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湘中岩门前师教与福建陈靖姑信仰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湘中岩门前师教与福建陈靖姑信仰

    内容提要:岩门前师教是一个始成于湘中地区岩门前,经过若干年历史变迁后,在原始宗教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宗教流派,至今,至少可追溯上传有三百余年的传承历史。本文采访对象黄喜初是岩门前师教的第十代传人。岩门前,古属楚国,为苗、瑶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唐宋时属湘乡,是梅、潭的相接处。而“梅”据《宋史》称:系“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的广大区域,岩门前属其中。岩门前师教,之前不称作岩门前师教,据本经记载,其根脉在福建,陈靖姑兄妹是第一、二师祖。尽管朝庭曾早于汉代,即在岩门前附近涟水(孙水)之东置有连道县,不久并入湘乡,直到解放后。福建陈靖姑信仰传入湖南、传入湘中后,即与当地本土文化相融合,其内容当是梅山文化与湘楚文化的结合,它既保留有梅山原始宗教的各种信仰和文化内涵,又深深渗入了湘楚汉文化及佛、道宗教的许多精髓成分,同时也有不少有关陈靖姑信仰的留存。
    关键词:湘中宗教 岩门前 黄喜初 陈靖姑。

    一、五教合一的湘中宗教——岩门前师教
    岩门前师教是一个始成于湘中地区岩门前,有红莲、寺门、真空、元皇、玉皇五个民间宗教流派共生存在,被称作“五教合一”而出现于清咸丰年间的地方宗教流派。
    岩门前,原乃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地名,意思是一个岩洞的门前。“岩”,湘中方言读“安”的第二声;“门”读“门”的第三声。据地方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杭州王展成所署《宝庆府志·山川纪八》中“三溪六都”一条,注中有载:“其小村落有岩门前、财神庙……”等为据。岩门前师教兴起不久,即在湘中地区卓有影响,素有“元靖观的道士,岩门前的师公”、“湘乡[1]四十八座观,元靖第一观”的说法。
    岩门前师教,其社会性相当明显。据当代,也即岩门前师教第十代传人,现年87岁的黄喜初老师傅介绍,他们这个教派的教旨有三条:第一条是治病救人,也既是担负着巫医的名分;第二条是除瘟消灾,第三条是扫邪除怪,也就是担任着巫师的主体职责。
    岩门前师教所行的法事,大教法事主要有:做道场、唱太公、求雨、庆梅山、庆娘娘、抚笑和尚、谢地、打醮、打回关、还渡桥关、赈孤、唱寨主、唱菩萨、纂庙、还愿等,小教法事主要有:忏司命、忏南岳、念灶司经、拜斗、收惊等白天行教的法事和打符立禁、诰符起水、捞魂起尬(赶)、綯胎烧胎扎胎等夜晚行教的法事。其宗教特征正如黄喜初所保存的科范本《先天表奏申状格式》中《晓谕榜文》中所说的,乃“叨行香火,佩判法名,代天生化,伐庙拿邪”,又如《阴师道场》一书中所说的,“元皇法,降魔伏瘟,破庙除坛;红莲法,碗水炉香,奉诵佛经”。
    岩门前师教在艺术价值上的特点:
    1、音乐方面:(1)、语句以双句为主;(2)、唱腔以数板为主,且极为口语化,其旋律音调基本上从地方语言音调中发展起来,却又不是简单的语言音调的模仿和再现,具有自己独有的宗教特色;(3)、韵调多拖腔;(4)、句中多衬词,衬词又以单一衬词为最常见;(5)、调式以徵调式为主,并有大量的五声调式音阶,还有加清角或变宫的六声调式,它与行为动作搭配相宜,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扩大了色彩对比,给人以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感;(6)、伴奏有固定的曲种,配搭自如,得心应手。二者浑为一体,十分和谐;(7)、唱和得应,自成体系;(8)、运动形式活跃,可夹唱流行音乐,或讲地方笑话,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其表现形式有演唱音乐和伴奏音乐,演唱音乐主要有《对句子》、《数板子》、《唱道书》等;伴奏音乐中其固有的《铙谱》是其特色,科范本《全录提正九州秘诀》中就保留有一十三支口读谱,而在其实际应用中,又有“听鼓下铙”的说法。
