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苗族山歌:“饭养身,歌养心”

苗族山歌:“饭养身,歌养心”

光明网 2012-07-25 15:02: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与贵州黎平、锦屏、天柱交界地区,有个被当地人叫作“锹里”的地方。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靖州苗族歌鼟就保存在这里。

  近日,穿过耸立群山,绕过环环直上的盘山公路,记者来到平均海拔近1000多米的靖州“锹里”,探访了传闻中的中国苗族歌鼟之乡。

  苗族歌鼟深入苗家人心

  从县城驱车行约40公里,我们便来到“锹里”--一个有两万苗民聚居的古寨。青山环抱,绿水蜿蜒。知道我们要来,热情的苗家女早已着上漂亮的服装站在寨口等候:她们手拿大红的绸带站成一排,一人手里拿着盛满米酒的牛角,深情款款唱起了苗歌,这就是苗家的拦门酒歌。按苗家风俗,每一个来到苗寨的客人,只有喝了拦门酒才能进门做客。手拿拦门酒的苗家女用苗家话唱着拦门酒歌,她们一人起头,众人和,曲调婉转而悠扬,循环往复间,苗家人的热情与真诚让外来客难以抗拒。同行的一位大叔一口气喝下满满一牛角共八两米酒。

  苗家女演唱的便是传说中的苗族歌鼟。它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为主要特点。这是无论男女老幼都可共同参与的民间歌唱活动。靖州文化局副局长谢科表告诉记者,苗族歌鼟贯穿在苗家人的一切生活场景中。苗族歌鼟按其风格、内容、演唱方式可以分为茶歌调、酒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饭歌调、款歌调和嫁歌调等。各种曲调特点鲜明、形式各异。歌词大多为七言四句,语言以苗族土语为主。

  最有特色的是担水歌调。苗族青年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新娘要到井边担水。担水时,新娘在六位男歌手和伴娘的陪同下,挑着水桶缓缓而行,每走五六步,便要停下来男女对唱一段,水井近在咫尺,一唱一和也至少要一至两个小时。谢科表介绍,苗族人民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传统共识。有传言,在“锹里”要找到一个不会唱歌的人很难,找一个能唱三天三夜的人却很容易。

  在苗家为我们准备的合拢宴上,淳朴的苗家人又唱起了饭歌。五位苗家中年男子坐在宴席旁,一人起调,其余四人应声而合,曲调低沉,感情真挚。

  苗族歌鼟养在深闺人识少

  与蜚声海内外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相比,苗族歌鼟则显得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侗族大歌与苗族歌鼟好比孪生姐妹,苗族歌鼟生存的地理空间相对要小,名气也就小了些。”谢科表说。

  其实,苗族歌鼟也并非名不见经传。虽然目前掌握的口碑材料还没有为我们提供苗族歌鼟产生的具体历史年代,但靖州县志中早有“歌肇鸿古,曲变竹枝”的记载。早在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少数民族慰问团来靖县演出时,就将苗族歌鼟《炉边合唱毛主席》灌制成唱片公开发行。1956年,三锹乡菜地村的歌师潘应千老人还作为湖南省少数民族代表进京参加苗歌演唱,并与毛泽东合影留念。

  据了解,苗族歌鼟在“文革”以前很是兴盛。今年80高龄的第一代苗族歌鼟传承人吴道明,当时就是整个“锹里”地区赫赫有名的“山歌王”.吴老告诉记者,当年他就是通过唱山歌找到意中人并喜结连理的。

  当地人告诉记者,苗家人就是靠对歌来找对象的。苗族歌鼟应时应景,很考验唱歌人的即兴发挥能力。有些青年男女未曾谋面,在田间低头劳作时,便可以通过耳朵来了解唱歌人的才智和脾性,很多人是通过歌声开始相爱。

  一位中年大嫂说,苗家人对婚姻的态度是开明而忠诚的。哪位已婚男士的歌声要是打动了别家姑娘的心,做妻子的不仅不会在意,反而会高兴。“这是好事情,说明自己有眼光。”

  吴老表示自己很怀念当年村村寨寨男男女女在一起唱歌鼟的场面。那时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在一起,演唱阵容强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可达三天三夜。“每个人都很熟悉歌词和唱腔,合起来很顺畅,唱起来很好听。”

  他拄着拐杖带我们来到他家,看他多年整理的歌鼟曲目。“现在身体不行了,气息不连贯,唱不好了。”由于年代久远,泛黄的毛边纸本边角已经高度卷曲,字迹还清晰可见。“我没读什么书,里面很多错字。”他边说边举着歌本,朝着窗户吟唱。

  苗族歌鼟传承任重道远

  2006年,苗族歌鼟入选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等大雅之堂。2008年靖州被文化部评为“中国苗族歌鼟文化艺术之乡”.去年又随湖南省文化厅到台湾参加展演,苗族歌鼟已然成为代表湖南民俗文化的一张新面孔。

  今年53岁的龙景平是苗族歌鼟的新一代传承人。曾多次挑着箩担,带领乡民进京演出的他告诉记者:“ 每一次外出表演,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观众很喜欢我们的表演。”他表示,这让他既高兴又担忧。“苗族歌鼟的传承还是面临后继乏人的难题。”

  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谢科表说,由于经济条件的发展,苗族与外界长期相对隔绝的状况被打破。原有的传统生态模式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苗民原有的生存方式与风俗习惯发生改变。“现在苗寨鲜有年轻人用心学歌了,加之一些老歌师因年迈体弱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造成了歌鼟人才的严重断层。”

  据了解,苗族歌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靖州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力度。

  2006年开始,在锹里中、小学进行了苗族歌鼟试点教学,在锹里重点村寨建立了苗族歌鼟生态保护示范点。创办了面向假期归来的本地大学生的“锹里民间艺术职教班”,邀请当地歌师免费传授苗族歌鼟技艺。成立了歌鼟表演艺术团,与当地传统节日结合,纳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轨道。

  龙景平表示,这远远不能满足苗族歌鼟文化传承的需要。“歌鼟演唱用的是苗家土话,唱的是苗家生活场景,没有苗家生活氛围的熏陶,很难唱出原汁原味。”他说,苗族歌鼟的传承要从家庭开始,从娃娃抓起。现在他刚满三岁的外孙女唱苗歌已有模有样了。今年他在家开办了一个歌鼟传习室,免费教授当地孩子歌鼟文化。张英  谢科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