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走廊”彰显原创学术力

“民族走廊”彰显原创学术力

2011年11月15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8期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整理



  在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体系中,三个民族走廊(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南岭走廊)具有重要地位。民族走廊是我国学者的原创性理论概念,闪烁着学术智慧。此后学者在此框架体系下展开专题研究,拓展其理论蕴涵。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有自己的理论建构,但也不忽视这一理论体系的参考价值。本报记者到三个民族走廊地区进行程度不同的学术观察,现将其研究作一简要梳理和比较。

  西北走廊研究

  西北走廊大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由甘青两省之间的河西走廊和陇西走廊组成。

  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主编有学术期刊《西北民族研究》、《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等著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全国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马成俊的《费孝通对甘青民族社会发展的考察与构想》对费孝通在甘青的学术活动和思想进行了梳理。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秦永章撰写了一系列分析西北民族走廊的文章,如《试议“西北民族走廊”的范围和地理特点》、《费孝通与西北民族走廊》,分析了这一学术概念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指出西北走廊为历史上农牧民族的迁徙往来、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提供了发生、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

  南岭走廊研究

  南岭走廊大体为广东、广西、湖南之间的南岭及其延伸地区,是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通道,传统文化积淀丰厚。日前,记者随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西学术考察团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学术考察,与广西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对南岭走廊整体框架进行讨论的论著有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岭南民族源流史》,广西师范大学覃德清《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暨南大学王元林《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瑶族研究中心玉时阶《南岭走廊与瑶族研究》, 中山大学刘秀丽《从四大民瑶看明清以来“南岭走廊”的族群互动与文化共生》等。

  藏彝走廊研究

  藏彝走廊大致位于川滇藏之间的横断山区、六江流域,是西南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的南北通道。

  至今,在藏彝走廊整体框架下进行讨论的论文有近90篇之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还组发了藏彝走廊专题文章。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相继撰写了《西南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费孝通论藏彝走廊》等一系列文章,论述藏彝走廊与民族走廊学说的具体内涵和研究范围,高度评价了费孝通先生对藏彝走廊和民族走廊学说研究的巨大贡献。四川民族研究所李星星《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等文章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持续关注和推动藏彝走廊的研究,撰有《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等论著。

  费孝通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后,在西南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重要的学术活动有:1982年5月,组建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六江流域民族综合科学考察队;2003年11月,在成都召开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首次聚集国内学者对藏彝走廊问题进行学术探讨;2005年,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人类学系联合召开了藏彝走廊的族群互动中美学术合作研讨会,这是首次国际讨论;2007年9月19—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2009年,在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上,滇、川、藏毗邻地区藏彝走廊也引起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学者的关注。

  目前而言,在三大民族走廊中,藏彝走廊的相关研究最为活跃且深入,西北走廊、南岭走廊还须加强。此外,三大走廊的学者和学术组织的交流和对话也须加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