    2、舞蹈方面:生活气息很浓,有傩舞和裸舞之分。岩门前派舞蹈艺术,按其在法事中的作用,可分为祭祀舞和娱神舞两种,祭祀舞主要表现在破地狱、串黄河、参案、九州八卦、开方、上台等法事中,娱神舞主要表现在和神的法事中,譬如唱娘娘、抚土地、抚梅山、抚笑和尚、搬开山等。祭祀舞一般不戴面具,属裸舞。巫舞,譬如捞魂起赶、立寨、造船等,亦属裸舞。只有娱神舞,因为是以和神一起笑耍、一起工作为主的,所以要化身,要戴面具,就属于傩舞。其舞蹈动作,祭祀舞和巫舞热烈、奔放、粗犷,娱神舞则热情、风骚、较粗俗。祭祀舞以祭祀、崇拜、祈求平安为目的,巫舞则以驱邪禁煞、赶鬼殄横、镇魂收魄为目的,和神舞以娱神劝化、消灾解祸为目的。师公或口念咒文,手捏诀指,或说说笑笑,谈谈讲讲,边舞边唱(说),动唱结合,使其法事贯穿于整个舞蹈活动中,别具情趣。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手诀手式、罡步和舞台剧情表演,手诀手式和罡步,在岩门前师教中很多,有“动手成诀,起步成罡”的说法;舞台剧情表演,代表性节目有:开方、破狱、参案、串黄河、抚梅山等,而其中尤以串黄河场面最大,要用一百根小竹棍排成一个九州八卦黄河大坛,要上刀山、过火海,有进黄河和出黄河两个时段。
    3、文学方面:岩门前师教在其文学表现形式上,有叙述性的散文构架,有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戏文应用,也有诗言志的歌谣体裁,还有故事、谚语、歇后语等的运用。而叙述性的散文构架,仅是在其科仪本中只对法事活动进程的直陈铺叙,文学价值不是很高;灵活运用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等,不在科仪本中记述,丰富多彩的戏文,也仅是一些幽默风趣语言的应用,乃借助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活跃场面和起到串连歌谣演唱的双重效果,其文学价值也不算很高,因此,岩门前派师教在文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最为显著的地方在歌谣。据黄喜初介绍,岩门前师教保留的咒语、诀语、诰语很多,全部都是歌谣体裁。光是咒语,就几乎每一个神灵都有一篇,甚至多篇;诀语则有密诀、口诀、手诀等,密诀、口诀全是语言;诰语就是诰符起水的专用语。这一类,我们直称为神诀歌。还有,在其科范本中,不时还有一段一段的唱词,使其宗教活动具有了以“动(舞蹈)、唱(歌唱)”为主的地方宗教特色。因此,其文学艺术方面的特色有:(1)、赋、比、兴的运用,将宗教性的内容很文采化的表达成大众文化;(2)、对偶句的运用,乃形成为双句,增强了歌谣演唱的节奏感;(3)、排比句、排比段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作品的塑造面,增强了社会表现力;(4)、跳跃的运用得当,给人留下思维的空白,既精短了篇幅,简炼了内容,又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增大了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想象力;(5)、幽默风趣的语言,谐音、双关的手法,营造出喜剧的气氛。

