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朝皇帝的八大另类除夕夜

清朝皇帝的八大另类除夕夜

清朝皇帝的八大另类除夕夜

(转载自贾云峰:旅行即人生博客)   


     除夕,紫禁城。
    深玫瑰色的建筑,一架架金色的屋顶,静默不语,内敛自若。
    手机里充满新年祝福短信,在这个古今交错的后现代时刻,在北京城的正中心,皇城的故去又一次勾起遥想和好奇。

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

一样的人间万象

    偌大深宫,头顶帝国天空的云腾万里,那些明朝清朝的皇帝们,怀着怎样的心情过除夕?

    当年明月在,曾照天子年。研究了一下历史资料,发现清朝皇帝的新年,竟各自斑斓。在这里暂取除夕夜为断面,以登基年份为序,草做排行榜,晾晒帝王们深宫内的新年吧。没准儿,还能从这个有趣的过年方式上的别样传承,品一品清朝皇室个性更替的曼妙滋味呢。

最环保:康熙皇帝写“福”字

康熙处在盛世的顶峰,却毕生崇尚节俭

御笔福字,深意殷殷

    过年了,百姓家张贴春联,裱上“福”字,屋里屋外透着喜气洋洋。
    宫里头,也一样。唯一的大不同,是皇上康熙亲笔题“福”。
    据说,在新年时分用内廷御笔书写“福”字,是康熙过年的习惯,他把福字颁赐给在京的九卿朝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以此联络君臣感情。
    这些御笔亲赐的“福”字,多以丝绢为纸笺,以丹砂为底色,上绘金云龙纹。当年,那些“得福”的文武百官都深以为荣,无不视为至宝而精心保管。如果连年得福,那就是皇帝的红人无疑了。
    为什么说最环保呢?因为每年春节康熙亲笔写出的第一个“福”字,一般都要用来装饰乾清宫的正殿,而另外的一些,则分别送往宫苑各处。
    全部的“福”字,都采用悬挂的方式,而非民间的粘贴方式。这样不仅使用起来干净简便,如果保存得法,还能重复使用。
    皇家自有皇家的环保之道,不是几部通俗电视剧可以轻易歪曲的。

最勤奋:雍正皇帝过年加班

雍正韬略一生,朱批是一笔一笔小小的见证

    清朝也有春节黄金周,春节期间,皇帝一般收起笔玺,轻松度假。所以,每年的腊月二十六,皇帝会“封笔”、“封玺”,回家与太后妃子们阖家团聚。等到正月初一的大典之上,重新“开笔”、“开玺”,重新进入日常办公状态。
    算一算,清朝皇帝过年只有五天的法定假期,比起今天的你我,足少了两天。
    即便假日有限,当年的雍正帝,还是觉得时不我待。
    雍正元年的春节,距离康熙皇帝去世不远,又是雍正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这个新年,对新皇帝雍正来说非同一般。
    资料记载,除了皇帝例行的新年祭祀大典之外,雍正元年(1723年)的正月初一,雍正帝连颁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可见过年的几天,皇帝琢磨着工作上的事儿呢。
    这一年,仿佛拉开了雍正皇帝勤劳帝王职业生涯的序幕。据统计,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仅朱批奏折,现存下来的就有41600余件。按他在位12年零8个月计算,在这满满的4247天里面,这位勤奋的皇帝,加班不怠,平均每天批阅10件奏折,且多在夜间亲笔朱批,决不假手于他人。今天看,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
    有人推算,每年的过年时节,除了那些皇帝必须履行的祭祀职责外,雍正皇帝怕是要 “连夜加班”批奏折了。最勤奋奖,当之无愧。

