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 民间文学 何金凤 第五小组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内容:
指出了立法目的,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表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措施,指出了政府、工作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项制度,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传播制度。
意义:
1.作为一个法律文件,它是对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补充和完善。
2.它的主要内容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定将有利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3.立法必将加大公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了解,这就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上中国的标签,避免灭绝或外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4.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长远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保护之后,也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交通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TOP

2011213130 董荣
在古代的一些民间传说中,出现了白蛇传,牛郎织女之类的故事,故事有共同点,那就是女性人物大多美丽聪慧,精明能干,而男性都处于弱势地位,一贫如洗,能力欠缺,无所大作为。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优秀的女性都选择了看似无能的男性作为伴侣呢?首先,这些男性虽然处于底层,但是忠厚老实。这在某种程度尚是一种美德,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主张待人以仁,衡量人的首要标准就是道德修养,因此这些男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道德品质不错,至少能让人觉得不会被利用,不会上当受骗,所以他们能获得仙女们的青睐。其次,中国古代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凡是地位较高,能力较强的男性就处于绝对支配作用,三妻四妾,始乱终弃的现象比较常见,仙女们看重都正是男性能对自己一心一意,永不变心,获得生活的稳定和宁静的幸福。第三,女性敏感,富有怜悯之心,牛郎,许仙都是身世凄苦,这就容易激发女性的同情心,希望尽自己之力去帮助他们。第四,白素贞,织女,她们或妖或仙,超脱人世,对人间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看得很淡。织女在天庭应有尽有,白素贞也是神通广大,她们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伴侣是否能够为她们创造物资丰富的生活,而是看重他们对自己的真情实义。最后,神话传说大多都表现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现实生活有高官厚禄,衣食无忧处于统治地位高层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他们之中有窘迫的书生,有穷苦的农民,历尽艰辛却处于社会底层,有种冲破现实的渴望,他们也想获得觅得德貌双全的佳人作为终身伴侣,可是无奈现实中种种不可能因素太多,于是就把这种愿望融入了传说、故事之中。

TOP

九尾猫故事感想

董荣
九尾猫的报恩,猫和人,动物与人的关系绕不开。而且在民间故事中,动物和人的关系大多都是和谐共存的,动物甚至还充当一个人类的帮手角色甚至是救星的角色,例如牛郎织女中的那头老牛。在这些故事中动物都通人性,拥有良知,它们往往懂得报恩,令人敬爱。就如同九尾猫,无论它救人的目的何在,它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对人类的一种友好相助。或许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道家传统观念,人与万物的和谐。 关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他得知九尾猫可以帮他实现愿望时,他克服了人性本有的自私缺陷,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为了九尾猫能够实现愿望,正所谓君子有成人之美。帮助他人实现愿望对自己也是一种成全,毕竟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单独的一个自己存在,我们总需要照顾他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主人公放弃了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朴素的幸福感所致,他能够认清自己的处境,他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不过是安安稳稳,健健康康一辈子,至于别的,他并不在意,也不过分奢求,这样的处世心态无疑是最好的,因为物欲横飞的年代永远无法满足,追求到达一个层次,必然又回再爬高一层,于是幸福永远在别处。倒不如一个简单的衣食无忧,健康自在。

[ 本帖最后由 董荣 于 2013-11-21 23:12 编辑 ]

TOP

湖北省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红安木雕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红安木雕        遗产编号:Ⅶ-2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木雕是流传于红安上千年的一支绚丽的工艺奇葩,其保留的代表作享誉神洲大地。她,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实用价值。  
    红安木雕源远流长,源于何时已无法精确考证,然而据史料记载及现存作品佐证:早在明万历年间,红安木雕的技艺之高流传之广,堪称登峰造极。  
    红安木雕分为浮雕、镂空、透雕三大类。  
    目前红安县内完好保存着出自明代、清代、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品,其代表作有明代的吴氏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檐滴水床、镂空洗脸架等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此外还有后期的桌椅及其他家具等。这些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木雕技艺研究价值。