    二、岩门前师教的根脉起源和传承关系
    岩门前师教历史悠久,其本经《先天表奏申状格式》中有一篇《晓谕榜文》这样说:

    巫教之兴,历代遥遥,阅无悠悠。启于唐虞,盛于东周。东巫击鼓,健鹘飞翻于空霄;大巫吹箫,妖狐叫啸于幽谷。鲁巫祷雨一舞雩,滂沱遍野;晋巫言麦于景公,毫厘不爽。尼山论恒,以许巫之手,术以称巫。注于诗,咏于书,载出于传,若释道二教。

    本经中还提到以下几个问题:一、他们尊奉先天元阳老皇上帝,乃是“红莲、寺门、真空、元皇、道门玉皇门下”;二、他们“法通天地,道贯古今”;三、他们的目的是“叨行香火,佩判法名,代天生化,伐庙拿邪”。文中并提到正一大法天师张(道陵)、葛(玄,又称太极仙翁)、许(旌阳)、上清三五法职、神霄玉府掌清微、辅化明瑜珈应教、五雷盟威伏魔等等。
    先天元阳老皇上帝是谁?据黄喜初介绍,先天,乃先于天时的意思;元阳,乃出自江西福地龙虎仙山正一老祖天师张大真人门下之元阳正教;老皇,指元阳正教之先祖,老祖宗;上帝,乃天上的帝主,“人之所尊,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先天元阳老皇上帝,就是指道教至尊天神元始天尊,岩门前师教常称其为“太上”,并在所有阳会道场都必须张挂元始天尊像于正中,以示尊重,并有由他主持坛场(阳会)法会的意思。正一大法天师,指江西龙虎山正一派道教天师张道陵。相传,汉时张道陵首创道教,曾在四川省大足县鹤鸣山峰顶得授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箓》和《正一法文》,西晋时,其四世孙张盛迁居到江西贵溪县龙虎山,乃正式开创正一道教,并尊张道陵为始祖,称“正一大法天师”,后正一派成为中国道教南宗大派。
    上清三五法职,是道教修道成仙的阶次,也就是指该道士在宗教内部所担任的职务;三五,指道教戒仪中的三戒五戒,也就是人在初真修道过程中修到三戒是何职,修到五戒是何职,再上才是正一授箓的真正弟子。五代道士孙夷中曾在他的《三洞修道仪》中将正一派道士分作一百二十阶次,并说:“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仍以四辅真经以佐之。”,明末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也曾在他的《全真说戒威仪科》中说:“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后来,三戒五戒也就成为了道教修为层次的一个基准,一个道教的代名词。神霄玉府掌清微、辅化明瑜珈应教、五雷盟威伏魔,就是说,他们掌管着神霄玉府内各种清洁、微妙的事情,并帮助宣化,让世人明白瑜伽应教的道理,也采用五雷大法显示神威,降妖伏魔。盟威,正一派弟子的标志,孙夷中在《三洞修道仪》中说:“受正一箓后,则称太上正一盟威弟子”,而只有得授正一法箓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道士,才可以在仙籍中留有位置。
    综合这些信息,岩门前师教当首始于江西龙虎山正一道教。那么,其后如何呢?我们且来详细看看岩门前师教的《唱谢地·请神诀语》:

    宝座灵霄殿,玄光照玉轩,神仙开宝殿,真口永流传。上香一柱,黄云盖天;中香二柱,紫云盖地;宝香三柱,奉请:
    玉祖玉公师父大和尚,开通香火;惠岩祖师;袁州府瑶正山玉华堂启教;彭公玉佛;天心道心人心文章三位太祖;天下七十二山,七十二会,凤凰山惠岩正觉禅师,万阳山秋仁祖师,年山得道白鹭真人,明月得道妙仙真人,神霄玉府须公高人,茶陵得道李公真人,义勇山元盟元觉宗师,岳麓山太平堂,录山寺普化堂,万阳山双枫树,九尾松,黄河桥代行师水,何柳二师,三代人师,十代弟子,五部前人,请赴炉前,作扶弟子。
    一心奉请:红莲启教,李君定兴,颜君普显,卜君普应,周君斗岩,夏君传真,正明扶教。
    一心奉请:寺门掌教,开支发派,文宝峰、珊高峰,源门记惠宗师,道仙道政,有槐有柯,年高年灵,时清时丐,光瑞光琦,太水太空,普济普正,照烟照璜,灵夜今时,助吾弟子。
    一心奉请:真空启教,师祖肖年高、许道灵、朱灵应、秦应灵、秦道远、秦道达、肖道显,一切前人,是夜今时,助我弟子。
    一心奉请:元皇启教,陈法通、陈靖姑、李法传、赵法显、赵法应、曾法旺、曾法明、曾洞玄、曾正显。老太师、太太师、太师、公师、度师,一切前人,是夜今时,助吾弟子。
    一心奉请:安化县石板桥水灵寺夏正宗、陆正辉,一切前人,作扶弟子。
    一心奉请:扶教太祖、邓君十四郎,邓君六郎,邓氏妙真,曾君斗雷、正甫、应甫、廷甫,毛君寿山,黄君洞天、洞雷,童君法雷、法诚,万户颜君善心,聂君宗武,朱君法雷,谢君九郎、十三郎,朱君龙、魁,刘君太郎、仁甫,请赴炉前,作扶弟子。
    一心奉请:扶教梅山,邓法通,邓法秀,童法泉,童法贵,李法兴,李法岳,洪法灵,朱法雷,童法青,一切梅山,请赴炉前。
    一心奉请:家居香火,×氏门中,儒、释、道,九流三教,福德高真,祖上前人,上座法官、仙娘、梅山、阴司法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山去水、地脉龙神、司命府君,请赴炉前,作扶弟子。
    一心奉请:人天启教,开通香火,普济大德禅师,菩萨十一化身,妙门尊佛,清净化身、罗价,佛园化身,卢舍佛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文佛、圆通教主、观世音菩萨、东方世界乐师琉璃光佛、南方世界孔雀明王尊佛、西方世界无量寿佛、北方世界鹿逊诛佛、中央世界消灾炽盛玉佛,祖祖母母,如黄氏,如来慈母。赵氏姑姑,官主大觉禅师、菩萨,请赴炉前,作扶弟子。
    一心奉请:名山洞府,五岳驱傩大王,太乙将军,东岳齐天仁圣帝、南岳司天昭圣帝、西岳金天顺圣帝、中岳嵩天崇圣帝,五岳五天圣帝,五盟皇后夫人,东岳二圣姨妹,家阳柳阳将军,哪吒太子,纂上阴兵,纂上阳兵,二十六人铜头铁面,二十四人巡海夜叉,把罗住罗,白旗先锋,罗前土地,是日今时,证盟助教(香火住,今年今月今日叩卦)。
    一心奉请:三天门下,天符大帝,行氏神王,上首灵官,下首七宝,求财七圣郎君,山林寨主,本境土地、庙王,虚空过往一切神祗,是日今时,助吾弟子。
    一心奉请:五曹门下,叩请祖师、本师、生身度师。……(通乡贯地址、信人、事由等)。

