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罗红光教授一行的讲座交流报道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罗红光教授一行的讲座交流报道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罗红光教授一行的讲座交流报道



    2013年5月11日上午9时,广西师大民族民间文学教研室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人类学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罗红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乔博士、郑少雄博士来校座谈。届时,广西师范大学民俗学、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院等诸多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相关领域的老师会聚于文科二楼810文学院的会议室就当代人类学的方法与方法论进行对话交流。

    讲座中,罗红光教授从达尔文主义的认识论到社会阶段论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历史脉络,向同学们回溯了国外人类学的方法、理论与立场。他指出作为一种方法学和方法论,人类学是偏“个人主义”的学问,虽然目前没有专人研究人类学家在田野中的不同感悟,但是因为人类学家由于知识背景、阅读和阅历的不同,这些不同的感悟是存在的。正是如此,人类学家才特别强调“对话”或韦伯所说的“理解”。具体而言,文化是多样的,理解才能表述“他文化”。在方法论层面的对话中,罗教授注重从西方经典中提取与中国人类学相关的成分,如将早期以生物学方法介入社会和文化的研究路径,认为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的认识论,之于差序格局和多元一体的中国实际;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分工和互惠原则的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整体性的价值,或是从地理生态中发现人、以精密的心理的方法进行“刺激-反应”观测的人格学派和文化相对论,之于纵轴清晰和重视历史,有着深刻的祖先崇拜,婚姻、养老和尽孝都遵循着本土亲属逻辑的中国实际;对于已经在中国人类学中走得甚远并仍然存在重要影响的结构主义,以关系理解社会,将社会分解成各种有意义的关系素,如禁忌、图腾、符号,从以往关注对它们的生成和变化的重视转向关注它们的运行。他结合此次去广西大瑶山的生计调查,如生姜与劳动等为例,指出关系素能有效地在短期内为你建立起分析的平台,与此同时,因为这些关系素通过价值判断可以形成有意义的关系素而能够构成社会的结构,而致力于寻找这些关系素及它们的在日常中的实际运作和变化,这个过程也是发现特纳等人已努力做到的对结构存在变化的关注。
    在具体的研究中,罗教授关注公共卫生、公共资源等学科前言和应用领域,其在公共服务者的志愿者行动(利他行动)研究中所采用的常人民族志,是对传统民族志长期蹲点进行参与观察的伦理一个新思路尝试。他提醒我们,人类学背后的伦理之存在,保持对科学主义的警惕。其实,在开展人类学的研究与实验中,应该在坚持传统的民族志与理论追求基础上具备批评和反思的眼光,当下的“他者”并非是一种时常统一的、而缺乏文化活性和创造力的概念,而需要我们在互动和变迁中对异文化加以观察和研究、理解和对话。在对话方面,罗教授一直很重视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自1999年以来的与国外业内学者的“学者对谈”的影视,向国人介绍学者、学科的研究和他们所理解全球化。就具体实验的条件而言,我们也需要及早做好田野需要的语言关、生理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准备。

    吴乔研究员则从其在花腰傣族的调查研究与影视人类学实践出发,为同学们介绍了影视与文本结合的方法。他认为在摄影、文本、ppt、视频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民族志的手段应是互补的存在。影视是更为人性化和情感的表达,但它亦存在相比文本而言,在抽象概念的表达上之缺憾,比如无法表达时间是线型的还是螺旋型的,或者通婚圈的人际网络。所以应将影视和文本结合起来运用。他强调影视与文本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是先文本后影视,技术上有几个内容和理念:其一,是先调查后拍摄,比如在他的花腰傣的“月亮姑娘”仪式的影片中,他先做了一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导就很自然而然。先进行传统的人类学的调查,在熟悉调查点社会和地方性知识,在把握了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展示出东西来;其二,拒绝旁白,用对白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学对主体性的关怀,帮助和适当引导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其三,重复三次的原则,如他花腰傣“月亮姑娘”仪式的影片中,他在侧重表达仪式对民众的影响的三个方面,如丰产繁育、主体性和能动性、期待与受阻的复杂情感层面上,做了多次重复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对有些材料(如解释了观众也记不住的方面)进行取舍。至于具体的研究可参看其著作《宇宙观与生活世界──花腰傣的亲属制度、信仰体系和口头传承》和相关视频。
    在互动环节中,吴老师又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与同学生做了互动交流,比如在田野中,主客位之间的矛盾在拍摄过程中是必然会存在的,会造成拍摄的不自然,他的做法是在平时的调查和接触中,时常举着相机对着民众,虽然未必是有开机真的拍摄的,只为让他们慢慢习惯这样有相机在的环境,而能忽略镜头,等到真正拍摄的时候他们就能更为自然地呈现。然而,这些技术都是其后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踏实的田野作业。

