、土地、社令、真官,并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与护教伽蓝等众,都到空中,把一切清净功德立刻离相入空,会得中道之义。故老孙特请列位,各使神通,与我把这城中各街坊人家鹅笼里的小儿,连笼都摄出城外山凹中,七情五欲之心返本归元。或树林深处,收藏一二日,或者止息其业力发作。与他些果子食用,不得饿损;归元则得转化之果。再暗的护持,不得使他惊恐啼哭。摄持清净之心,不令反悔。待我除了邪,治了国,劝正君王,临行时送来还我。除邪归正,则心得转化之功。

众神听令,即便各使神通,按下云头,满城中阴风滚滚,惨雾漫漫:

阴风刮暗一天星,惨雾遮昏千里月。起初时,还荡荡悠悠;次后来,就轰轰烈烈。悠悠荡荡,各寻门户救孩童;烈烈轰轰,都看鹅笼援骨血。冷气侵人怎出头,寒威透体衣如铁。父母徒张皇,兄嫂皆悲切。满地卷阴风,笼儿被神摄。此夜纵孤恓,天明尽欢悦。


满城中阴风滚滚,惨雾漫漫,比丘国被七情五欲转变成了如此境界。

阴风刮暗一天星,惨雾遮昏千里月。一天星,比喻法界体性智;千里月,代表明灵洞澈的心地。七情五欲一起,智慧明镜立刻变成昏暗无光。起初时,还荡荡悠悠;次后来,就轰轰烈烈。初起情欲时,还不知其利害,发展下去,则不可收拾。六道众生为什么会以地狱为老家,道理就在这里。初有一点情欲,似乎让生活有了情趣,好像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能冷静观察其发展的过程,才知道情欲的可怕。悠悠荡荡,各寻门户救孩童;烈烈轰轰,都看鹅笼援骨血。离情离见也是如此,离情容易,离见甚难。冷气侵人怎出头,寒威透体衣如铁。淡泊名利,谈何容易?身心转化绝非易事。很多人为了情爱,宁可舍弃生命。很多人说佛法没有人情味,他们以为情浓于法。父母徒张皇,兄嫂皆悲切。习惯的心情被斩断,一下子心里空空洞洞的。满地卷阴风,笼儿被神摄。哪里都不去攀缘,哪里都有神摄。此夜纵孤恓,天明尽欢悦。放下时纵然很孤寂难熬,彻悟时欢悦无尽,法味浓于情。


有诗为证,诗曰:

释门慈悯古来多,正善成功说摩诃。

万圣千真皆积德,三皈五戒要从和。

比丘一国非君乱,小子千名是命讹。

行者因师同救护,这场阴骘胜波罗。

当夜有三更时分,众神祇把鹅笼摄去各处安藏。


释门慈悯古来多,正善成功说摩诃。佛的慈悲常在帮助世人觉悟自己的自性功德,真正的善道是成就体性之功德,这个体性之大,佛家称摩诃。

万圣千真皆积德,三皈五戒要从和。万圣千真都是通过积功累德而成就的,而积功累德又离不开受三皈和持五戒的大根大本。

比丘一国非君乱,小子千名是命讹。自性的清净是永远不会失去的,七情五欲也只是假象。

行者因师同救护,这场阴骘胜波罗。心性同力来自度度人,功德无量不思议,胜过了在境界里修六波罗密。六波罗密,是菩提必修的六门功课,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这六度的核心是第六般若,般若的核心又是心性不二,因此心性慈悲是宗旨。阴骘,本指阴德,这里是指无上的密义。

当夜有三更时分,众神祇把鹅笼摄去各处安藏。子时,阳起之时,正善发动,乃情识减退之时。


行者按下祥光,径至驿庭上,只听得他三人还念“南无救生药师佛”哩。他也心中暗喜,近前叫:“师父,我来也。阴风之起何如?”八戒道:“好阴风!”三藏道:“救儿之事,却怎么说?”行者道:“已一一救他出去,待我们起身时送还。”长老谢了又谢,方才就寝。


