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代白帝天王信仰分布地域考释——兼论白帝天王信仰与土家族的关系

清代白帝天王信仰分布地域考释——兼论白帝天王信仰与土家族的关系

清代白帝天王信仰分布地域考释——兼论白帝天王信仰与土家族的关系
                                                                                  龙圣  
【摘要】:白帝天王信仰在清嘉庆以前并非今天湘、鄂、川、黔土家族聚居地区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经嘉庆及此后历次神明"标准化"的推动,才成为上述地区普遍流行的信仰。因此,将其作为土家地区自古遗留的共同文化论证土家族是一个民族并不合适。尽管如此,各土家地区仍然存在相似的三神信仰可证明土家族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而白帝天王只是这一共同特征的表现之一。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
【关键词】: 清代 白帝天王信仰 土家族地区
【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明清屯堡研究——以四川冕宁县为中心”(项目编号:2012GN0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8;K249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在土家族被识别为一个单一民族的过程中,潘光旦先生著名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该文中,一个很重要的论据便是白帝天王信仰源自古代巴人信仰习俗,并成为后世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因此,从共同的文化特征上支持其为一个民族。①事实上,后来的学者对这一点已经提出了质疑。曹毅认为白帝天王并非土家族共有的信仰,湖北土家族聚居的清江流域就无此崇拜;即使在湘西地区也主要是苗族信奉,而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等县在清中叶甚至连天王庙都没有。因此,他认为白帝天王信仰不是土家族信仰,而是苗族信仰。②然而,潘光旦先生的确有引用地方志来说明永顺、龙山等土家族地区有白帝天王庙及其信仰③,且依据地方志列出了一个该信仰在清代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的分布表。④两者出现分歧,首先可以归结于对一条材料解读上存有差异。乾隆二十八年修毕的《永顺府志》记载:“白帝天王之神,不知何所从出,苗人尊奉之。乾、绥各处皆然。今永属四县,苗寨亦多,苗俗无异,然未闻有其庙者。盖此地原系土司之地,土势盛而苗势微也。”⑤潘光旦先生的解释是白帝天王乃土家族主神,而湘西一带苗族因后来被土家族土司管辖,也接受了这个信仰。又因永顺府土家族人多,苗人小,经济上不如土家,无力在苗寨中建庙,只好利用附近土家族原有的天王庙。所以,他认为该句意为永顺府四县到处都有天王庙,只是苗寨中没有而已。为符合这一解释,他还特意将“然未闻有其庙者”一句注释成“然(苗寨中)未闻有其庙者”。曹毅的理解则完全从字面意义出发,认为白帝天王为苗人信奉,土家族并不崇拜。因为永顺府土家族人多势众,即便是境内有苗人分布,其所信仰的白帝天王也难以在土家地区立足。因此,这段文字恰恰说明永顺府土家族不信仰白帝天王。应该说曹毅的解释是有道理的。若潘氏所言正确,为何乾隆五十八年修毕的《永顺县志》提到土民信仰的诸多神灵,包括彭王、向王等等,但整本志书对白帝天王和天王庙却只字未提?由此可见,潘先生对前述材料有过度解读的嫌疑。然而,光绪《龙山县志》记载:“其祀白帝天王尤虔,有病赴庙祈佑,许以牲礼,愈则酬之。张雨盖大门外,供天王神位……以巫者祝而祭之。既招族姻,席地畅饮,乃散。乡邻忿争,或枉屈不得白,就誓神前立解。”①这又确确实实显示湘西永顺府龙山县等土家族地区在晚清时期有此信仰,前述潘光旦先生统计的信仰地域分布表也因此把永顺、龙山等算在其内。可见,前人的分歧不光有材料解读的差异,而且所用材料的成书时间也并非一致。那么,为何清中期以前的记载和晚清时期的记载互有出入?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白帝天王信仰在清代土家族地区到底是不是一个普遍性的信仰?如果是,何时何以形成这样的局面?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对清代白帝天王信仰分布的地域及其演变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

来源:《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谢家有子乃国栋,耀武扬威志气宏,龙腾华夏润盛世,凤舞九州泽万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