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110第四组李新宇

推荐一首关于孟婆的古风歌曲-----孟婆的碗,超好听!

两个版本,女声魏佳艺,男声夏鸣。我觉得女声比较好听歌词:《孟婆的碗》

词曲:穆真

脚步轻飘的失去平衡
你在哪里 我喊着你的名
可声音来不及扩散便消失的没了踪影

踉跄着来到奈何桥前
我死也不接孟婆的那只碗
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甜蜜
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点点滴滴
我要带着今生的记忆
在轮回中找到你
永生相守抱着你不(再)分离

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
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
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
落在地碎成两半

孟婆她会对我发慈悲
不让我魂魄随风飘飞
我的爱浓浓将你包围
来世相依偎

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
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
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
落在地碎成两半

怎么能忘记与你缠绵
怎么能丢弃对你牵绊
只为能换回那根红线
再续一段情缘

TOP

我觉得孟婆汤神话存在的理由之一是为了维护其他神话中的逻辑,如果没有孟婆汤、没有遗忘,就不能保证阴阳两界的区隔和秩序井然,也无法解释轮回、投胎转世等神话概念。而这种逻辑的圆满需要的不能只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遗忘,而是需要一种“集体遗忘”,但如何让所有人都忘掉前世的一切呢?这时就要创造出一个掌管“遗忘”的神话人物形象。
同时,孟婆汤神话的存在也表现了人们面对死亡所体会到的未知与无奈,对于生死、记忆,人都是无力控制的。
还表现了人们对公平的渴求,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不公平的事,但面对死亡、面对让人遗忘的孟婆汤,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无论是显赫还是卑微,都别无选择,大家被一视同仁。

TOP

这里也有别人原创的与孟婆有关的诗~

谁用谁的一生谱写了谁与谁的一世
隔空离世的容颜,是谁缱绻了流年?
断肠十二阑干,是谁寂寞深闺悲画扇?
是谁乱弹琵琶弄清影?
是谁对月酌饮独哀叹?
是谁望月崖上箫声意阑珊?
是谁风花雪月里独舞断魂剑?
是谁把梦碾碎?洒落一地离殇!
是谁用泪研墨?写下相思凄凉!
是谁醉里挑灯看剑?醉了一世流年!
清风明月谁把箫长叹,荡开心中波澜,情丝锁眉间。
是谁曲终弦断,断那三千痴缠,泪落君指尖。
冬去春来,蹉跎相思两茫茫,桂花树下伴凄凉。
夏至秋往,何处寄忧伤?书一纸断肠,泪落心彷徨。
终罢了,陌上独行,花间与蝶共徜徉。
春兰幽香,挽住几多过往?留下几春芬芳?
夏荷俏丽,嫣然出水,心事几人知晓?
秋菊耐孤独,奈何风烛残年瓦上霜!
冬梅立凄凉,雪映一抹红,埋葬了几度惆怅?
世间万般恨,缘情爱使然。
万般眷念,缘咫尺天涯相思一片。
抛红尘俗念,愿为一世疯癫。
情的牵绊,爱的缠绵,化作菩提。
修得百年、千年、万年的夙愿。

TOP

好有意境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一条路,叫黄泉,布满哀伤;一条河,名忘川,流溢凄凉;一座奈何,承载忘川;一碗孟婆汤,可以忘却今生,换取来世;一块石头,立于忘川之畔,名曰三生;一口井,指明来世,一个熟悉身影,欣然跃下;一张容颜,下辈子,为君倾城……-
http://play.baidu.com/?__methodN ... p;__o=aladin#loaded

[ 本帖最后由 谭沅 于 2013-11-13 16:29 编辑 ]

TOP

我也找到一首关于孟婆汤的诗歌

《孟婆汤》(诗歌篇)  文/楚风

冷冷地站在前世的末端
你逼视着那个好心的老太婆
决不忘却的心不死
你要追寻到今生

我早已逃离了爱情的时空
偷偷地喝了这杯忘情水
总想把痛苦和快乐一起遗忘
却忘记不了你决不忘却的誓言

我埋怨那个可恶的巫婆
唆使我逃避了一个责任
却没能逃脱责任下的沉重
我在今生的前端啼哭

忘了那个不灭的誓言
忘了那份怯弱的感情
在逃窜中
我早已支离破碎

既然
竟然你已喝了那杯忘情水
竟然
既然今生你还说那句永恒的誓言
我将不再逃匿
就算到了世界末日
我也会对你说:决不忘却

TOP

喝一碗孟婆汤,走一回奈何桥

传说阴间有一种汤叫“孟婆汤”