只听得他三人还念“南无救生药师佛”哩。全是念佛的功德利益。他三人,心所和心识和着自性一起念佛,正是念佛法门的真趣。心所是念得真切,心识是听得清楚,自性明明了了。他三人一起用功一念药师佛,心王就修行正善,“唵净法界”的作用就来了。


至天晓,三藏醒来,遂结束齐备道:“悟空,我趁早朝,倒换关文去也。”行者道:“师父,你自家去恐不济事,待老孙和你同去,看那国丈邪正如何。”三藏道:“你去却不肯行礼,恐国王见怪。”行者道:“我不现身,暗中跟随你,就当保护。”三藏甚喜,吩咐八戒沙僧看守行李马匹,却才举步,这驿丞又来相见。看这长老打扮起来,比昨日又甚不同,但见他:

身上穿一领锦襕异宝佛袈裟,头戴金顶毗卢帽。九环锡杖手中拿,胸藏一点神光妙。通关文牒紧随身,包裹袋中缠锦套。行似阿罗降世间,诚如活佛真容貌。


你自家去恐不济事,待老孙和你同去,看那国丈邪正如何。从心论性,以性鉴心,二者不可分也。你去却不肯行礼,恐国王见怪。境界是性之境界,多出心来,则是多余,龟毛兔角。我不现身,暗中跟随你,就当保护。性具心之妙用方可成就诸功德。

身上穿一领锦襕异宝佛袈裟,头戴金顶毗卢帽。何者是自性的样子?锦襕,七宝所成的境界;异宝,与世间相不同,中道也。佛袈裟,觉悟福田。金顶,性德,无上智,故称为顶。毗卢,清净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九环锡杖手中拿,胸藏一点神光妙。宇宙在手,妙化在心。通关文牒紧随身,包裹袋中缠锦套。佛法通达万法,事事本无碍。行似阿罗降世间,诚如活佛真容貌。众生自性本自清净,出世可成清净行,入世应具济世德。


那驿丞相见礼毕,附耳低言,只教莫管闲事,三藏点头应声。大圣闪在门旁,念个咒语,摇身一变,变做个蟭蟟虫儿,嘤的一声,飞在三藏帽儿上,出了馆驿,径奔朝中。

变做个蟭蟟虫儿,嘤的一声,飞在三藏帽儿上,蟭蟟,观察一切动相,明了诸法真实趣味。三藏帽儿上,毗卢帽代表清净法身德,从性德起观照,佛法之髓也。

及到朝门外,见有黄门官,即施礼道:“贫僧乃东土大唐差往西天取经者,今到贵地,理当倒换关文。意欲见驾,伏乞转奏转奏。” 那黄门官果为传奏,国王喜道:“远来之僧,必有道行。”教请进来。黄门官复奉旨,将长老请入。长老阶下朝见毕,复请上殿赐坐。长老又谢恩坐了,只见那国王相貌尪羸,精神倦怠:举手处,揖让差池;开言时,声音断续。长老将文牒献上,那国王眼目昏朦,看了又看,方才取宝印用了花押,递与长老,长老收讫。


国王喜道:“远来之僧,必有道行。”远来之僧,是随缘度化众生之僧,应当是真正的出家人,因此必有道行。有的出家人,出了世俗之家,又把寺院当家,究竟还是没有出家。相貌尪羸,精神倦怠,声音断续,眼目昏朦,这些都是形容无精之人的形貌举止,纵欲者不得道之滋养所致。


那国王正要问取经原因,只听得当驾官奏道:“国丈爷爷来矣。”那国王即扶着近侍小宦,挣下龙床,躬身迎接,慌得那长老急起身,侧立于旁。回头观看,原来是一个老道者,自玉阶前摇摇摆摆而进。但见他:

头上戴一顶淡鹅黄九锡云锦纱巾,身上穿一领箸顶梅沉香绵丝鹤氅。腰间系一条纫蓝三股攒绒带,足下踏一对麻经葛纬云头履。手中拄一根九节枯藤盘龙拐杖,胸前挂一个描龙刺凤团花锦囊。玉面多光润,苍髯颔下飘。金睛飞火焰,长目过眉梢。行动云随步,逍遥香雾饶。阶下众官都拱接,齐呼国丈进王朝。