    据黄喜初讲,这种请神法叫做“请全坛神”,它也同时就是岩门前师教传承和宗教信仰关系的集中体现。
    岩门前师教这种请全坛神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该法事相关的神灵和前人,是主;第二部分是本教派的师祖前人,也是主;只有第三个部分,则是扶教[2]的神灵和教派前人、太祖,是客。第一、三部分,对于各种法事,所请神灵不全一样,有所出入,譬如唱菩萨就是以请菩萨为主,唱娘娘、梅山就是以娘娘、梅山为主,打醮、谢地则是以家堂香火为主。第二部分则是固定的。如果只请第二部分,则称“请半神”。请半神,一般只在小教法事中,请老太师、太太师、太师、公师时需要报生殁根源,观原形。如果度师已死,则也要请度师,报生殁根源,未死则不请。从这一点来说,灵魂不灭观念,在岩门前派(也即在湘中民间)是体现得相当完美的,它不论是本教派师祖前人,还是本地宗姓太祖,死者完全成了生者的实际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成了护家佑后、扶助教派的宗教神灵。而简单的请神诀语,乃就是先请元皇师祖陈法通、陈靖姑一脉,然后就是老太师×××、太太师……,再就是总结一句四十八代前人,就算是把所有师祖都请到了。
    如是,我们不难从请神诀语中看出,岩门前师教所谓“红莲、寺门、真空、元皇”四个教派是都有其传承来历的,即红莲教由李定兴发派,寺门教为源门记惠宗师发派,真空教为肖年高创派,元皇教为陈法通发派。另外,玉皇教是当地元靖观的发源,由秦道远前之师祖引入,因本人另有文章阐述,此处不多提。然而,根据有关专家论述,该四教也并非此四人创教,譬如真空教,据天津社会科学院民间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濮文起称:

    真空教,又称真空道、空道教、廖祖教、空中大道等。同治初年江西赣州寻乌县人廖帝聘创立,是一个以戒除鸦片烟瘾和治疗疾病为主要内容的教门。[3]

    红莲教的情况:

    红莲教,清同治年间活跃于江西义宁州、上高县、万载县、奉新县、新昌县和湖南浏阳县、醴陵县等地区的民间秘密教门。该教以杨焕章、曾帼才为领袖,按仁、义、礼、智、信编成五个教团。其宗教活动主要有二跪六叩头,口念四句偈语:“一个团团六合青,三八二一紧随身,阴阳造得汉成事,三年会下三年春。”每月三、六、九日吃斋,朔(初一)望(十五)点灯上香供摆水饭。[4]

    这就充分说明了红莲、寺门、真空、元皇四教的发源地和发派人并非岩门前师教所言。到底谁真谁假,谁对谁错,皆因岩门前师教记述不多,难下定论。而专家所言,有根有据,且被学界所公认,我们只能依从,对于岩门前师教所述,我们姑且只能认作是引入岩门前师教的发派人,其原因是,此四宗教流派曾确实在岩门前师教所在的湖南省有着不弱的社会影响,如上所引的“红莲教”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博士研究员马西沙、韩秉方这样言:

