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唐代诗歌中的城市

唐代诗歌中的城市

2012年12月07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7日第389期 作者:仲红卫



    【核心提示】唐代诗人对城市的“发现”,在已形成悠久传统的乡村诗歌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形形色色的城市意象就是他们对此体验的展示。

  虽然两汉的辞赋和乐府中已经有了和城市相关的作品,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扬雄的《羽猎赋》等,但真正将城市景观和生活作为表现对象的诗歌一直到唐代才大量出现。

  就地点而言,长安、洛阳、广陵是唐诗中最常见的三座城市。长安是帝国的西都,洛阳是东都。两都不但宫殿巍峨,商业繁荣,而且是文人士子的聚集地,自然成为诗人们歌咏的主要对象。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后,广陵(扬州)因其勾连各条大河之枢纽地位而迅速崛起,一时之间商贾云集,骚客纷至,也成为诗人题咏的对象。除此三座城市外,诸如金陵、成都、姑苏等也时有出现。

  牵动诗人情思的城市要素,是它与乡村判然有别的建筑、景色、生活方式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围绕着这几个要素,唐诗里的城市意象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大致说来,有以下数种。

  一是以城市标志性建筑为描写对象的城市意象。高大巍峨的宫殿、府邸,将城市整齐切割的宽阔大道,既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着帝国的威严和强盛,也和唐诗昂扬磅礴的气势互相呼应。对这些堂皇宏伟的代表性建筑的展示,构成了唐诗中的第一类城市意象。如: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李世民《帝京篇》十之一)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卢照邻《长安古意》)

  二是以权贵阶层炫耀式的生活方式为对象的城市意象。城市虽人流如潮,但它的主人却不是普通市民,而是贵族和显宦。城市是他们展示特权、炫耀财富、穷奢极欲的乐园。对统治者奢靡无度的生活方式的描摹,构成唐诗中第二类最常见的城市意象:

  平明挟弹入新丰,日晚挥鞭出长乐。青丝白马冶游园,能使行人驻足看。(崔颢《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李白《古风·二十四》)

  三是以中下阶层生活为主题的城市意象。除了贵族,城市的主要人口是各色普通市民。他们中有为了生活而奔波的客商,有为了生存而堕入青楼的女子,有为了前途而赶考的士子,也有混迹在市民中的下层官僚。芸芸众生在面对生活或者理想失落时所产生的深深无奈,是唐诗展示的第三类城市意象: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四是以自然景致为歌咏对象的城市意象。对美的寻求和欣赏,才让栖居在大地之上的人类之生命富有诗意。城市虽是功利的,但也遮不住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喜爱。摇曳多姿的柳树也许是古代城市最常见的树木,让我们看看诗人们笔下的长安春柳吧: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暖著柳丝金蕊重,冰开山翠雪棱稀。(章碣《长安春日》)

  五是以城市过往历史为感思对象的城市意象。一座城市的兴衰,往往记载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在诗人的眼里,城市不是沉默的,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过往的一切悲欢,牵动着诗人的千古幽思: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至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唐代诗人对城市的“发现”,在已形成悠久传统的乡村诗歌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形形色色的城市意象就是他们对此体验的展示。这些意象总的特点是:在展现城市景观时,除了花草树木等自然物之外,还特别注意宫殿、道路等人工景观,并极力通过对后者的形容使读者产生某种“震惊”的心理体验。在建构市民形象时,则或者着力突出贵族阶层的骄奢淫逸,或者极力铺陈普通市民面对生活的无奈感伤,总之是形成两个极端,而很少出现如乡村诗歌中的乡民那样虽艰辛但乐观的市民形象。此外,洋溢着哲思的历史感怀也常常是城市诗歌的重要题材,而这一点传统的乡村诗歌极少涉及。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文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