二、红安绣花鞋垫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红安绣花鞋垫        遗产编号:Ⅶ-2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省        联系方式:
    红安绣花鞋垫是地道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盛于清。是鄂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集日用与审美于一体,为鄂东地区颇具地域代表性的民间女工技艺。她,以绚丽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方面的实用价值享誉国内外,为文艺界专家学者所青睐。
    在工艺技巧、构图风格和图案寓意的艺术风格诸方面,红安绣花鞋垫都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绣花鞋垫的典型工艺特征和艺术特点。红安绣花鞋垫造型生动,装饰性强,这些出自农家少女之手的绣品,在不被人注意的鞋垫上,作为定情的信物或嫁期的礼品,姑娘们一针针一线线,按照自己的心愿,创作出一件件富有艺术价值、实用价值的作品。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变幻、夸张,表现出清新夺目的质朴美、浪漫美、明快美。1987年红安绣花鞋垫100件在中国首届艺术节展出;1989年赴香港、澳门、捷克斯洛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展销过程中引起轰动效应,各级新闻媒体作了大量宣传。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无声的诗歌》的文章。中国《美术》杂志副主编著名画家何溶同志讲“你们的展览量出了红安的金饭碗。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去讨饭啊!”
    红安绣花鞋垫价廉物美,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
    " 红安有句俗语“无女不绣花”,我现在是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盐店河村,忙完了地里的农活,村里的妇女们经常像这样聚在一起绣鞋垫,红安绣花鞋垫是地道的民间刺绣,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
红安绣花鞋垫在东汉年间就成为我省红安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刺绣工艺,这些出自农家少女之手的绣品,最初是作为定情的信物和出嫁的礼品,后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场合和需要,成为寿诞、生子、婚嫁、升迁等喜庆场合馈赠的礼品。它造型生动、装饰性强,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夸张,民间艺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愿在小小的鞋垫上,反映天上人间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红安绣花鞋垫千百年来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被专家誉为无声的诗歌。

三、架子戏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架子戏        遗产编号:Ⅴ-2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架子戏是流行于以红安为中心幅射新州、麻城、黄州、孝感地区的一种曲艺,其形式是3——4人围在挂有打击乐器的架子周围,一人领唱,其他人接腔,有说有唱,打击乐器伴奏,其说唱内容十分广泛,有曲艺段子,乃至整体戏曲,只不过是一人扮唱多种角色,十分灵活。  
    架子戏原属曲团艺人乞讨形式的一种,先于东路子花鼓戏、楚戏,而此两种戏曲的剧目及唱腔都融有架子戏的基调。  
    架子戏已濒于灭绝。

四、荡腔锣鼓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荡腔锣鼓        遗产编号:Ⅱ-4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解放前属红安地方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当时全县表演班子不下百套。  
荡腔锣鼓有如下艺术特色。  
    1、源远流长:初步认定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  
    2、表演形式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吹打乐: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10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的居多。描述民间生活的也最俱红安山区的生活区气息。  
    3、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唱词的格律多属乐府词牌及宋、元朗读词牌如“清平乐”、“风入松”、“水龙吟”等等,其内容及宫廷、民间生活方方面面,各种场合都有专用曲目:如祭祀的有《大朝贺》,新婚的有《画眉席》、庆寿的有《寿筵开》等;其曲谱凝聚了古典音乐五声音阶的精华,它先于中国戏曲数百年,而如今的京剧、汉剧、楚剧所用的吹奏、打击乐曲谱都可从此荡腔锣鼓中找到它的先天。  
    4、含有极高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研究价值,如蒙人入主中原、定居红安繁衍子孙对将军县——红安文化影响等等。  
   荡腔锣鼓濒临灭绝,据初步调查,当今能全套表演的班子只剩下4套。

