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云南普米族民俗

云南普米族民俗

普米族

服饰--饮食--建筑---婚姻家庭--
生育习俗--葬俗--节庆--返回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占普米族人口的39.2%,在分布的各县中居首位。主要聚居在河西、通甸、金顶、拉井4个乡的14个村公所。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普米族共有约占全县人口的4.3%。主要分布在拉后、永宁、红桥、翠依、红旗、西川、宁利、大兴镇、新营盘、跑马坪、战河、金棉等乡(镇)。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等县和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文化民俗


  1、服饰
  云南普米族服装因地而异,不同区域的装束各具特色,易于辨认。然而各区域的这种差别又是错综复杂的,表现在不同方言区和不同民族杂居区或毗邻区的服装式样、纹饰上的综合变化,也就同时出现了同一地区服饰装束的不统一。如在宁蒗县境内的普米族服装中就有永宁和翠玉、西川、新营盘三种装束。
  永宁和翠玉两地的普米族多与摩梭人杂居或毗邻,其服饰多受摩梭人服饰的影响而别具风格。男、女童13岁前着装与摩梭人相同,皆穿长衫,束腰带;13岁后举行过成人礼后的女子注重头饰,发辨以粗大为美,常和丝线一起盘放头顶。上衣为内外两件,多选用大红、玫瑰红等色泽艳丽的布料缝制,皆大襟右衽;外衣多选用金丝绒布料缝制;内衬一件粉红或桃红色中襟高领绸缎衬衫,领口、袖口外翻寸许,露红里;腰束红、黄、花色宽布彩带,胸佩双须银链;手戴玉镯、银圈及金、银戒指;下着素色直筒白褶长裙,裙缀多纹,均匀整齐,多习惯于选用白、蓝两色布料缝制。中老年妇女头包青布大帕,穿耳贯环,着大襟右衽青色金边衣,束红花腰带,青蓝布裙,年龄大者,多不束腰带,衣裙皆宽大素净,多倾向青、蓝两色,背披山羊皮,终年不离身。
  普米族青年男子头戴毡帽,穿大襟右衽金边衣,腰束红、花布带,下着宽大长裤,膝下裹绑腿,多跣足。有的中青年男子头戴礼帽,穿金边衣,腰缠冲巴衣,脚穿长皮靴,其装束与摩梭男子毫无两样,唯身后的羊皮褂可作区别。中老年男子头包青布大帕,身着大襟右衽青蓝色金边衣,多不束腰带,亦不裹绑腿,穿宽大长裤,外套羊皮褂,多跣足。
  如宁蒗县西川乡的普米族多与小凉山彝族杂居,其服装特点与凉山彝族服装相仿。这个地方的青年女子头覆方帕,帕式独特,程序复杂,戴时将彩线锁边折布一端对正前额,上压一条粗辨,发少者,用牦牛尾合青丝线编织而成的假辨代替。上衣一般分为两件,大襟右衽领褂和中襟右衽长袖衫,下着白褶长裙,其裙长和式样都与永宁、翠玉普米族相同,唯颜色有区别。西川普米族不论青年还是中老年妇女,多选用果绿、翠绿、浅蓝、毛蓝或天蓝等色彩较鲜艳的布料缝制。
  而新营盘的普米族则多与汉族杂居,又与蒗蕖摩梭人毗邻,其服饰装束也在汉族和摩梭两者之间。这个地方的普米族未婚青年女子头顶一白毛巾,上压发辫,穿自制圆口布鞋,披羊皮。已婚妇女皆头缠青布大帕,白褶长裙与青年女子一致,皆为蓝、绿等色。中老年妇女装束与已婚妇女一样,唯颜色素一些,多倾向于青蓝两色,不喜披红着绿,亦不束宽腰带。
  青年男子装束与永宁普米族相同,唯头饰有区别,多不戴礼帽或毡帽,只随意缠条白毛巾或蓝布条作装饰。中老年男子与成年男子相同,唯颜色素净些,不束腰带,不打绑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以及生活的提高,县内各乡普米族服装式样和纹样互相影响和交流日益增强,普米族服装也日趋统一。

