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

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

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        — — —“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 笔谈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 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合法性危机时, “ 生活世界” 这一哲学概念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 呈现出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范式的转型, 给中国民俗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承与技术发展是一体两面、 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界着力批判科学主义对传统社会秩序的破坏而引发民俗学学科危机时, 往往容易忽视现代技术对于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 而这一维度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又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现代之前和现代之外。当下, 越来越多的民俗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可能性。在一种包含丰富多样的现代技术的日常生活中重新界定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已经在北欧、 德国、 日本等国际民俗学界明确提出。
    如何推动民俗学从传统之学、 经验之学转变成为一门涵濡历史性与现代性, 兼具生活活力与理论根脉的现代社会科学, 以推动民主、 自由等现代价值和理念的社会实践, 正在成为当前国际民俗学界需要共同思考和面对的重要命题, 也可能是民俗学发展的新契机。作为“ 生活世界” 概念的题中之旨, 对于包含现代技术应用的“ 现代社会日常生活” 的观照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社会科学( 包括民俗学) 的研究实践中, 民俗学在这个维度更应该是大有作为的。
    借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在北京聚会之便, 一些同仁于2 0 1 3年5月2 9日晚在一起聚谈, 就国际民俗学交流的新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闻和见解。参加会议的有刘魁立教授、 色音教授、 陈连山教授、 安德明教授、 刘晓春教授、 吕微研究员、 户晓辉研究员、 高丙中教授、 王杰文教授、 宣炳善博士、 彭牧博士、 龚浩群博士、 韩成艳博士等人。韩成艳在会后整理了发言录音, 其中六位发言人在此基础上写成了阐发自己观点的短文, 现在以笔谈的形式发表在这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好东西,谢谢楼主!

TOP

回复 2# 的帖子

不用谢~~希望多多讨论,最好能将你的感想,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TOP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 ——关于民俗学“元理论”的思考  王杰文
甲方:吕微、户晓辉  乙方:王杰文
下面开始辩论:
甲方:吕微、户晓辉使用了许多抽象的哲学术语,介绍的是康德、胡塞尔这些的哲学家们的思想,用他们的思想为我们开路。
乙方:如果我们的作品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令民俗学界的同仁们望而却步,无法阅读和理解,时间一久,大家只能对我们“敬而远之”,结果使我们的学术目标将无法实现。
甲方:民俗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但是,难道我们不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批判这种研究的范式吗?不应该对这种研究范式的效度与限度保持清醒认识吗?
乙方:我认为是具体的现象研究,而不是抽象的哲学思辨。何况民俗学有必要去康德与胡塞尔那里去寻找“元理论”吗?
甲方:我方借鉴了康德“理性的理论应用”与“理性的实践应用”的理论。
乙方:中国本土梁漱溟可以找到相同但却十分明晰的区分啊,要“本土化”!
甲方:我们一直在寻找“元理论”。
乙方:当我们还在努力论证“元理论”如何可以成立,如何可以渗透到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去的时候,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们早已经在深入践行着这些“元理论”了。
甲方:应把“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分为哲学的和经验的,生活世界是哲学意义上的。
乙方:其实“生活世界”就是我们中国人理解当中的现象层面的“当下的日常生活”。
甲方:我们要达到“理想的民众生活”
乙方:这是一种倒退!
甲方:给自己一个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充分的、正当的理由,寻找自己工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乙方:任何义务与责任,不在于“说服”,而在于“养成”,不在于“提倡”,而在于“躬行”。

两方的辩论各自有各自的立场,但都是为了学科建设,我们在阅读户晓辉老师的《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的时候,总是头疼不已,参见归有光在读书交流中的帖子,我们真的热切的希望能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章,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对学科采取哲学的理解,真的很重要,我们的生活最终都要回归于哲学,人们试图用哲学来解释一切,希望发现使用与一切的“规则”,包罗万象的理论,但是,这需要多么艰难的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