喝下去能够叫人忘掉尘世间的苦与愁,哀与乐

人死了出了鬼门关,

便是奈何桥。前生再怎么深恋,

走在这奈何桥上也是步履稳稳不乱丝毫

心静如镜,心沉如石,

来生再续前缘

桥这边寂寂无声,

因为心死,失了往生的记忆

桥那边哀哀苍天,因为心动,

忘不掉的牵牵缠缠

奈何桥上,

守桥的婆婆姓孟,她早熬好了汤药

只要喝了她的汤药,

前世今生的宿怨便会忘的干干净净,

来世重新为人,这汤就叫孟婆汤

遥远的铃声轻颤,

在天边渺茫的响起

再沉落……

那是奈何桥上,

亡魂不舍昼夜的歌声……奈何桥上,孟婆婆悠悠端起碗

来者形形色色,

有木然,有平静,有狰狞,有恐惧……

半推半就,颤颤微微……

端汤一饮而尽

终究没人逃的脱

终究要喝得一点不少,一点不多……

孟婆悠悠端碗汤,

孟婆悠悠收汤碗…… 沧海一粟

大风大浪已是过眼云烟……

偶尔觉得有许多今生从未做过

却似曾相识的事情……

没有什么矢石不移

世间最残酷的事是等待……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等到昙花再开

等到风景看透

饮尽孟婆汤的刹那

没有和着泪水吞咽……

这一生,牵她的手,

爱了,就牢牢的,牢牢的贴近

不要在茫茫人海中丢了彼此……

TOP

相传阴间有一条路叫黄泉路,路旁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叫孟婆的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死去的人忘了一切,而三生石记载着那人的前世今生。死去的鬼魂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仰头喝杯忘川水煮,便走向轮回转世。"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TOP

有关爱情的传说,选择不喝孟婆汤,只为等候早已将自己遗忘的爱人

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人死后先到鬼门关,过了鬼门关便上一条路叫黄泉路。路上盛开着大片大片的彼岸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黄泉路因其花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
彼岸花,是开在黄泉路上的花。由于花和叶盛开在不同的两个季节,因而花开时看不到叶,有叶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

过了那条盛开着彼岸花的黄泉路,就到忘川河,忘川河水呈血黄色,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满布,腥风扑面,波涛翻滚......
忘川河旁边有个三生石,石身上的字鲜红如血,上面刻着四个字"早登彼岸"。你可以在石头上刻下你今生你最爱的人和来世你想等待的人的名字。过河后 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 ,来生你若再次过桥时,可以在三生石上找到你前世今生和来世,还有你最爱的人的名字。

忘川河上有一座唯一的桥叫做奈何桥。 奈何桥尽头有个望乡台,望乡台是最后遥望家乡和亲人的地方。在忘记今生一切的记忆前,在脱胎换骨重新做另一个人之前,你可以在这里,最后望一眼你的爱恨情仇,你的魂牵梦绕,你今生的最爱的人,你来世还想等待的人。

望乡台旁边有个孟婆,手里提着一桶孟婆汤,每个人都要走上奈何桥,孟婆都要问你是否喝碗孟婆汤。孟婆汤是用忘川水熬成,也叫忘情水,喝下去就会忘记今生今世。一生的爱恨情仇,一世的浮沉得失都会随着这碗孟婆汤忘记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今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相见不识......

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 因为这一生,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为了来生再见今生的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受尽折磨,等上千年才能投胎。但是,千年里你在河里受尽折磨,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你的爱人一次次过桥却无法相见,千年之后,他(她)已不记得你,你可能也已不是他(她)的最爱......

