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赣江涛声中的朝阳洲木排号子

赣江涛声中的朝阳洲木排号子

舒丹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12日   12 版)

   

胡大蝉、徐烈子、王志福等老排工在赣江边示范放排动作。摄影/余霞

  朝阳洲是江西南昌历史上被赣江和抚河围成的一个江中之洲,是当年有“七门九洲十八坡”之说的南昌市水运繁盛的九洲中最大的一个。千百年来,南昌水运十分发达,清朝末年,内河航运进一步兴盛,南昌市赣江、抚河一带的船舶码头应运而生,九洲一带的航运十分繁忙。当时所说的九洲,很大一部分都属于现在被统称为的朝阳洲。

  当时,赣江、抚河等内河运输的交通工具是以木排为主,扎大排和垒好运送的木头都非常费劲,需要船工们合力完成。在这种艰辛的劳作中,除了通过呼号喊调的方式来调节呼吸,协调劳动,振奋精神,也借此抒发情感,排忧解乏。在送排劳作中,放排工即景生情、见事说事、即兴演唱的小调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简单的吆喝、呼号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曲调和歌词,发展为民间小调、劳作歌谣的形式——赣江朝阳洲木排号子。千百年来,朝阳洲木排号子这一赣文化民间艺术,在抚河、赣江、长江流域一带广为流传。

  在江上放排的船工们,用竹篾将木头扎成木排,顺着抚河、赣江进入鄱阳湖,在湖口入长江,东流而下,抵达南京、上海交货后,返回家乡。小排一般有8米宽,扎成大排后可达到100多米长、6丈宽,运载的木材达3000立方米,排上的船工一般都有近百人。放排的景观与代代相传的朝阳洲木排号子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当时,遇江水流量很大时,木排能连成几里路长。

  朝阳洲木排号子最早的传唱流域是赣江上老南昌朝阳洲一带,号子生动再现了当年排工的劳动氛围和乐观单纯的生活境况,富有极强的群众认同感。南昌朝阳洲一代又一代的排工,在赣江特有的自然和地理地貌环境中,运用满口乡音入调喊号,形成了浓郁的南昌地方特色,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气息,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持了传统的民俗民风和原始的演唱基调。

  1954年,南昌的一千多名送排船工都进入国营南昌贮木场当了工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肩挑手扛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放排的景象渐渐从赣江上隐退,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彻底消失,朝阳洲木排号子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而成为南昌原生态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2007年,热衷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南昌市西湖区文化馆馆长王永鸿得知,在南昌市利字街有群老人,业余时间唱劳动号子。她找到那群老人,原来是老放排工们在唱朝阳洲木排号子。王永鸿兴奋得像是挖到了宝藏,她一遍遍地去听放排老人唱,用录音机记录下曲谱。2010年,王永鸿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几名音乐教授一起组成了《赣江朝阳洲木排号子音乐整理与研究》课题小组,依托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共同进行研究,保护和传承朝阳洲木排号子。

  从那时到现在,南昌市西湖区文化部门用了五年多时间,收集整理赣江朝阳洲木排号子的资料,共收集到20首木排号子的词,及时拯救和传承这项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后来,西湖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者还到放排老人较集中的利字街社区,组织老人和他们的后代,对木排号子进行排练并进行创新,终于抢救了这一即将在岁月中渐渐湮没的江西民间音乐。

  建国初期,南昌市贮木场业余剧团在就对当时流传的朝阳洲木排号子进行了搜集整理。1952年,放排工戴北佬等根据木排号子、加工编排了由十几名男子组成的《木排舞》,参加在南昌市中山堂举行的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舞蹈汇演。2009年春天,南昌市西湖区决定重新排演《木排舞》,王永鸿在利字街社区找来十多位居民重排,舞蹈动作、语言、服装都参照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木排舞》演出。

  在重排《木排舞》时,组织者觉得专业演员很难表现出原生态味道,坚持让普通群众来跳,还找到徐烈子、徐伢子等当年参加过表演的放排人来进行解说示范。经过几个月排练,《木排舞》终于获得新生,在南昌市优秀民间团队调演中获得了一等奖。王永鸿说,这些经过改编的木排号子强劲有力,富有节奏,生动再现了排工们在赣江中捞排、扎排、放排的劳作场景和昂扬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朝阳洲木排号子还以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韵味,在2012全国渔歌邀请赛上获得银奖,受到专家的高度称赞。

  朝阳洲木排号子不仅是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成为江西省的省级科研课题。朝阳洲木排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分捞排、扎排、倒梁、盘车、拉缆子等号子,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吆喝声,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是最原生态的江西民间音乐,从中可以追寻到南昌民俗文化的脉络,具有浓厚的赣文化地方特色。朝阳洲木排号子的歌词借喻巧妙,风趣幽默,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赣方言韵味独具,旋律优美婉转,南昌小调唱法具有独特的价值。

  朝阳洲木排号子的保护和传承依托于各种民俗活动,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深厚文化内涵和较强社会功能,对于丰富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为朝阳洲木排号子保护项目负责人,王永鸿说,近年来,虽然已通过录像、列入保护项目等方法对朝阳洲木排号子进行保护,但能演唱木排号子的人已寥寥无几,而且都已年过古稀,继承者更是屈指可数,濒临失传。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艺术,西湖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通过一户户的寻找走访放排老人、听老人口授并录音记录等方式,抢救出这一即将绝迹的民间音乐,当地文化部门正在会集老船工,准备排演《木排舞》,在赣江边展现当年号子声声、激情振奋的情景。

  “江西南昌典故多哟嘿,惠广张德进永顺哟嘿,七门九洲十八坡哟嘿……”当年迈的南昌老船工徐烈子、胡大蝉等聚集在一起,有板有眼地喊唱着朝阳洲木排号子时,他们激情而嘹亮的歌声,以及舞蹈者有力而富有节奏的舞蹈,生动反映了老南昌朝阳洲一带排工们在赣江中捞排、扎排、放排的劳作场景,生动展现了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被这种纯朴的民风和原生态的音乐深深震撼和感动。

  王永鸿说,只有不断发扬,不断传承,不断扩大影响,才能真正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如今,虽然赣江上再也听不到朝阳洲木排号子了,但是它会在我们的歌声、我们的舞蹈中传承下去,它是那个年代的见证,是我们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个见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