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兰州人的饮酒文化

兰州人的饮酒文化

兰州人的饮酒文化
                     毛柯柯
  这几天看到关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宣传报道,不由得让我想到兰州人的饮酒习惯和文化。     兰州是一座多民族交融居住的城市,有悠久的饮酒习惯和历史,即便在今天,也往往是有席就有酒,无酒不成席。酒席上可以把兰州人直率好客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仿佛喝酒不仅是生理需求,或是口腹之乐,而是在表达礼仪和情趣,体现文化和精神。久传兰州的酒销量为全国之最,且达到一年喝倒几个牌子的水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创牌子”白酒,常常会因兰州人的喜爱和口碑,而突然间成为一匹脱缰的黑马,有些还冷不丁地主宰了市场。许多长期生活在兰州的外地人,由于深受兰州人酒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喝酒也十分豪爽,且酒量毫不逊色。     兰州人的喝酒,是喜欢让对方多喝,劝酒是重要的手段,尤其是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地主之谊,会极力劝说客人多喝酒,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会越高兴,传统的习惯是能把客人劝着喝倒在桌子底下才感到皆大欢喜,反之主人会觉得没有面子。     劝酒首先由敬酒开始,开宴时由主人先向客人敬酒,随后客人再回敬主人,其间有许多的劝酒技巧,如激将似的劝:“酒嘛水嘛,多大的事啊,挖到”,再如加深感情似的劝:“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还有威吓似的劝:“滴一滴,罚三杯”,也有临场发挥似的劝,例子不胜枚举。席间客人与客人之间也会频频的“借花献佛”,相互敬劝,一般还是为了劝对方多喝,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劝喝的理由,如果被敬者无理由反驳,那就得喝酒。有时遇到主人是藏族或裕固族朋友的劝酒,宾客还可以聆听着妙龄姑娘们优美的合唱饮酒,一般情况下是三碗青稞酒悉数下肚后,歌声才会戛然而止。我感觉这种劝酒方式的效果极好,即使是不胜酒力的人,也往往在听完姑娘们“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我爱你,就像山里的雪莲花——”的歌声后,会从容地将碗中酒一饮而尽。此外,劝酒还运用了罚酒的规则,罚酒的理由五花八门,比如要求坐着喝的,那两腿一站,喝了就不算了,必须得重喝。但最为常见的是对迟到者要罚酒三杯。劝酒时敬酒的量一般以两到三杯为限,有时也能遇到敬一次为一窝,一窝为六杯,就是这样,也真有极富酒力的人能够应对。     劝酒的另一种形式是行酒令,共分雅令和通令两种。最常用的划拳形式就是通令中的一种,非常有趣,在兰州已是宴席上常用的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由于划拳的特点是很快可以在酒席宴中营造热闹的气氛,因此在兰州的流行颇为广泛。其玩法是两人各自将手指展示出的手姿代表某个数,双双出手后,每人必须喊出一个10以内的数字,猜准两数相加之和者为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喊的数都对或者都不对,则没有胜负,须重新再来。划拳就像是催化剂,哪怕酒席上的客人初次相识,交手后即会变得非常熟悉和热情。     划拳可分大拳和小拳两种,划大拳时喊出的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美好或吉祥的祝愿,如“三星高照”、“六连高升”、“四喜发财”、“十全十美”、“一心敬你”等等。赢者即达到了劝酒的目的,同时也送上衷心的祝福,输者既喝得畅快,也心服口服。     不过善划拳的人都有杀手锏,并会经常以此取胜。比如喜划小拳的人就掌握了一种规则,即划拳时首先须出大拇指,尔后不能出老拳(即不能重复),违规者为输,须喝罚酒。依我的体会,一些不谙其道者,思维和出手是很难配合到一起的,非输即错,结果是凡划必输,逢输必喝,如果不服气,那肯定是必醉无疑了。另有唱酒歌也是以智取胜的方式之一,常玩的唱酒歌的谱曲有点像花儿,其词的内容是:“一个那个尕老汉嘛呦呦,七十七呀嘛呦呦……”唱罢之后,紧接着是双手比划,同时口中还须念念有词:“一只螃蟹八只脚,两个夹子这么大的个……”规则要求是唱词与比划同时进行,且须准确,以无误者为胜,否则要罚酒。酒席上遇到不同水平的高手是常事,如酒量不行但拳很高的,又如拳不高但酒量极好的,也有许多拳高酒量大的。这时划拳的技巧也会随之提高,有“一大一小”左右开弓的划法,即大拳开始,再划小拳,输了或出错者喝。还有“一大一小”、“老虎杠子”、“大灯笼小灯笼”以及“猜包吃”五循环为一回合的划法,仍然是输了错了者喝。由于难度系数大,划拳似乎是竞技比赛,划拳者酣态中敏捷机智的演技,也常常会引得四座皆惊,有时甚至把已经酩酊大醉的汉子惊醒。     兰州人爱喝酒,即使出远门也不改习惯。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我们五六个兰州人在江苏武进一个农家庭院喝酒,酒酣耳热时我们开始划拳,一时间手指头猛足了劲地展示,脖子上的青筋暴起,脑门上的汗珠滚动,无所顾忌的吼声顷刻间引来众多围观者,让农家主人好不自豪。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使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老百姓生活质量日益提高,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的内涵更加深入人心,由此也改变了兰州人饮酒的习俗,如今主客聚会喝酒,饮酒的规矩依然存在,饮酒艺术与聪明机智的竞技继续保留,但总量得到了控制,这当然是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我在外地与人交流时,总会说起兰州人饮酒过程中的趣事,很能吊起朋友们的胃口和引起朋友们的情趣,还真有人专程来兰体验的。我以为饮酒文化也是旅游资源,整合和包装得好,一定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毛柯柯) [稿源:[url="]兰州晚报[/url]]
[编辑:王守超]