最浪漫:乾隆皇帝赏晓月

在民间,乾隆帝似乎是清朝皇室所有风月的凝合

    清朝有传说,说卢沟桥的月亮比其他地方出得早。每月初一、初二,夜空中一般只见一丝月牙,但在卢沟桥,三十晚上就能看见东南方向的一弯明月。最为神奇的是,每到大年三十的夜里,弯弯的明月会通照桥身,连桥上的石狮子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但是,以上奇景只有两种人得见,15岁以下的童男童女,或是“大命”之人。
一年的过年时节,这传说被乾隆知道了。一向具有冒险精神和浪漫情怀的皇帝,立即决定到时候去看个究竟。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京城一片过年的热闹,但是乾隆皇帝,却趁着夜色,悄悄出了紫禁城,直奔卢沟桥而去。
    至卢沟桥,乾隆朝东南方向使劲儿张望,却只见满天繁星点点,却不见半点明月。于是,乾隆内心暗思量:一朝之主如我,却不见明月照桥。难道我还不算“大命之人”?一定有人搞迷信来着。但是且慢,我堂堂皇帝,大年三十跑来野外看月亮,如果说看不见,岂不被人笑话脑残?
    想到此,他就退下左右随从,他一人站在桥上,佯装仔细观赏。就这样看着看着,眼前竟恍惚升起一弯明月,忙叫随从近前来看月亮。大家顺着乾隆手指的方向,看得眼都酸了,也没有月亮。
    这样乾隆十分高兴。于是,按照这位风雅皇帝的习惯,照例笔墨纸砚一番,为这个诚实反应帝王过人之处的地方,留下御笔题词:卢沟晓月。

最苦衷:道光皇帝行节俭

偌大的御膳房,在道光年间理性许多,低调许多

    按照满族的传统习惯,清朝皇帝每天要用早、晚两膳。皇帝的膳食,是宫廷后勤重要的环节。皇帝的御膳房设官员、厨役三百七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一百二十多人。
    虽然,宫廷有最好的原材料和厨艺最精湛的厨师为皇帝备膳,但是每位皇帝对饮食的要求不尽相同。到了道光帝的时候,正是清王朝走下坡路的时期,吏治败坏、军备废弛,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清宫内财政支绌,道光帝不得不节衣缩食,以维持皇室的日常生活。
    史料记载,有一年新春,道光皇帝的食谱是:“烧汤煮饽饽一品,羊肉丝酸菜锅子一品,溜鸭腰一品,鸭丁炒豆腐一品,鸡蛋炒肉一品”。这份皇帝的“新年大餐”,虽是以肉食为主,但在以游牧起家的满族人食谱中实属稀松平常,其样式也是乏善可陈。与现在一桌几万元的公关大餐相比,实在显得过于寒酸。
    据称,由于道光帝生活节俭,宫中嫔妃宫女在饮食方面大不如前。按宫中规矩,御膳一般会多备4份,其中2份赏踢大臣,2份赏赐嫔妃宫女。可道光帝为了节省开支,撤销了赏赐嫔妃宫女的御膳。普通的宫女,不到庆典的日子,甚至吃不到肉。
    为支撑每况愈下的庞大帝国,道光贵为皇帝却要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真真是不容易啊。

最悲情:咸丰皇帝仓皇离京

热河行宫美如旧,不懂咸丰心中忧

    慈禧的老公咸丰帝,从1850年到1861年共在位11年,此间内忧外患,战乱频繁,难有几天安宁的日子。在并不长的统治生涯中,有四个春节必定令他难忘。
    咸丰十一年的春节是咸丰皇帝最难忘记的一个新年。在历史记录中,咸丰帝是第一位被迫离开北京过年的皇帝。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人炸开了清帝国的国门。从没见过这一阵势的咸丰皇帝带着家眷外逃。在清朝顺治年间,没有出过痘的顺治皇帝为躲避在京城里流行的天花,借着打猎的名义,带上眷属和粮食,跑到现今南苑机场附近过年。但无论如何,顺治皇帝过年还没出京。
    咸丰皇帝一行跑到热河。皇家虽然有皇家的排场,但出逃时已经没有条件讲究。历史上有记录,在出行时,“后妃不得食,唯以豆乳充饭”。《清实录》中有文记载,咸丰十一年正月官祭举行的地点并不是在紫禁城,“绥成殿行礼,内廷王、御前大臣、军机大臣随同行礼。武庙拈香,御澹澹敬,诚殿受朝作乐宣表如仪。”
    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正月初二,还在热河的咸丰皇帝拟定在二月十三回宫,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都翘首以盼。最后,咸丰皇帝回宫了,让动荡时期的民心得到稳定,但忠实的历史会秉笔直书一个事实,咸丰十一年正月,皇帝不在紫禁城。

