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夏传玲]定性追踪调查:通过地方变迁轨迹把握社会总体变迁规律

[夏传玲]定性追踪调查:通过地方变迁轨迹把握社会总体变迁规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14日第462期 作者:夏传玲

  【核心提示】近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调查和方法研究室、社会调查和数据处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定性追踪调查方法研讨会”在社会学所太仓调查基地召开。折晓叶谈到的在进入追踪调查点时研究者应把握四个关键,即地区特点、结交朋友、注意细节和关切命运,可概括为本次会议的共识。

  近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调查和方法研究室、社会调查和数据处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定性追踪调查方法研讨会”在社会学所太仓调查基地召开。与会的研究人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讨论定性追踪调查点的“进入、记录和持续”问题。折晓叶谈到的在进入追踪调查点时研究者应把握四个关键,即地区特点、结交朋友、注意细节和关切命运,可概括为本次会议的共识。

  学会从被访者立场思考问题

  所谓地区特点是指在社会运作中起关键作用的单位或组织,其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如在广东地区,早期地方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弱,研究者可在朋友的引领下直接进入村镇而无需地方政府的引荐或陪同。但江苏太仓则不同,其地方政府的作用非常大,即便是村庄,与政府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基层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有联系,若没有地方政府的介绍,研究者很难进入乡镇和社区。

  所谓结交朋友是指在正式的组织关系之外建立个人之间的信任,其标志是被访者表达出“我就想跟你说”。在田野工作中,敞开心扉是被访者对研究者的最大奖赏。只有达到朋友间的信任水平,组织内部的档案才会向研究者敞开,被访者所遭遇的问题或难题也才会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通过这种“我愿意讲我的故事给你听”的信任机制,可避免陌生人社会互动的自我呈现问题,即被访者向研究者表达后者所期望的表述,这是“实际上是这样的”和“应该这么说”之间的差异。如何才能结交朋友呢?沈崇麟认为,首先是端正研究者的身份,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去接近被访者,不要让人感觉你端着架子,如让人觉得大学者来了;其次是投入感情,研究者的角色要随着调查的深入而变化,从观察到关注—关切—关心—关爱,学会从被访者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在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注意细节

  注意细节体现在调查研究的很多方面,如谈话的方式。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研究的问题直接拿来问被访者,而要进行转换。折晓叶认为要将研究问题操作化到可问、可观察和可计算的程度。

  注意细节意味着在进入调查点前要了解当地文化,进入后注意观察。李东山讲述了其调查经历。在询问被访者“你们家里谁当家”时,女主人回答“我丈夫当家”。在访问过程中,李东山观察到,女主人插话特别多,明显是她当家,并通过追问谁管钱、如何管理丈夫的烟酒开销、丈夫是否交钱等问题,判断出家庭的决策权在妻子手中。

  沈红认为,研究者应当掌握主位与客位的关系,通过调整情境拉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距离。她谈了到山区调查的经历:那位拉祜族乡长开始并不回应我的问题,对我说要过三关:喝辣酒、吃辣椒、爬山,我跟着他翻山越岭一整天,三关都过了,对方看到了我的诚意,认为我是看得起也过得惯拉祜族生活的人,消解了彼此的身份距离,才会认真回答我的问题,在那之前都是酒话、仪式性的话或者是客套话。

  注意细节也是社会学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根本差异。政策研究需寻找社会变迁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则创造这些条件。社会学研究则需寻求社会变迁的解释,追问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具体的过程和机制是什么。折晓叶阐述,就解释的目的而言,截面调查(即一个时点上的一次性调查)具有内在的缺陷:一是无法厘定现象的边界;二是无法洞悉现象的情境(文化、制度、规范等);三是无法追溯现象的历史。但定性追踪调查可让研究者具有亲历感,一个现象出现之后,大概能将其与前面的情况连续起来想,了解它为什么在此时发生,为什么是如此走向。

  研究者是调查地的“命运关切者”

  折晓叶认为,一个研究者,不应当是一个资料的“掠夺者”,不能到一个地方,拿一堆材料就走人,然后用资料做自己的文章,以“理论”的幌子贩卖自己的私货,对地方却不负一点道义责任。这是定性追踪研究的大忌。即使被访者将“内部资料”都给你看,我们也是没有权力将其披露的。资料的功用是帮助研究者理解问题和情境,而不是让研究者公布。相反,研究者应是调查地的“命运关切者”。我们为什么会长期研究一个地方?因为背后有一个更大的观照,即通过地方的变迁了解和把握宏观、整体的社会变迁。一个村落的变化会以细致的纹理体现一个区域的变化,一个区域的变化也会以相对细致的纹理体现一个国家的变化。

  进入调查点之后,研究者会比较注重访谈材料的记录和整理,其他重要的方面则常常被忽略。实际上,如何记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折晓叶认为,我们应记录三个重要的时间窗口:1.事件时间,即事件怎么发生,中间发生什么变化,最后怎么画句号。2.制度时间,即制度变迁的时间历程,一个制度或政策谋划、颁布、执行、更新、终结的时间点。3.社会变迁的时间,即社会结构中的关键变量或特征的时间历程。如,什么时间段是GDP的直线上升期?什么时段是GDP的波动期?当我们能够准确记录这些时段,其间的各种变化就会被更准确地反映。除了时间变化的记录之外,我们还应当关注空间变化。可以选取调查地的一个标志物,每年以相同的角度拍摄一张照片,这样,我们就拥有一个社会变迁的“空间标本”,它既是变迁本身的记录,还是其他变迁的一种标尺。

  建立专题资料档案库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收集调查点的档案、文献、会议纪要、抄告单、政策汇编等文本资料。采用口述史的方法进行追溯,会存在各种资料来源的相互校验问题,也存在研究者如何将其融会贯通的问题。而文字记录材料的收集,实际上是“地方性知识”的谱系学或考古学研究。折晓叶认为,在定性追踪研究中,最好的记录方式是建立专题资料档案库,用以接纳各种社会组织解体之后废弃的资料。

  已经进入的定性调查点,如何做到“追踪”呢?沈崇麟认为,这首先需要研究者具有“持续的定力”,多年坚持做一个专题而不跟风做热点问题。折晓叶认为,与调查对象保持一个好的合作方式很重要,确保能够反复进入同一个调查点是定性追踪研究的必要条件。此外,研究者应保持对一个研究主题的持续兴趣、不断积累相关资料、提高理论素养。这样的话,不管调查点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研究者思路也能随之延伸,新的话题才会浮现出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