头上戴一顶淡鹅黄九锡云锦纱巾,头戴,所宗之理,淡鹅黄,我见之境;九锡,无穷尽之性德变易之境界相;云锦,梦幻境界,刹那生灭;纱巾,与其身份呼应,尘缘也。身上穿一领箸顶梅沉香绵丝鹤氅。身穿,所现之相;,竹者,性空缘起之表相;顶梅,以业因之心为理;沉香,埋没了和谐之趣。腰间系一条纫蓝三股攒绒带,腰间,是法要;三股攒绒,比喻三种惑业,无明、尘沙、见思。足下踏一对麻经葛纬云头履。足下,是立场,行仪。麻葛经纬,麻是魔,葛是藤,比喻攀缘魔幻。手中拄一根九节枯藤盘龙拐杖,手中持,是牵挂或方便,枯藤盘龙,没有生气的事物上盘缚真理。比如人间,把真理描写成没有生命没有慈悲的“公理”、“规律”。胸前挂一个描龙刺凤团花锦囊。胸前,心胸和情怀;龙凤团花,性与相交织产生的种种境界。锦囊,性相演化成的包袱。玉面多光润,玉,道之面貌;多光,缘分广大。苍髯颔下飘,髯,所心力所向;下飘,乃形而下学之道。金睛飞火焰,长目过眉梢。但红焰金睛,性相尘缘的动相;目过眉,所见大于应见。行动云随步,逍遥香雾饶。尘缘皆是不可得的缘影,虽与真实不相干,却能以赢得众生的攀缘。香雾,众生追逐之意。阶下众官都拱接,齐呼国丈进王朝。以境界为常的感官作用,对此无不恭敬顶礼。


那国丈到宝殿前,更不行礼,昂昂烈烈径到殿上。国王欠身道:“国丈仙踪,今喜早降。”就请左手绣墩上坐。三藏起一步,躬身施礼道:“国丈大人,贫僧问讯了。”那国丈端然高坐,亦不回礼,转面向国王道:“僧家何来?”国王道:“东土唐朝差上西天取经者,今来倒验关文。”国丈笑道:“西方之路,黑漫漫有甚好处!”三藏道:“自古西方乃极乐之胜境,如何不好?”那国王问道:“朕闻上古有云,僧是佛家弟子,端的不知为僧可能不死,向佛可能长生?”三藏闻言,急合掌应道:

“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但使一心不行,万行自全;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


国王欠身道:“国丈仙踪,今喜早降。”就请左手绣墩上坐。国丈比喻国所依仗,然而,我们所依的道德却不把我们当一回事。这个很重要,世人很少观察这个事。我们所崇尚的真理,多是制约和惩罚我们的事物。比如,投机分子经常被投机所伤。相信科学技术,今天地球已经被科学发展到了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步。国丈笑道:“西方之路,黑漫漫有甚好处!”性德离相,则无明之辈视之为黑漫漫。僧是佛家弟子,端的不知为僧可能不死,向佛可能长生?这一句也是替读者问的。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怀有同样的疑问。出家学佛,能了生死吗?真能长生吗?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本身也只有八十岁的寿量呢?那老子的道家,诸多神仙,羽化者常有听说。想必道家给人类的贡献更大,为何要学佛?

这里把佛法的修行原理和方法都描写清楚,也指出阴阳术,外求法的虚妄。言词明了不多解释,只将与本回故事直接者点出。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这里是指出吃小儿心之谬误。长生在放下种种心,而是提起种种心。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全在自心上用功,令心清净万法清明,长生久视之道。看唐僧的回答非常精彩!