他们都说,你我永不相见,生生相错,却不知,这是你我永生的相守。
我们曾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千年相伴,看尽人间尘缘,悲欢离合,生死轮回。
那日,佛说你们需入红尘。我向佛问我们的姻缘,佛闭目,“一生只得一面之缘。”
我问佛:
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
前世一千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
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
前世一千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
前世一千次的相知,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爱。
可是当真?
佛笑而不语。
我落于忘川彼岸,生在三途河畔,这里阴郁而凄冷。
只有一座桥,和桥上那个年年岁岁都守着一锅汤的老人。
形形色色的人从我身边走过,走上那桥,喝下那碗中的汤,又匆匆走下桥去。
一些人走过的时候,我会听到缠绵的呜咽,生生世世的承诺,
我恻然,而那桥上的老人却似什么也听不到,依旧平常的乘着汤,送于上桥的人。
日子久了,我才知道这桥叫做奈何桥,这老人,唤做孟婆。
我问孟婆,那响起的是什么声音?
孟婆说,那是铭心刻骨的爱,铭心刻骨的恨,是人世间最没用的旦旦信誓。
原来,孟婆那碗中的汤,叫做孟婆汤,是可以忘记前世的,
上桥的人喝下去,便会将这时间一切的恩怨情愁统统忘记……然后等待下一次的轮回。
我问孟婆,他是不是也会忘了我?孟婆不语。
我问孟婆,我什么时候会开花。孟婆说,到了开花之时便会开了。
我盼望着花开,盼望绽放最美的容颜,盼望着和他一生一次的想见。
孟婆看着我,叹一声,又要是秋彼岸了!
我疑惑。
于是,我知道了,春分前后三天叫做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做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
秋彼岸初来的时候,我惊异的发现自己绽放出白色的花朵,如霜,似雪,扑满了整个三途河岸。
孟婆说,有了彼岸花,这黄泉接引路不再孤单了。
彼岸花?她说的是我么?不,我叫曼珠,不叫彼岸。
一年一年,我在每个秋彼岸的时候准时绽开,一片片的。我终没有看到他来。
他终究还是来了,在我还没来得及绽放的时候,匆匆的来了。
匆匆从我身边走过,我拼命的叫他,沙华!沙华!
他似全然失去听觉,就这样匆匆走过,让我连他青衫的角也触碰不到。
我哭泣。孟婆冷冷的说,他不叫沙华!
不,他是我的沙华,三生石上的沙华。
在泪再也无法流出的时候,我开始沉默。
每年秋彼岸的时候,我依旧静默的开放,送过一个一个来来去去的亡魂。
一千年里,我看着他在我身边匆匆的过,没有停留,也没有看我一眼。
这一千年里,他却从没在我盛开的时候到来。
又一千年的时间在一开一落中开始,又走向结束,他变幻着身姿走上奈何桥,端起孟婆的汤。
我的泪,流了又流,我的心,碎了又碎,我呼唤他:沙华,我是你的曼珠,你不记得了么?!
终于,在一个秋彼岸的时候,在我绽放了白色的花朵的时候,
他来了,带着满身的风尘,一脸的憔悴,来到我的身边。
我曾以为他又会匆匆的过,匆匆的喝下那让他把我越忘越远的孟婆汤。
然而,他走过我身边的时候,竟然放慢了脚步,转过头来看了我一眼。

只那一望,心中干涸的泪又如泉水般涌出;
只那一望,便将心中数千年的积郁化作泪水;
只那一望,万般的幽怨都如云散。
那个秋彼岸的时候,我开得格外鲜纯。
又是数千年的等待,数千年的一年一见,
他每次回头的一望,都让我心里裂开一道深深的痕,一年一年……
不记得

TOP

清朝王有光在 《吴下谚联 孟婆汤》中记载

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诸役卒押从墙外经过 ,赴内案完结。
生前功过, 注入轮回册内, 转世投胎, 仍从此庄行过。
有老妪留进, 生阶入室, 皆朱栏石砌, 画栋雕梁, 珠帘半捲, 玉案中陈。
妪呼女孩, 屏内步入三姝: 盂姜、孟庸、孟戈, 皆红裙翠袖, 妙常笄, 金缕衣, 低唤郎君, 拂席令之坐。
小鬟端茶,三姝纤指,捧既送至, 手鐶丁丁然, 香气袭人, 势难袖手。
才接杯便目眩神移, 消渴殊甚, 不觉一饮而尽。
到底有浑泥一匙许, 抬眼看时, 妪及三姝皆僅立骷髅, 花层雕墙, 多变成荒郊, 生前事一切不能记忆。
一经堕地, 即是懵慊小孩矣。

