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三分会场——人生仪礼的调查与研究

第三分会场——人生仪礼的调查与研究

主持与评议人:刁统菊
鲁 欣 兴平及其周边地区喜帕现象的探究
王 剑 《滇黔土司婚礼记》与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婚俗考
李志斌 近三十年合阳民间生育崇拜的调查与研究
杨 静 延安地区农村丧葬礼俗考察——以子长县农村为例
崔 淼 陕北榆林地区寿衣色彩研究——“表蓝里红”之探析
sa-wa-dee-krab

TOP

[鲁欣]兴平及其周边地区喜帕现象的探究

喜帕在兴平地区是婚嫁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烘托婚礼喜庆气氛的物品,它以其 小巧、实用深得大家青睐。那么喜帕这个婚嫁习俗中的重要物品,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它 背后有何种风俗文化的涵义?是不是只在兴平地区有喜帕出现呢?笔者对兴平及其周边地 区进行了走访和田野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文化理论,以期能通过联系和对比来对喜帕有一 个更加立体的了解。

一、喜帕现象
二、喜帕背后的文化涵义

报告人还向大家展示了各种喜帕实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王剑]《滇黔土司婚礼记》与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婚俗考

清人陈鼎刊行于康熙年间的《滇黔土司婚礼记》(下简称《婚礼记》),因涉及陈氏 亲身经历的汉土通婚,历来被视为研究民族文化交融和互补的重要文献。然由于陈氏书中所 描述的礼节和婚俗过于奇异,对所涉土司的身世和地位语焉不详,许多说法又无可供对照的 实物佐证,因此常被后人疑为“夸张之说”或“夸饰之论”。本文拟以历史民俗学的方法, 从《婚礼记》中的土司身份和历史渊源入手,考证民俗视野中明清土司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独 特的婚姻习俗。

一、《婚礼记》序中的线索:陈鼎的身世与婚姻的背景
二、龙氏土司的身份:历史地理中印证陈鼎经历的证据
三、汉苗交融:《婚礼记》记载的土司婚俗
结语:民俗史料的“失而求诸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有没有现场赠送给听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第四会场的直播呢  四缺一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李志斌]近三十年合阳生育崇拜的调查与研究

三十年来,陕西合阳的民间生育崇拜从隐蔽、松散的状态,逐步向自由、有序的状况演进,并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 合阳县生育崇拜的历史演变
二、 近三十年合阳民间生育崇拜的主要表现
1、到娘娘庙求子
2、放河灯求子
3、拾炮皮求子
4、七夕求子
5、婚丧礼仪中的求子习俗
三、民间生育崇拜的社会影响
1、生育崇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生育崇拜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3、生育崇拜促进了农村人口的稳定
4、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仍较普遍
5、婴幼儿教养中的偏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4# 的帖子

木有啊,我居然还错过这精彩的一幕!

TOP

[杨静]延安地区农村丧葬礼俗考察 ——以子长县农村为例

丧葬礼俗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丧葬礼最能体现和反映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延安地区的丧葬礼俗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养,积淀着民众的文化和创造精神。”通过对子长县丧葬礼俗的考察,记录礼仪过程的点点滴滴,可以更好的了解延安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认同,发现其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挖掘丧葬礼仪中所体现的文化值,满足人们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的需求,从而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 丧葬礼
考察方式:走访询问、观看丧葬过程视频
讲述者:杨耀池 杨威武 王艳东 边刘家 倪二行 冯三
时间:2013 年 7 月 20 日——2013 年 8 月 20 日
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徐家洼村、边家湾村、栾家坪村、安定镇
二、延安地区丧葬礼俗变化原因及文化意义
通过对延安地区(子长)丧葬民俗的考察,可以看出:婚丧礼仪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现象(钟敬文),它之所以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民俗,就在于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被模式化、类型化、规律化,已成为延安人民生活文化的结晶,更是人民心灵和精神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丧葬民俗文化的沉淀将更加深厚、理智、科学,会代代相传,同时又与时俱进。所以,延安地区的民俗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一样,在短暂的稳定和永恒发展中生存。

杨静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太太太佩服研究丧葬文化的妹子啦!!!!!!!!!

TOP

[崔淼]陕北榆林地区寿衣色彩研究 ——“表蓝里红”之探析

寿衣是服装中较为特别的一类,为人生最后一套衣服,具有丰富的意义内涵,但学界对其尚未有专门的研究。陕北榆林地区的寿衣目前依旧沿袭清朝寿衣的形制,在色彩上较为突出的表现便是“表蓝里红”。笔者采取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榆林地区寿衣“表蓝里红”的风俗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和适用原则。
蓝表之原因
为何为红里
“表蓝里红”的适用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陕北寿衣也在改变,如今不少人选择将生时所着衣装作为死时寿衣。我们不知道传统寿衣在陕北大地还能存续多久,传统寿衣所包含的灵魂不灭、视死如生、红色崇拜等等意蕴是否会随着传统寿衣的逐渐消失而消失。时代的更替,传统服饰的消失是自然的现象,笔者只愿在陕北传统寿衣彻底消失,为人遗忘之前,将其记录下来,将其丰富的意义世界表述出来,为当地的民俗保护和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崔淼: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硕士研究生三年级 民俗学专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刁老师说,女孩子能去寿衣店需要好大的勇气!!!
大赞写此文的妹子!!!!

TOP

刁统菊评议

鲁 欣 兴平及其周边地区喜帕现象的探究
可以最终下喜帕词源上的含义,最终下文献的线索,关注喜帕时代的变迁。

王 剑 《滇黔土司婚礼记》与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婚俗考
题目是否要调整下,土司与民众的婚俗区分

李志斌 近三十年合阳民间生育崇拜的调查与研究
提供一个线索,山东滕州都出现婚俗新现象——早婚

杨 静 延安地区农村丧葬礼俗考察——以子长县农村为例
对具体仪式考察详细

崔 淼 陕北榆林地区寿衣色彩研究——“表蓝里红”之探析
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并且是个女生,这个课题做得很好了,应该关注下普通民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