为僧者,万缘都罢;清净修行的人,放下万缘,即了生死。生死者,缘也。了性者,诸法皆空。明心见性,照见五蕴皆空,可得大智慧,获得大解脱,岂是生死之辈可以理解的?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大智慧,不是起心动念,搅尽脑汁,明了万法,全然自在无为。因为一切法随缘而生,若成不生,岂受生之恼害?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真机乃性德,性德凝然不动,岂受动静所伤,消遥于诸法之外。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三界不空方有受苦之患,六根不净,才有诸种之报。若能空三界,净六根,则出三界六道苦海。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若能坚定觉悟之道,须当识自本心,达自本性。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心净则性德朗然,孤明历历,彻照十方。唯心所现的境界也由此清净显露出来。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若要见性,当在一念未生之时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生死本来是幻像,有生则必有灭,然而一切都应当随缘,本分之外的事,如龟毛兔角,何以求得?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动静之功皆是入定之方便。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布施功德乃六度之首,诚心正意是修行之本。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聪明机巧实是笨拙之表现,一切事出于理体,有为可以改动道理?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计谋非是正道,必须放下攀缘之心。但使一心不行,万行自全;心不生妄,全心朗然。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采炼之术皆求外来,岂非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服用外丹,更是无机之谈,与心不相关故,离题太远。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修行只管将一切尘缘都放下,一切物色皆照空,即见诸法实相。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清清净净无妄想,离情见,清净永恒的大道自然现前。


那国丈闻言,付之一笑,用手指定唐僧道:“呵!呵!呵!你这和尚满口胡柴!寂灭门中,须云认性,你不知那性从何而灭!枯坐参禅,尽是些盲修瞎炼。俗语云:‘坐,坐,坐,你的屁股破!火熬煎,反成祸。’更不知我这:

修仙者,骨之坚秀;达道者,神之最灵。携箪瓢而入山访友,采百药而临世济人。摘仙花以砌笠,折香蕙以铺裀。歌之鼓掌,舞罢眠云。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施符水,除人世之妖氛。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运阴阳而丹结,按水火而胎凝。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应四时而采取药物,养九转而修炼丹成。跨青鸾,升紫府;骑白鹤,上瑶京。参满天之华采,表妙道之殷勤。比你那静禅释教,寂灭阴神,涅槃遗臭壳,又不脱凡尘!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


那国丈闻言,付之一笑,这一笑带有多少无奈啊!事实上,追逐尘缘的人没有办法听得懂。寂灭门中,须云认性,你不知那性从何而灭!这一句精彩绝伦!外行冒充内行的典范!现在这样的人也非常之多,很多人为了名闻利养,竟然冒充法师出来讲经说法,只因这法师的头衔太容易得,胡说八道也不难,可悲的是因果报应也来得真实不虚。寂灭门中,须云认性,这一句借用佛家的话;你不知那性从何而灭!这一句转语,将性定义成有生灭的事物。现在人怕死也是因为这一层的道理搞不懂,肉身是事有生灭,觉性是理无生灭。人们错误地将身与觉看成是一,因此担心死后无觉,人死如灯灭。佛家为什么要见性?因为性是常乐我净的真实,而假道人把性理解错了,还要充内行。枯坐参禅,尽是些盲修瞎炼。外求者不解内证的道理,以为是盲修瞎炼。俗语云:‘坐,坐,坐,你的屁股破!火熬煎,反成祸。’这一句俗语实是一句幽默。在丹家看来,如果修道的人不识丹头火,直到屁股坐破也不能成丹,反而有心火过重,火走易筋引发诸病的危险。