回页首



  2、饮食
  普米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食包谷,兼食大米、小麦、青稞、燕麦、荞子等。肉食主要以猪、羊、牛肉为主,以猪羊肉为贵,佐食青菜、萝卜、瓜豆、酸腌菜等。其中猪膘肉是普米族最珍贵的肉食之一,一家人以拥有猪膘肉的多少来象征其财产的多少和富裕程度。因而家家都有贮存和缝制猪膘的习俗。猪膘久存而不腐,存放时间越长,其肉味越清香,肥而不腻,独具风味。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猪掏去内脏,抽去骨头,用盐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普米语称“咱贡”。因外形犹如琵琶,也叫“琵琶肉”,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生肉汤也是普米族最爱吃的风味餐。它一般选用野物如麂子、獐子、熊和家养的牦牛肉制作。先用刀背将野物的腿和胸肌肉一一拍扁,然后精心制成细碎块,放进碗里拌上葱花、花椒、果皮、樟木籽等佐料,再兑入适量冷水调拌均匀即可食用。其味鲜美可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滋补佳品。
  酸腌鱼是普米族常爱食用的美味佳肴。制作方法是将剖后的鲜鱼掏去内脏,用适量的温水将糌粑面、蒜、花椒、盐巴等佐料混匀,放入土制陶罐内,待过一月 便可开罐食用。吃时可直接佐餐食用,亦可炒后食用或放入清水中再加上适量辣椒,煮成酸辣汤等食用,酸味独特,味道鲜美。
  米罐肠,制法是选取猪肥肠一节,洗净后将生猪血和生糯米混均,再拌上花椒、姜、香油等佐料后直接灌进猪肥肠内煮熟,待冷却后,切成小圆片用油炸后食用,是下酒下饭或馈赠亲友的美味佳品。
  普米族喜欢喝茶,吸烟和饮酒。酥油茶是普米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点美食。鼻烟是普米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吸烟方法。将较好的烟叶精心烘烤晒干,磨成细粉末,装入鼻烟盒,待想吸时,拿出鼻烟盒轻轻抖出一点烟粉抹于指甲上,直接送入鼻孔旁深吸。另外,普米族的里玛酒具有本民族特色。其味清香酸甜爽口,酒精度数在10度左右,呈浅黄色,内含多种营养物质。

回页首



  3、建筑
  普米族住宅以氏族和宗支聚族而居。住房多为木结构,俗称“木楞房”。各家自成一宽敝的四合院,向东,院门正对面为幢房,称正房,是院落的主要建筑,一般呈长方形,坐西向东,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竖一根方柱,有堂屋神灵保佑的意思。正房前方为门楼,门楼左、右为厢房,分为上、下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什物。通常的布局是:门楼一排四间,左、右厢房各3间,3栋楼房依次连接,有走廊可通行。
  堂屋是全家活动的中心,布局有一定的格式:靠门右上方装地板,设火塘,火塘里支铁三脚架,火塘后安有锅桩石及神龛,神龛上立“宗巴拉”神。堂屋门外悬挂有牛、羊等骨头,有祝愿牲畜兴旺和宗教上的“避邪”之意。
  修房建屋前,须请宗教祭师祭祀山神、土神、龙潭神,对所选的屋基要进行卜算,认为吉祥如意时,才破土动工,届时村中亲友都来协作,并赠送食物,主人用酒肉款待,直到新屋建成。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普米村寨都盖起了瓦房,修建了新式民房。