[ 本帖最后由 狄道流珠 于 2011-10-23 20:38 编辑 ]

TOP

张掖人也不耐啊!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还有临洮人呢,呵呵!

TOP

“酒曲”后继无人 兰州“划拳”能申遗吗?
http://www.gscn.com.cn  时间:2010-08-20 15:57:03  来源:中故宫甘肃网据鑫报整理  进入论坛>>
显示全部2页 当前第 1/2

兰州“划拳”能申报“非遗”吗?

陈啸漫画

  “一个嘛就尕老汉哟哟,

  七呀十七来嘛哟哟,

  我们再加上个四岁者叶子儿青呀。

  八呀十一来嘛哟哟。

  八仙的个桌子上哟哟,

  吃一杯子酒来嘛哟哟,

  怎么样子吃者叶子儿青呀,

  酒不醉来嘛哟哟。”

  这是酒曲《尕老汉》中的经典唱段,倘若在酒桌上听到这样的歌声,想必喝酒之人又会多了一层享受……兰州是一座多民族交融居住的城市,有悠久的饮酒习惯和历史,兰州人爱喝酒、能喝酒,无论是婚丧嫁娶、乔迁升职等等,都喜欢喝上几杯表达心情,久而久之,便有了今天“有席就有酒,无酒不成宴”的“兰州特色”。而酒席上划拳、酒令更是不可或缺的助兴方式,它可以把兰州人直率好客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仿佛喝酒不仅是生理需求,或是口腹之乐,而是在表达礼仪和情趣,体现文化和精神。

  作为兰州人,也许或多或少都能划上两拳、喊上两嗓子,但是说到这平时喝酒助兴的“玩意儿”也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日前,家住城关区的王祥庆将自己花费数十年整理、收集、演唱的兰州酒曲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兰州酒曲,更希望能将兰州传统的饮酒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 沙莎

  A  酒令,中国特有的席间趣语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酒令则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精粹。而“行酒令”大概也只能在中国的席间才能看到。酒令是一种互动的游戏,给喝酒者创造了一种合乐欢快的气氛,这是其一。其二,行酒令不但调动了喝酒的气氛,还调节了每个人喝酒的数量,体现了参与者喝酒机会的均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酒令就在黄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现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行。白居易曰:“闲徵雅令穷经吏,醉听新吟胜管弦。”认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乐曲佐酒更有意趣。文字令又包括字词令、谜语令、筹令等。

  而不同地域的喝酒者,饮酒风格往往大相径庭:东北人大碗大碗地喝,图个爽气;南方人小口小口地抿,讲个秀气;山东人杯杯喝得干净,显得朴实;河南人将小酒盏一摆一大排,求个排场;而西北人吆五喝六划拳行令,图的是个热闹。

  对于喝惯了黄河水的兰州人来讲,上了酒桌那份粗犷和豪爽就如同奔涌不息的黄河一般,因此兰州人喝酒时必须划拳,得扯着火辣辣的嗓子拚命地叫喊。划拳可分大拳和小拳两种,划大拳时喊出的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美好或吉祥的祝愿,如“三星高照”、“六连高升”、“四喜发财”、“十全十美”、“一心敬你”等等。赢者即达到了劝酒的目的,同时也送上衷心的祝福,输者既喝得畅快,也心服口服。划拳就像是催化剂,哪怕酒席上的客人初次相识,交手后即会变得非常熟悉和热情。由于划拳的特点是很快可以在酒席宴中营造热闹的气氛,因此在兰州的流行颇为广泛。

  B 边唱边划的兰州“酒曲”

  而兰州人喝酒的热闹场面要数唱酒曲最有趣。酒曲劝人饮酒、为人助兴、妙趣横生、精彩纷呈、红火热闹,其乐融融,为酒令之精华,并流传于社会,形成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酒文化。目前,城关区文化馆正在积极准备将“兰州酒曲”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采访中,兰州酒曲的传承人王祥庆向记者介绍,酒曲是唱词、曲调、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富有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目前,在兰州流传的酒曲有30多首。酒曲是在猜拳行令、酒酣兴浓时演唱的酒歌。它歌词优美、曲调丰富、动作风趣、规矩复杂,不喝酒是不唱酒曲的。酒曲可以使隆重的宴席等喜庆的聚会充满欢乐,从中学到历史典故、风俗人情等知识,也能锻炼思维的机智敏捷。酒曲的演唱形式分敬酒式、唱数式、唱色式、唱拳式、绕口式、问答式六种,形式不同,演唱规矩也不同。