最惊险:同治皇帝吃饺子

同治帝的铜钱饺子,讨到的起止是口彩

    满族人过春节有个习俗,就是在除夕包饺子时,必须在饺子堆里,混进塞着铜钱的饺子,和普通饺子下锅一起煮。谁在除夕之夜吃着那个包着钱的饺子,就预示他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发财。
    天子与民同乐,吃饺子怎能例外?春节到了,御膳房在准备除夕饺子时,也照例包进一枚金钱或小金如意,取其吉祥之意。当然,太后和皇上几乎每年都能吃到包着金钱或金如意的饺子,因为太监们早已做了精心的安排。皇上一吃到带钱的饺子,群臣和内侍们都要欢呼祝贺。整齐划一,不必排练。
    但是,同治五年的除夕之夜,却发生了一点意外。
    这天白天,才10岁的同治帝在保和殿参加了赐宴蒙古王公的活动,宴席自然是按蒙古族风味准备的,小皇帝吃不惯,只是摆了摆样子。接下来是接受百官拜贺,经如此这般折腾,皇帝早已是又累又饿。除夕宴一摆好,他就狼吞虎咽吃了起来,一口气把放在面前的水饺吃个精光。
    在旁侍候的太监,就在等小皇帝说一声“吃到钱了”,眼看准备好的饺子全给吃光了,皇帝也不言语,甚是着急,便悄悄问皇帝:“皇上,吃到钱了吗?”不明就里的小皇帝瞪大了眼睛反问:“哪来的钱?”
    太监吓得不轻,惶惶然上报。
    两天后,一个小太监在皇帝的便桶中发现了一个亮晶晶的东西,仔细一看,正是那枚钱币!两宫太后闻此,这才放了心。皇帝除夕夜误吞金钱的事实,也终于在有惊无险后,被视为更大的吉兆。

最新锐:光绪皇帝英语贺新年

古旧的帝国,年轻的光绪

虽有维新热血附体,却终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还是满清贵族中流传的故事。
    1904年的新年,前来参加宫中“守岁”的王公大臣们,在陪慈禧太后听完戏后,晚上又聚在一起唱歌,那天老太后高兴,也兴致勃勃地唱了几首。
    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太监唱得非常好,但另外一些不会唱的太监,为了取悦太后,也卖力歌唱。他们的声音,自然特别,引得大家笑声不断。
    那一天,在座的光绪皇帝,看上去是唯一一个闷闷不乐的人,在慈禧面前,他一次都没有笑过。光绪皇帝有一双富于表情的眼睛,不仅爱笑,而且还爱讽刺人,但当他站到太后面前时,就几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严肃得好像随时都在担心死亡,即使在节日里也是这样。于是,在这个满堂笑脸的皇宫除夕夜,光绪的苦脸——一个皇帝的苦脸,愈加触目惊心。
    在室内呆了一段时间后,光绪帝走到屋外,正好碰上了德龄公主,令公主意外的是,苦闷的皇帝笑着对她说:“Happy new year.”口音非常之标准。

最另类:宣统皇帝会总统

末代皇帝和百日皇帝,当然要惺惺相惜

    1913年的除夕,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召润麒、溥杰等平时玩在一起的弟弟妹妹进宫过年。一起吃饺子,女孩们都戴上两板头,大臣们穿上蟒袍璞褂、戴上帽子、顶戴花翎。花花绿绿,歌舞升平。
    皇帝平时就锦衣玉食,过年也就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别。夜里玩累了,皇帝和平常人一样回家睡觉。
这也许是历代满清皇帝欢度过的典型的宫廷新年。但到溥仪的这个新年时,高高的宫墙之外,时代已经风云巨变。封建君主制度已经被推翻,统治者的头衔,已经换作“总统”,这个全新的概念。
    但是,当时人们心中,对“皇帝”的印象还是鲜活强烈。这年新年的第一天,“大总统”袁世凯和一些外国大使,便来给溥仪拜年。虽然已经不用再三拜九叩,但基本问安还是有的。
    这时的溥仪,实质上已经不是帝国的真正主宰了,却又接受着大总统的朝拜。奇怪的新年祝贺,奇特的权力流转。
   
    都远去了,遥远成传说。
    岁末的最后一天,紫禁城关上了门。
    寻常百姓家的幸福,正随年夜饭的热气,正要沸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