    郑少雄研究员则在具体学术问题的层面上与同学们展开对话。郑少雄老师在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后正在做地方的“空间分割”有关的研究,他最近的一篇论文是关于“空间过程与地方再造”问题的思考。他从地理空间的人文转变出发,研究主要是社区过程中蒙人的生活空间不仅受到政策的分割,也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但有其主体性和创造力。他将其所关注的一个蒙人生活的草原社区放置于草原承包、禁牧禁种、气候干预、撤乡并镇等社会过程和历史、现代性的互动与变迁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并纳入“流言蜚语”的社会空间和地方民众恢复自己的生活关系的弱力武器,在经济理性与文化理性的对立之间,理解研究牧民所遭遇的身份紧张、认同和主体性。实际上,民众总要有所表达,并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实践他们的这种不同的表述。在此基础上,他与同学们分享:好的人类学,应该是反思的工具,反思现代性的知识在大小传统互动中生成的意义,关注互动与变迁。为我们研究区域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PS:没来得及将照片发上来,先传达一下讲座的思想,但这也只是诸位学者的极少一部分思想,更多的还需要阅读他们的相关著述。照片还需等后期有机会再补发。附件是录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其中顺序是罗红光教授、吴乔研究员、郑少雄研究员的主讲、之后是讨论提问。不尽之处和不当之处,请同学们见谅!

[ 本帖最后由 白水阿吉 于 2013-5-14 06:5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共荣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共荣
                                                                ——罗红光教授与民族民间文学教研室学术交流会
                                                                  
   5月11日上午9点,中国社科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罗红光教授,及郑少雄、吴乔博士一行应文学院民族民间文学教研室邀请,在育才校区文学院会议室举行学术讲座。讲座由民族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海力波主持,莅临讲座的有文学院杨树喆教授、覃德清教授、冯智明副教授,美术学院、文旅学院、教科院和旅专的部分师生同人类学、民俗学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前来听讲。
   罗红光对人类学的历史作了精彩回顾,从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入手,给予生动讲解。专攻影视人类学的吴乔,以短片为切入点,对于影视人类学与普通纪录片的区别,及如何做好影视人类学给予解答。郑少雄从学术的现实关怀入手,阐述了生态人类学的相关问题,同时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好的人类学家这一反思性的问题。
   讲解完毕后,进入激烈的交流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对于常人民族志的理解、道德权威如何自检、网络民族志的“虚”与“实”等等,面向的是当下的学术热点问题、迷惑之处,三位主讲人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细致、圆满的解答。对于这种高水平的对话,与会同学纷纷表示收获颇多。
   学术的共荣在于交流对话,在于取长补短。民族民间文学教研室(华南民族研究所)与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学术交流,是空间上的南北对话,正如罗红光所说:“这次交流是个契机,他者是反观自身的镜子,比照他者,我们才能收获更多。”
文/ 李婉婉 摄/梁膑
罗红光讲授讲学中      吴乔博士讲学  
师生们聆听讲座        师生间互动交流
郑少雄博士解答问题     观看吴博士花腰傣影片
常人民族志——利他行动的道德分析 罗红光
罗红光教授讲座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1MzgxNTUy.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1NTU1MzY0.html (视频已加密,密码20130429)

[ 本帖最后由 谢家宝树 于 2013-5-15 18:3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谢家有子乃国栋,耀武扬威志气宏,龙腾华夏润盛世,凤舞九州泽万民。

TOP

挺好的,

TO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