  为了能让记者进一步感受“酒曲”的魅力,王祥庆还现场为记者唱起了酒曲:“一个那个尕老汉嘛呦呦,七十七呀嘛呦呦……”诙谐的唱词、有趣的动作,立刻就吸引了记者。

  酒曲中许多唱词采用了数字和颜色联缀复沓的序列手法,虽然重复,但由于数字的增减、颜色的变化和生动形象的唱词使人没有单调呆板之感,深深地被翩翩起舞的“飞凤凰”,“啾啾”的尕麻雀,“怀抱琵琶口吹箫”的尕老汉等活脱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所感染,使人不由得跃跃欲试,头摇手舞。酒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旋律的进行以级进为特点,大跳音程少,音域不宽,旋律流畅优美,易于演唱。酒曲的舞蹈有摇头、动腰、扭肩和依据内容而即兴创作的表演动作。脸部的表情有眼神对视、喜怒哀乐的变化。

TOP

显示全部2页 当前第 2/2


后继无人

兰州“酒曲”要断线了

兰州酒曲传承人王祥庆

  每日甘肃网—鑫报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近年来,无论是主办部门,还是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大部分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项目,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法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由于保护和传承方面有些环节的脱节,导致很多民间文化的宝贝都已经“灭绝”了。而“兰州酒曲”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记者 沙莎 文/图

  A “好东西要是失传了,真可惜”

  “第一次听到酒曲,是十几岁的时候,当时家里请了‘唱把式’唱曲,唱的就是《尕老汉》,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看见老艺人又唱又跳的,表演诙谐,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想去学。”回忆起第一次听到酒曲的情景,王祥庆依然记忆犹新。

  王祥庆告诉记者,酒歌是要唱着数数的,还要伸出手指头打手势。通常唱完酒曲,紧接着是双手比划,同时口中还须念念有词。不管是颜色还是数字增减,规则要求是唱词与比划同时进行,且须准确,以无误者为胜,否则要罚酒。而多数时候,唱酒歌时,大家都已喝得差不多了。一个个晕晕糊糊的,说话都说不清楚了。因此不是数错了数,就是打错了手势。而且看别人唱酒歌的人也稀里糊涂,常常该罚酒的没罚,不该罚的反倒痛痛快快地喝了罚酒。

  此外,王祥庆还告诉记者,兰州酒曲是“花儿”的一种,是唱词、曲调、舞蹈和谐统一的艺术,是先人传承下来的民间传统文化,彰显着沿袭千年的中国传统酒文化,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可却没有多少人会唱,就连许多研究它的专家,会唱的人也不多,真的很可惜!“这也是我最大的担忧,这么好的艺术,一定要留下来,可是,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些老传统了,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干脆就不喜欢这个,小女儿倒是挺喜欢听的,但也不想学,身边的朋友都很喜欢听我唱,却没有几个会唱的,以前我也教过两个徒弟可都没有坚持下来,这么好的东西要是失传了,真是可惜。”

  “现在,在兰州也有很多地区还在唱酒曲,但也就是唱几句,没有人能唱完整的酒曲。”王祥庆这样对记者说。此外他还有个最大的担忧,酒曲是民族民间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但现在已是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B “申遗”光环背后的悲怆

  其实,后继无人是现在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的共同困难。城关区文化馆副馆长罗小刚告诉记者,老艺人们年龄大了,学传统手艺的年轻人少了。许多表演项目面临失传,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及民风民俗也将慢慢消失,实在太可惜了!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现代审美情趣的改变,对传统文化艺术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了市场日益萎缩。如现代流行歌舞对传统戏曲以及像王祥庆演唱的“兰州酒曲”这样的民间曲艺的冲击。另外,电影、电视、动漫对皮影戏的冲击,现代电脑绘画、高效胶版印刷技术对传统木版年画、剪纸作品的冲击。一些民间铁笔烙画、麦杆画、刺绣、剪纸等,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后继乏人,使得传承人生活困顿,技艺面临消亡。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传承人“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

  事实上,真要让藏于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它的生命,焕发它的光彩,显然还需要更多务实的举措。城关区文化馆副馆长罗小刚说,现在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面很窄。很多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手工特性,决定了这些手艺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因为能够知晓的人少,真正学习的人更少。因此,罗馆长认为可以将便于传承的项目,如剪纸、刺绣等手工制作带进课堂,通过社区培训让更多感兴趣的人关注与了解这些“非遗”项目,让这些手艺能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不仅是欣赏,而且能够参与到学习和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去。

TOP

古河州,金徽,呵呵呵

TOP

世纪金徽 丝路春

TOP

马家窑  老子古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