五、红色革命歌谣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岗 · 红安县        文化遗产名称:红色革命歌谣        遗产编号:Ⅱ-3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红安县、麻城市        遗产级别: 市        联系方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红色歌谣是广大群众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倡导和鼓励的结果。中国重视民间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即规定要运用歌谣等形式编写教材,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许多革命领导人,如澎湃、方志敏、韦拔群等,都曾编写民歌或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填上新词,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这些民歌有的至今还在流传。1934年中央苏区曾编印了一本《革命歌谣集》。红色歌谣内容丰富,它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名的兴国山歌《嗳呀来》,在动员参军,鼓励英勇杀敌等方面都起了鼓动作用。“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小小黄安》反映了当时黄安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蓬勃热情和踊跃状态。又如《老子本姓天》:“老子本姓天,住在洪湖边;要想捉住我,神仙也叫难。枪口对枪口,刀尖对刀尖;有我就无你,你死我见天。”既表现了洪湖地区革命战士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又描绘出洪湖人民对敌斗争的坚毅果敢。红军北上抗日,离开革命根据地时,又产生了有名的《十送红军》等情真意切的民歌,表现出人民与红军的深厚情谊。  
  各革命根据地所流行的传统民歌形式,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的花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四句头、五句半,湖北、湖南的五句头,江西的兴国山歌等。也有些新的歌谣体如徒歌《小小黄安》、《老子本姓天》等。  
  红色歌谣,风格明快,曲调激昂,把新的革命词汇及革命道理,溶进歌体之中,并多有比兴的运用。一般章段、句式比较灵活。吸取了传统民歌的表现手法,又有一定的创造和发展。也有一些作品,由于流传时间短,艺术上显得粗糙。红色歌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作用。它对后来的抗日歌谣也有所影响。它在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 本帖最后由 董荣 于 2013-11-25 17:2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孝文化源流”讲座感想

董荣  2011213130
                                             “孝文化源流”讲座感想
    今天去湖北省图书馆听了一场题为“孝文化源流”的讲座,主讲人是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湖北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肖老师讲到中国孝文化历史久远,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伦理智慧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和社会价值,不仅在古代社会发展中骑过长久的作用,并且至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接着肖老师讲到孝文化的起源,从甲骨卜辞中的讲到《尚书》,其中的“尧典”和“尔雅”都提到了“孝”,我们熟知的“百善孝为先”就出自《尚书•尔雅》。谈到孝文化起源的原因,肖老师提出三点:生命个体性起源,社会性起源和信仰性起源,其中生命个体性起源指的是孝最初起源于人类自然的血亲关系,是血缘亲情朴素的表达方式。信仰性起源包括生命崇拜及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一种祭祀死去的祖先亡灵而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等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人们通过祭祀祖先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的灵魂能庇护子孙,福荫后代,到后来对祖先的崇拜转变为对年老的长辈的敬养。
   关于孝文化起源的条件,肖老师讲了四个方面,首先是特定的生产方式,孝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常年耕作使一些老人总结出种植农作物的宝贵经验,大大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从而获得人们的崇敬,享有崇高的威望,于是社会上敬老,尊老的孝观念出现了。孝文化产生于中国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真正伦理道德意义的“孝”,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而由族权到父权逐步演进而成。其次是血缘宗法制度,它是孝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再次是中国个体家庭,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家中财产的分配权掌握在长辈手中,所以长辈具有较高的威望,于是对其敬重由此产生。最后是社会文化原因,这一方面主要是通过本土性和人民性来展开的。
  在孝文化的流变这一块,肖老师分析了孝的问世,从孔子、曾子、孟子讲到了孝的理论化,又从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策略来谈孝的政治化,认为“郭巨埋儿”,“卧冰求鲤”的故事是孝的异化,宋元明清时期的“移孝于忠”是孝的极端化。最后,肖老师结合当下的生活实际讲到了孝文化的今天,指出了今天的人应该如何尽孝。
  听完这个讲座,对于孝文化起源和流变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原来只知孝敬长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观念,没有深究它的来源。事实上,孝道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与最初的历史紧密联系的,适应了原始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西方的传统与我们不同,所以对于孝不如我们强调得那么重。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直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道之中既有值得我们提倡的地方,也有走向极端化的愚孝。今天的人们面对新的生活状况和挑战,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增多等现象,行孝也需要新的观念,孝应该是对长辈的一种由身及心的尊敬和关爱,物质上的齐全必不可少,精神和情感上的爱也不能忽视,在忙碌的生活中,或许父母期待的只是极其简单的陪伴。所以,孝最重要的是了解长辈们真正的需要,让长辈过上真正幸福舒心的晚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