TOP

关于孟婆身份的三种假说

孟婆其人大致有风神、幽冥之神和民间女子的说法, 这些说法代表了来自文人、宗教和民间三种渠道。

一说孟婆为风神:
北齐李陶酴问陆士秀曰:“ 江南有孟婆, 是何神也? ”
士秀曰:“《山海经》: 帝女游于江, 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其帝女, 故称孟婆。”
在宋代时, 江南俗称风神为孟婆。宋徽宗《月下海棠》词中有:“ 孟婆好做些方便,吹个船儿倒转。"
明代杨慎《词品  孟婆》:“ 俗谓风曰孟婆。”
《康熙字典》解释说:“孟婆, 宋汴京勾栏语, 谓风也。
” 清褚人获《坚辄集》卷二中提到“ 古称风神为孟婆。”
从史料记载来看孟婆的风神说法至少
可以追溯到南北朝, 且是江南的风神。

二说孟婆是幽冥之神:
《玉历宝钞》记载是:孟婆神, 生于前汉, 幼读儒书, 后诵佛经。
凡有过去之事不思, 未来之事不想, 在世惟劝人戒杀吃素。
年至八十一岁, 鹤发童颜, 终是处女, 只知自己姓孟,人故皆称之曰: 盂婆阿奶。
入山修真, 直至后汉,世人有能知前世因者, 妄认前生眷属, 好行智术, 露泄阴机。
是以上天枚命盂氏女为幽冥之神… …

三说孟婆为民间女子:
民间传说孟婆出生在杨柳堆烟的江南, 是一位容颜出众、柔情似水的美女子, 她因煲汤的绝活而闻名遐迩。
她的美貌和靓汤引起了当时皇帝的食色之欲。皇帝强留她于宫中, 孟婆百般推却未果, 负冤而死。
孟婆到冥界时, 冥帝正为一个棘手的难题所困惑: 人在阴阳两界生死轮回, 本应两不相犯,
但世间之人太专注于感情, 爱恨情仇如藕断丝连般地纠缠于阴阳两界, 人死成鬼却难断前缘,
或妄认前世眷属, 或牢记前生宿怨, 寻机报恩复仇, 以至阴阳两界秩序混乱, 因果难循。
阎王念孟婆煲汤有术又兼为人正直, 敕命她为忘川女神, 筑造“ 醞忘台”,
专营迷魂汤以涤除亡魂记忆。

TOP

回复 19# 的帖子

好美啊。只是孟婆这个名字破坏了美感。

TOP

葛生不喝迷魂汤得返生
  从前有一歌妓叫兰蕊,她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玉蕊和葛生相恋至深,但因为葛生很穷,娶不起玉蕊,后来兰蕊因病而死,葛生则因无力与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
  葛生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罗王看他死得无辜,就判他投生为人。葛生闻令后,便准备再去投生。
  葛生一个人呆呆地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攀满萝藤的棚子底下。只见好几百个男男女女,争先恐后的抢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炉头舀水来喝。
  葛生因为走累了,觉得口干,便也想上前去饮用那瓢里的水。这时,有一女子从棚子后面走出来,葛生仔细一看,竟然是兰蕊。
  兰蕊问他为何来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兰蕊知道后,便轻轻地对葛生附耳说道:
  “你难道不知道这里是孟婆庄吗?还好今天孟婆去给寇夫人祝寿,命我暂时掌管瓢杓。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样,也喝了这瓢里的迷魂汤,你就返生无路了。”
葛生一听,不禁感到庆幸。后来,在兰蕊的指点下,葛生寻得旧路,重返人世。

TOP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TOP

缘定三生传说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泝(泝,同溯,逆水而上也)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李源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太平广记》载有他的事迹。这则故事可能是后人根据佛教因果轮回的实质,将石三生与李源的事迹牵附在一起,演变出这么一个故事来。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把两个朝代的人或事牵扯到一块儿,演化出一个千古悲剧来一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