    二十世纪末叶……。真空教在国内各省及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道堂,列表如下:……湖南省有六座道堂:长沙市有妙高山道堂、大东巷道堂。湘潭县有黄济山道堂。醴陵县有茶盘山道堂。华容县有崇道堂。辰谿县有庄坪山道堂。[5]

    而其四教又于何时何地由李定兴、源门记惠宗师、肖年高等引入岩门前师教,皆因记述不多,我们一无所知。同时,这一个请神诀语也并不象一般谱谍那样有着直线型的传承关系,所以任何人见了也只能是丈二的金刚摸不着头脑,笔者只好再一次向黄喜初、黄立球等人咨询。
    然而,关于岩门前师教整个的发展历史,或者说,岩门前师教整个的传承关系,黄喜初也是难以说全,他说:“这个事哪个还搞得清喽。”完全是一种茫然无绪的神态。
    后来,我问:“那你还能搞清好多代?”
    黄喜初老师傅说:“岩门前几代是晓得的。邓法昌上面是邓金权,邓金权上面是邓金修,邓金修上面是邓金生,邓金生上面是邓金元,邓金元上面是邓法才,邓法才上面是邓法慧。邓法慧就是岩门前派的发派人,到我们这一代是第十代了。”
    问:“那末,岩门前是从哪里传过去的呢?”
    答:“岩门前派是从秦夹(家)屋里传过迄(去)的,就是荷叶塘的秦夹(家)屋里,属如今的娄底市百亩乡荷叶村。”
    问:“秦夹(家)屋里又是哪里传来的呢?”
    答:“那就不晓得伲(了)。秦夹(家)屋里如今划(全部)绝寡(指没了后代;寡:完的意思)喱(了),连屋场哒(都)冇得(没有)喱(了)。”
    问:“晓得那里的师傅吗?”
    答:“志(只)晓得个秦道达、秦道远,网连(我们)○(请)神哒(都)○(还)要○(请)他。”
    问:“那末,摁连(你们)○(请)神○(还)要○(请)哪嘀(哪些)?”
    答:“恩给起(那就)还有好多哩,网连(我们)广(讲)陈君起教,四十八代前人,从陈靖姑开始,还有就是李法传啊,曾洞玄啊,曾正显啊,周法印啊,胡法明、熊法来、赵法显、赵法印,再就是石法通,哒(才)○(请)到秦道达、秦道远,秦夹(家)屋里来得。”
    到此,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是不是就是岩门前师教的传承关系呢?黄喜初答:“那就不晓得伲(了),不固(过),应该是。”而与黄喜初同一宗源,乃在清咸丰年间分开,被别称为“秦家派”,现也已84岁的传承人黄立球又如此说:

    恩给起(这个就)搞不清伲(了),就算是,志(只)怕雅(也)不一定准靠(确),因为网连(我们)过去划是(都是)口传,所谓六眼不传道,是得文字记载的,象果个(这个),不广(讲)字正不正确,光是人过(的)○字(名字)雅(也)是不一定正靠(确)过(的),主要是那嘀(些)年代远的,有时个崽[6]过(的)○字在前面,个○(爷,父亲)过(的)○字(名字)反而搞到家后背得(后面)迄(去)寡喱(了),就把辈分搞造(错)喱(了)。因为是口传,徒弟雅不一定会全记得住,要是塌寡(漏掉)一个两个呢,不就雅(也)不准靠(确)喱(了)。另外,关于果个(这个)四十八代前人的说法,网(我)认为,可能是个概数,是个总起来○(请)过(的)虚称。从网连(我们)晓得过(的),雅(也)志(只)有二十几代啊,究竟是中间塌寡(漏掉)嘀(些)喱噫(了呢)?孩(还)是志(只)有二十几代呢,网连(我们)雅(也)搞不清伲(了)。网连(我们)喊陈君起教,四十八代前人,网连(我们)是果样果(这样的)的喊,是果样果(这样的)的○(请),网连(我们)过(的)师父,师父过(的)师父雅(也)是果里果(这样的)的喊,果里果(这样的)○(请),到网连(我们)过(的)徒子徒孙雅(也)是果样(这样)喊,果样○(请),摁给(这个)就失去了真实性。它究竟又是啊个(哪个)手里传到啊个(哪个)手里是四十八代呢?讲陈君起教,陈君是啊(哪)一个呢?是陈靖姑呢?陈靖姑又是个女过(的)。因此,关于果(这)一个问题,其实网连(我们)雅(也)搞不清伲(了)。