修仙者,骨之坚秀;达道者,神之最灵。所谓道风仙骨,取体摄用的法术。体须是道体,因此坚秀;神须是阳神,因此最灵。携箪瓢而入山访友,采百药而临世济人。带着吃饭的家伙入山访高人,采来百药就可以济世救人。众生需要的就是医药而已,肉身是性命的全部。摘仙花以砌笠,折香蕙以铺裀。物质是利益自身的首要条件,享受奇花异草,便可以超然于世外。歌之鼓掌,舞罢眠云。歌舞升平,乃精神享受。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阐扬太上之清静正教;施符水,除人世之妖氛。画咒念符以除世之妖孽。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视天地是恒,认日月为常,其精华是长生之本。运阴阳而丹结,按水火而胎凝。阴阳和合,五行既济,则成丹胎。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退阴符,则恍兮惚兮,义在离世俗之欲;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阳神长,则得入杳冥,用在得逍遥之功。应四时而采取药物,养九转而修炼丹成。天人合一,九转还丹,得天地精华。跨青鸾,升紫府;骑白鹤,上瑶京。升到天界,享受清虚。参满天之华采,表妙道之殷勤。天道乃宇宙是精华所在,大道之妙殷勤显现。比你那静禅释教,寂灭阴神,涅槃遗臭壳,又不脱凡尘!以身见来度量佛法没有出凡尘。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还是成仙为得道,因此惟道独称尊!

这一段话与社会上的哲学家们评判佛家文化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先是误解佛法,然后批判佛家,再尊称自家学说。


那国王听说,十分欢喜,满朝官都喝采道:“好个‘惟道独称尊’,‘惟道独称尊’。”长老见人都赞他,不胜羞愧。国王又叫光禄寺安排素斋,待那远来之僧出城西去。三藏谢恩而退,才下殿,往外正走,行者飞下帽顶儿,来在耳边叫道:“师父,这国丈是个妖邪,国王受了妖气。你先去驿中等斋,待老孙在这里听他消息。”三藏知会了,独出朝门不题。


长老见人都赞他,不胜羞愧。为什么会羞愧?国土众生的见解没有转变过来,是业障还很厚重。


看那行者,一翅飞在金銮殿翡翠屏中钉下,只见那班部中闪出五城兵马官奏道:“我主,今夜一阵冷风,将各坊各家鹅笼里小儿,连笼都刮去了,更无踪迹。”国王闻奏,又惊又恼,对国丈道:“此事乃天灭朕也!连月病重,御医无效。幸国丈赐仙方,专待今日午时开刀,取此小儿心肝作引,何期被冷风刮去。非天欲灭朕而何?”国丈笑道:“陛下且休烦恼。此儿刮去,正是天送长生与陛下也。”国王道:“见把笼中之儿刮去,何以返说天送长生?”国丈道:“我才入朝来,见了一个绝妙的药引,强似那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之心。那小儿之心,只延得陛下千年之寿;此引子,吃了我的仙药,就可延万万年也。”国王漠然不知是何药引,请问再三,国丈才说:“那东土差去取经的和尚,我观他器宇清净,容颜齐整,乃是个十世修行的真体。自幼为僧,元阳未泄,比那小儿更强万倍,若得他的心肝煎汤,服我的仙药,足保万年之寿。”那昏君闻言十分听信,对国丈道:“何不早说?若果如此有效,适才留住,不放他去了。”国丈道:“此何难哉!适才吩咐光禄寺办斋待他,他必吃了斋,方才出城。如今急传旨,将各门紧闭,点兵围了金亭馆驿,将那和尚拿来,必以礼求其心。如果相从,即时剖而取出,遂御葬其尸,还与他立庙享祭;如若不从,就与他个武不善作,即时捆住,剖开取之。有何难事!“那昏君如其言,即传旨,把各门闭了。又差羽林卫大小官军,围住馆驿。

那小儿之心,只延得陛下千年之寿;此引子,吃了我的仙药,就可延万万年也。这一句是实,依情识也是寿同天地;若明心见性,则能在境界里超天地之寿了。自幼为僧,元阳未泄,比那小儿更强万倍,这一句不好懂,那五至七岁的小儿元阳又泄了吗?这里是强调性德是十世修行的真体,因此定比小儿可能延年益寿。

行者听得这个消息,一翅飞奔馆驿,现了本相,对唐僧道:“师父,祸事了!祸事了!”那三藏才与八戒、沙僧领御斋,忽闻此言,唬得三尸神散,七窍烟生,倒在尘埃,浑身是汗,眼不定睛,口不能言。慌得沙僧上前搀住,只叫:“师父苏醒!师父苏醒!”八戒道:“有甚祸事?有甚祸事?你慢些儿说便也罢,却唬得师父如此!”行者道:“自师父出朝,老孙回视,那国丈是个妖精。少顷,有五城兵马来奏冷风刮去小儿之事。国王方恼,他却转教喜欢,道这是天送长生与你,要取师父的心肝做药引,可延万年之寿。那昏君听信诬言,所以点精兵来围馆驿,差锦衣官来请师父求心也。”八戒笑道:“行的好慈悯!救的好小儿!刮的好阴风,今番却撞出祸来了!”