回页首



  4、婚姻家庭
  宁蒗县普米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历史上,普米族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婚礼程序较繁,先由男家请媒携带烟酒茶等礼品到女方家说亲,普米族称“确多谱”,意为敬锅庄。一旦敬了锅庄,男女之间订立了婚约,就必须从一而终,不允许退婚。敬了锅庄后,请韩规算八字,择吉日定婚期,举行过礼、迎亲和坐家的程序。
  婚礼之日,新娘一大早就被接亲客簇拥上路,媒人却锁在一间房子里,屋内陪着一位女方请的歌手,女方歌手先唱《锁门调》,媒人懂行就唱《开门调》。媒人唱赢了,才能开锁放出,若唱不赢,就得去向新娘的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求得宽恕才能脱身。
  送亲队伍进村时,新娘进门前,要请韩规在房后燃起一堆松毛敬神诵经。诵毕,由“雅毕”宗教祭师手拿一小旗(普米族称“逮笛”)高声朗颂祝词,举行唤福仪式,从房后走进大门,新娘紧随其后进屋。进屋后,韩规坐到上床,继续诵经,雅毕坐在火铺上位敬锅桩,以示庆贺。新娘坐在火铺右侧,韩规赐新娘一新名,所取新名要与新郎母亲联名。“雅毕”给新郎、新娘头上抹酥油,以示庆贺,祝新郎新娘生活美满如意。随后韩规拿圣水给新郎、新娘漱口,表示除秽。新郎、新娘交换宗巴拉两侧的油灯,各点燃一盏,迷信说法,那是寿命灯,夫妻俩谁点的灯先熄,谁就先死。随后,新郎、新娘双双跪拜宗巴拉神,每人喝一口韩夫念颂过的圣酒,意为吉祥。礼拜完毕,宴请宾客。完婚后,夫妻要择期邀请送亲的人一起回拜娘家,男方带酒肉,女方宴请亲友。
  以前,普米族还有抢婚习俗。普米族称“木意”,意思是抢姑娘。抢婚分两种情形,一种是男方富裕,女方貌美,但女方自幼订亲,男方看中妇方,未得允许便组织人马抢亲。另一种情形是男女双方已有私情,但女方早有夫家或是男方求婚被女方父母拒绝,男女暗中商定,以抢婚的方式结婚。1994年后,抢婚习俗废止。
  普米族还有转房和招赘制度。丈夫死后,妻子必须嫁给亡夫的兄弟或堂兄弟。亡夫无兄弟时,则由婆家为寡妇另行招赘女婿,而不能回娘家或让其改嫁。

回页首



  5、生育习俗
  普米族认为,生男育女是神的恩赐,并用感生观念来解释妇女的生育。届时,由婆婆或亲人带孕妇到村口寻一棵老松树或寻一块大石头进行祭拜,求树求石保佑将要出世的孩子像青松一样高大挺拔,像石头一样健壮结实。而有的人家则在锅庄的“藏巴拉”上进行祭祀,请自家的祖先保佑孕妇平安分娩,然后便等待着产妇生产。也同时引出孕期的许多禁忌:诸如不让怀孕的妇女吃兔肉,否则生下来的孩子会缺唇或豁唇;不能吃生姜,不然生下来的小孩会长六指;不让孕妇天黑后出门,怕引鬼缠身;不让孕妇出入人多的场合或参加婚丧等各种集会,也不能与男人同床;不能随便吃外人送来的物品等。
  待孕妇临近分娩时,主人家除对孕妇在生活上特殊关照外,还要请韩规为孕妇念经作法,意即将妖魔鬼怪驱逐出去,以保证母亲的健康和婴儿的顺产。
  在产妇临产前,先在正房后室的地上铺好木反,木板上再垫一层干草和旧毡、旧裙子等物,并准备一张包裹婴儿的白羊皮(在普米族的习俗里,婴儿在未出世前,不能为其准备衣裤,只准备一张白色绵羊皮作临时包裹婴儿之用。因为在普米族的习俗中,除给年老的长者备丧服外,一般不能为新生儿准备“宝宝服”,以免有务丧服之嫌),然后将产妇移居其上,由“助产婆”或“催生婆”陪伴,等待着孕妇分娩。倘若产妇出现难产,习惯上要放一条丈夫已穿过的旧裤子在产妇旁,认为这样婴儿就会顺产。待婴儿呱呱坠地之时,孩子的父亲便在家中吹响海螺,以示庆贺,用那张事先准备好的白绵羊皮把婴儿包裹起来,放在母亲的怀里后,即刻给产妇吃上一碗白酒或甜酒煮鸡蛋。
  产妇在“坐月子”期间,除家人外,其他人不能随意进出产房,怕不清洁的东西和病菌带入产房,产妇要不断增加营养。
  另外,普米族民间流行的诞生礼仪的时间要持续到孩子周岁,内容十分丰富,最常见而隆重的有取名、满月、百日、周岁等。
  取名仪式要在婴儿诞生后的第三天举行,普米语称之为“总巴底”,意为给孩子取上一个吉祥如意的美名。如果是给男孩取名,就从南方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轮推,并结合母亲的年龄属相算出婴儿的命宫方位,然后根据婴儿命宫方位所代表的吉祥物来取名;倘若婴儿是个女孩,则又从北方以逆时针方向轮推,仍结合父母的年龄,婴儿的诞生时辰推算出婴儿的命宫属相。