    我问黄喜初:“象你们请的这些师祖前人,比如陈靖姑、李法传,他们是哪个年代的人,是哪个地方的人,在你们的经书、忏书,或者咒语里面有记载吗?”黄喜初答:

    早期过(的)已经得(没有)伲(了),早期过(的)志(只)有个曾洞玄、曾正显,网连(我们)还晓得是果个王坝塘[7]曾夹(家)屋里过(的)太祖,摁给雅(也)是前条(前些时期)网连(我们)在王坝塘唱太公时才晓得过(的)。

    于是,笔者又去王坝塘作了一次调查,却并未查到曾洞玄、曾正显二个人的踪迹。据王坝塘六十八岁曾参与过该地重修族谱工作的曾笃庄老人介绍,在解放前不久,王坝塘确实请黄喜初的师傅邓礼岩师徒唱过洞玄太祖,那时还有一个雕像,大约五寸高,穿红袍,他见过,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被焚烧了,至于曾洞玄是哪个朝代的人,已经不晓得了,在他们现存的族谱中也并未发现过。照理说,曾家曾在曾国藩手上修过全国通谱,上自曾姓始祖曾蒧(点),下至如今的三岁孩童,只要是姓曾就都有族谱记载,可唯独这一位太祖辈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据行业知情人解释,说可能是称呼名与族谱名有区别,故难以对上名号。曾笃庄老人又介绍,说:“如今王坝塘的曾姓人口都是曾君应抚公的后裔,曾君应抚公是宋末时期由江西迁来的。”后来,我又问黄立球:“你们这个教派现在的分布情况怎样?”黄立球答:

    我们果(这)地方,经常合在一起的就是我们和喜初师傅那一起,我们果(这)一起属秦夹(家)派,是秦夹(家)屋里传到周夹(家)屋里,就是如今荷叶塘周秘书他祖上,再由周夹(家)屋里传到光和湾里[8]邓夹(家)屋里,再传到我们屋里来的。我们的传承关系,上面与喜初师傅他们完全相同,从秦道达、秦道远,就传到周道凡,周道凡传周道显,周道显传邓金祥,邓金祥传黄法鼎,黄法鼎传黄法显,黄法显传黄法信,黄法信传邓法仁、黄法钵、曾法吾,我的法名是黄法钵。因为我们果(这)两派,时间相距不远,许多东西还套得起来,就合作得多一些。另外就是新禾[9]有个先发师傅,就是少麻爷,喜初师傅那里有个已经死寡(去)了的甫仁师傅,甫仁师傅名叫黄甫仁,法名法仁,罗坛名震灵坛,由他哩(的)叔父黄法升传教;黄法升,法名法升;师祖是李法清,涟源市荷塘镇富田桥人。另外就是金塘[10]的仲书师傅、加立师公,如今的曾伯若,他们属管子山教富零桥[11]派。

    问:“你们和富零桥派套得起来吗?”
    答:“有不同,要是大法事,我们果边(这边)人少了,雅(也)是果[12]套。”
    问:“你认为,你们和他们是同一教吗?”
    答:“搞不清伲(了)。我们湘中过(的)宗教广(讲)不清,但应该是同一教的。”
    问:“估计是哪个时候分开的呢?”答:“那就很难说伲(了)。”
    关于岩门前师教最初的源头,黄立球这样说:

    接受历史的教训,道教它是要借取于果家(这个)巫教的。我看那个道教的历史根源,整个中国的发展,是巫教在前?还是佛法大如天,道教还在先?这是对过(的),中国现实的看法。但是,道、佛,巫还在前面,它为什么呢?道、佛,都不是,道士是用符,佛是用水,家[13]巫教是打卦,家卦它是借用于家巫教过(的)。哎,所以,巫教还在前面,[14]得巫教就不能揭卦,所以,为什么现在的有些人要问,果里(那么),摁连(你们)易(又)么夹(怎么)打铙钹呢?摁(你)给网(我)广(讲)个原因看,网(我)起(就)广(讲)个道理不出,不晓得是哪个时候融化起来过(的)。