唬得三尸神散,七窍烟生,倒在尘埃,浑身是汗,眼不定睛,口不能言。妖邪当道,性德遭殃,这些描写都是殃祸之征兆。八戒笑道:“行的好慈悯!救的好小儿!刮的好阴风,今番却撞出祸来了!”以心所来衡量修行,似乎处处得失难以平衡。常常给人的感觉是善人不得好报,其实小灾小祸这正是吉报将至的征兆。


三藏战兢兢的爬起来,扯着行者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行者道:“若要好,大做小。”沙僧道:“怎么叫做大做小?”行者道:“若要全命,师作徒,徒作师,方可保全。”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行者道:“既如此,不必迟疑。”教:“八戒,快和些泥来。”那呆子即使钉钯,筑了些土,又不敢外面去取水,后就掳起衣服撒溺,和了一团臊泥,递与行者。行者没奈何,将泥扑作一片,往自家脸上一安,做下个猴象的脸子,叫唐僧站起休动,再莫言语,贴在唐僧脸上,念动真言,吹口仙气,叫“变!”那长老即变做个行者模样,脱了他的衣服,以行者的衣服穿上。行者却将师父的衣服穿了,捻着诀,念个咒语,摇身变作唐僧的嘴脸,八戒沙僧也难识认。


若要全命,师作徒,徒作师,方可保全。以心见性,以性鉴心。方可证知心性是否如一。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这一段仿佛唐僧是个贪生怕死之辈,其实是要说,不论什么方法,能保全性德就好。八戒,快和些泥来。要在心里见性,就是从心所法的境界上见性。筑了些土,又不敢外面去取水,后就掳起衣服撒溺,和了一团臊泥,这个境界上有些臊气,意指还是有心所的味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性德在人心,不坏人心之用。那长老即变做个行者模样,把自性转化成了心所法来腥臊的习气,把心行变成了自性的功德。八戒沙僧也难识认。心所和意识,不知道二者本来没有差别,或者难以察觉其中的差别。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差别来,就像六耳猕鏦与悟空一样。


正当合心装扮停当,只听得锣鼓齐鸣,又见那枪刀簇拥。原来是羽林卫官,领三千兵把馆驿围了。又见一个锦衣官走进驿庭问道:“东土唐朝长老在那里?”慌得那驿丞战兢兢的跪下,指道:“在下面客房里。”锦衣官即至客房里道:“唐长老,我王有请。”八戒沙僧左右护持假行者,只见假唐僧出门施礼道:“锦衣大人,陛下召贫僧,有何话说?”锦衣官上前一把扯住道:“我与你进朝去,想必有取用也。”咦!这正是:

妖诬胜慈善,慈善反招凶。


我与你进朝去,想必有取用也。迷人抓住了心性,没有办法分别心与性的不同。在世人看来,管他心性的差别是什么,只要得其用就行了。就像科学家在处理光子波粒二相性所用的方法一样,似乎二者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没有能力辨别,只好在应用上来协调矛盾,把迷惑永远留在那里,期待将来有人来突破。

妖诬胜慈善,慈善反招凶。世人眼浊,只认得粗浅之理,往往急功近利。妖孽心中没有慈善,却又嫉妒慈善可以在世间大行其道,众生觉悟了,自己的丑恶就难以掩盖了。因此常常诬蔑慈善是别有用心,大行慈善的人反而无路可走,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毕竟不知此去端的性命何如,且听下回分解。

TOP

很好看,学习了!!

TOP

回复 2# 的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