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越系文化香榧传说群的若干思考(下)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越系文化香榧传说群的若干思考(下)

系文化香榧传说群的若干思考(下)
(续)
也就是说,一个记录文本必须是在讲述者讲述现场记录的文本,而不是搜集者闭门造车编造出来的文本,也不是一个作家个人的创作。民间作品的特点,是同一位讲述者的每一次讲述,都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这一次的讲述与上一次的讲述,可能在大的情节结构上是一样的,细节上、语言上就会出现差异。遇上适宜的环境,譬如讲述者的精神状态好,或听众呼应互动好,等等,激发着讲述者,他可能讲述出一个情节丰富、语言生动、与众不同,也与他自己过去的讲述不同的精彩的故事作品,这是常有的事。一个文学作者,要创作出一个自己满意的文学作品,一个摄影工作者,希望拍摄到一帧自己满意的照片,往往要花费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劳动。作为一个民间文学的调查采录者,理所当然地要追求记录到一个最好的文本。但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传统的民间故事大半都有一个古老的原型,一代一代故事家用自己的演绎,修改着从前辈那里传承下来的讲述文本,每讲一次,可能出现繁简不一的情况,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故事家来说,他总会给传承下来的传说故事增添上一些属于自己的新东西。

二、到现场去!——实地调查

民间文学的采录不是书斋里的工作。田野调查和观察研究业已逐渐成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不同流派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和民俗学者共同的观念和方法。实地调查是民间文学采录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到现场作实地调查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民间文学采录。

实地调查,就是要与调查对象、讲故事人面对面地进行访谈,采访、记录、记述故事家、歌手讲述或演唱的民间口头作品,并搜集与民间文学口头流传状态相关的民俗背景。

现在有些民间文学工作者以为自己就是本地人,自己也掌握很多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他们不愿意到现场去向那些掌握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较多的普通老百姓中的优秀故事家、歌手作调查,向他们采录口头作品,而是根据自己头脑里的那些故事梗概进行写作。这种状态实在是中国式的中小知识分子的一种病态的心理。且不说民间文学是指下层普通老百姓的口头语言创作这个基本的理念,单说这样的出自知识分子之手的个人创作,与优秀的民间故事家的讲述相比,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它的蹩脚。一是知识分子的那种扭捏作态的文风和故作高深的用语;二是曲意的编织,无法掩饰故事情节的编造和破碎;三是过多过细的心理描写,是与民间作品的叙事风格绝对无缘的。等等,不一而足。

民间文学作品文本的获取,主要的途径是:到田野去!到民间去!到现场去!会稽山地区流传的的香榧传说的“活态”文本的获取,也不例外,要靠文化工作者的扎实的实地调查。
2012年8月5日脱稿
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5月15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