回页首



  6、葬俗
  宁蒗县普米族的葬礼较为繁琐,具有独自的特点。
  普米族对老人的葬礼仪式较隆重而热闹,一般都是丧事喜办,而年轻人的葬礼则只是一般的祭奠仪式。
  在病人弥留之际,须将病人扶坐于床上,迅速牵来一只狗到病人的床前,将牵狗绳一头放在将要落气的人手里握住,由其儿子、亲戚象征性地帮着拉一拉牵狗绳,并告诉病人这条狗是为你领路的,你要把他带走。说完,将牵狗绳一剪两段,一段放在病人的怀里,一段仍挂在狗的脖上。然后再牵来一只白色的绵羊至病榻前,仍让病人手握羊绳一端,并告诉病人,这只羊是给你到草原时放牧的,要好好保护精心喂养等,然后再把牵羊绳用刀割断,一节留于病人的怀里,一节挂于羊的脖劲上。随即再拉一匹马到病人的床前,仍将马缰绳一头交由病人手中握住,并对病人说:骑上这匹马,它会平安地将你驮到祖先的发源地。说完又将一节马缰绳放进病人怀里。待病人去逝并火化时,将怀中这三节绳子连同尸体一起火化掉。然后将马和羊都分别关在畜厩里,等治丧时备用。待病人要断气时,按男女性别,男用9片茶叶、9粒米,女用7片茶叶、7粒米,装于一缝制好的小布袋内填入死者口中,以示“接气”,并在死者舌尖底部放上少许碎银,谓之“口含银”,然后,记下死者落气时确切时辰,以便择吉日发丧等。
  当来奔丧的队伍赶着牛羊,扛着彩布条和白经幡,带着布帛酒肉等祭品缓缓行至能见到丧家的村庄时,首先要吹响海螺或牛角号,并鸣枪三响,表示向死者致哀,同时也向丧家报信,赶紧在村口烧燃一堆香火,然后向前来奔丧者鸣枪还礼,枪声越密集,越显示出主人家的热情接待。
  在奔丧时,倘若死者是女性,就会有后家的兄弟前来“闹灵场”,普米语称“斯褐”,意即为自己的姐妹报仇雪恨。其实这仅仅是一个传统的习俗仪式而已,且不论双方有无矛盾,并作为普米族葬礼中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沿袭了下来。
  在接待完前来奔丧的队伍后,接着举行“给羊子”仪式。此仪式为普米族葬礼中最为隆重的一个祭奠场面。“给羊子”时,主祭师先将涂有酥油的面偶放在用篙枝杆制作而成的十字架上,再把十字架插入装有米的土钵内进行祭鬼,然后用羊作替身,为死者送魂,送魂时,丧家的孝男孝女们全部向羊磕头跪拜。主祭师的其余男性助手在跟随主祭师学唱时,并不断地将酥油糌粑和酒撒在羊的耳、鼻、口中。此时,如果羊摇头抖身,则表示死者已收纳了这只绵羊。死者亲属就会不断向羊磕头致谢,感谢羊能给死者之灵带路,对羊改称对死者生前的称呼,然后借主祭师之口,死者与羊进行一番对话。辞行毕,主祭师手拿尖刀,迅速取出羊心献于死者的灵棺前,倘若羊心仍不停地抖动,则视为死者已接受了家人的祭奠。然后将羊肉分发给外族人吃,本家族不得享用,因为这只羊象征着死者的化身。
  普米族的第二次葬礼仪式较为繁琐而隆重,它与第一次葬礼截然不同。第一次葬礼是将死者进行火化,然后捡拾骨灰寄存于“罐罐山”中,逢年过节,家人带酒肉等祭品进山进行献祭。而第二次葬仪则对死者寄存于“罐罐山”中的13节骨灰进行重葬,普米语称为“冉碧”或“戒肯”,意为“祭羊”或“给羊”等,其仪式相当于汉族的“做大帛”。永宁、拉拍一带的普米族第二次葬仪较为简单,其仪式与送葬时的“给羊子”仪式大致相同。而新营盘普米族的第二次葬仪更为繁琐。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实行棺葬,人死后举行杀羊开路祭,向死者交待经东北渡金沙江而去的“归宗”路线,把死者送回祖先原来居住的青藏高原故乡。

回页首



  7、节庆
  普米族主要节日有吾昔节、大十五节、端午节、七月半、尝新节、转山节等。
  “吾昔节”(即新年) 为普米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初八日举行。按老规矩要过9天,至今大部分普米族仍隆重过此节日,部分普米族地区则与汉族一起过春节。节前,人们便忙着做各种准备:砍柴、碾米、磨面、煮苏里玛酒、烤青稞白酒、杀猪、宰羊、浆洗被褥、衣物、沐浴、择吉日打扫室内外卫生、修整火塘、神台及宗巴拉神,使其洁净明亮,焕然一新。节日这天,在门前和神台上及房顶插青松,挂起经幡,表示迎新年、接祖先、驱鬼神、求平安。切开新年的猪膘,猪头祭在锅庄上。火塘周围摆放着花、白海螺。场园内堆放着已劈好的柴块和松明。下午,鸣炮三响之后,吹响海螺,由族长手举酒杯,在宗巴拉之上浇酒,举行“切的谱”(即敬锅庄)仪式后,家人进行丰盛的晚餐。大年初一,鸡鸣拂晓,人们争先到溪边舀水,以先取得净水为吉祥。此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本民族服装,亲友们互相拜年。各家族还往坟山或寄罐林祭祖。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在这一天清晨,还为年满13岁的孩子举行“穿裙子”或“穿裤子”礼。新年期间,互串亲戚,请客吃饭。青年男女们对歌、赛马。入夜,男女青年围着火堆跳起欢快的锅庄舞,老人们则聚在一起饮酒、说唱本民族的创世史、传说、习俗等。有的村寨还要举行隆重的“扎拉松冬”宗教仪式及“秋八卡”习俗。“秋八卡”即在择定的日期内,请客喝酥油茶、喝白酒、苏里玛酒、吃炒酸菜、炒面 及油炸粑粑等,请族长或家长举行锅庄的宗教仪式。
  大十五节 腊月十五日,人们身着盛装,聚集在村寨旁的山坡上,搭“天香塔”薰烟祭山神,以示新年(吾昔节)的结束。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蒸包子、分享猪头肉,饮苏里玛酒,以示庆贺。用菖蒲缠绕于腰间或头顶,以求消灾除病。有的人家还将菖蒲敬在宗巴拉神前。
  秋收尝新节 把新米酿成美酒,先祭“宗巴拉”神,后祭祖先,随后家人尽情畅饮,谈论当年丰收情景。
  转山节 日期不固定,一般选在农历十月的一天。届时,人们身着盛装,携带丰盛的食品,骑马或步行到附近的山中赛马、野餐,并烧香祭山神,祈求山神护佑,人畜兴旺。老年人还去山洞中燃烧松枝,熏走鬼邪,还要请喇嘛前往山洞焚香颂经,乞求神灵保佑。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主要传统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等。正月过春节时,每一宗族的各个家庭,一起祭“三脚”,吃年饭,全村举行赛马、驾牛、打靶、摔跤、跳高、荡秋千等文体活动。夏历五月端午节,男女青年欢聚雪门坎放牧牲畜、采集药草,举行一年一度的端午歌会。尝新节一般在大小春收获季节举行。在其他民族影响下,也过清明节。

TOP

顶顶!普米族 更多的了解!

TOP

期待有关普米族的专著上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