    黄喜初则说:

    网连(我们)摁个(这个)教派实际上是通天教主传下来过(的),因为通天教主不务正业,而后来,要与佛教、道教结合,佛教、道教都是嘀(些)正教,网连(我们)就不尊他伲(了)。

    看明代著名文学家许仲琳所撰的《封神演义》则知,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道君都是鸿钧老祖的徒弟,是由鸿钧老祖所谓一教传三友,乃传出截教(通天教主主教)、道教(老子道君主教)、阐教(元始天尊主教),故有“三教元(原)来总一家”的说法。由于封神一事,截教不守诺言,大摆“十绝阵”、“诛仙阵”、“万仙阵”等绝恶战阵,弄得战乱纷纷,死人无数,是鸿钧老祖亲下凡尘,才收伏了通天教主,平息了三友之争,并将通天教主带回紫霄宫,截教门徒才树倒猢狲散[15]。自此,“从来心上修仙道,邪正方知成大宗”[16],由于诛仙阵上老子一气化三清[17],才让道教占了上风,故岩门前师教迄今的法坛也不再尊奉通天教主,而为了谦虚起见,“在社会上不称老子”[18]。而供“上清、玉清、太清”三位神祉为掌坛尊神(阴会坛场)。
    至于通天教主到元皇启教陈法通的一段历史过程,实在太漫长,而岩门前派和秦家派两位老师傅也终因未见记录,神态显得很是莫名所以。沉默良久,还是黄喜初说:“对于其中的关系,网连(我们)雅(也)搞不清伲(了),志(只)是一种传划(下)来的传说。网连(我们)雅(也)志(只)晓得个元皇师祖,个元皇真人伲(了)。还有,就是有几句话,说‘太上老君乙酉日,甲申乙酉度法明。三元法主丙寅日,至真传度到如今’。”
    岩门前师教也曾与全国巫教一样,曾饱受过朝庭政治的几沉几浮,远的不说,光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过一次禁止巫术的行动,这在《吉昌太公咒》中就有着明显的记载,这里特抄录如下:

邓君吉昌太公咒

    志心虔诚皈命礼,奉请法官邓吉昌,腾云驾雾赴坛场。咸丰三年(1853)癸丑公,二月初四戍时生。同治三年(1864)甲子宫,三月初七把坛投。父前今朝传法教,百父今修扬法名。秘佑奏职癸酉年(1873),九月十六得印传。习学先天与元皇,红莲寺门及真空。东土应付生遇教,道术法门处处通。湘(湘乡)邵(邵阳)安(安化)益(益阳)行教法,大小弟子四十八。光绪丙子(1876)把巫灭,天师混元过道场。上关山,下关山,己身七代行教法。辛未岁中(1932)大限宁,原衣丑时别凡尘。己丑甲戍登曹院,雕刻玉像在凡间。九幽超拔安地府,三魂七魄上天堂。棺椁安葬岩石道,在生拜法为巫道。午山子向虔丁癸,皈命一心虔奉请,邓君法昌亲降临。

    综上所述,试将岩门前师教的发展源流列成下表,以观大概,可能不够准确,仅作研究参考。

    真空启教  肖年高许道灵朱灵应秦应灵……
    红莲启教  李定兴颜普显卜普应周斗岩夏传真……
    寺门掌教  源门记惠宗师……
    道门玉皇派  刘君元靖隐仙真人(刘元靖)白日飞身始祖(朱遐叟)……
    元皇派  元皇师祖……
    陈法通陈靖姑李法传曾洞玄曾正显周法印胡法明熊法来赵法显赵法印石法通秦道达秦道远,下面分二支:
    (岩门前派)邓法慧邓法才邓金元邓金生邓金修邓金权邓法昌(1853-1932,掺武冈州法)邓法平(1876-1947,雷钵师傅)邓礼岩(1895-1953)黄喜初(师弟二:邓易林、颜法林)黄全田(徒二:曾海华、王国成)
    (秦家派)周道凡周道显邓金祥黄法鼎黄法显黄法信黄法钵(黄立球,师兄:邓法仁,师弟:曾法吾)

    三、岩门前师教与福建陈靖姑信仰
    查福建民间道坛和方志资料,上文中黄喜初、黄立球“已经讲不清了”的元皇启教陈法通、陈靖姑,其实在福建及沿海地区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已是很早就占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是亲兄妹俩。资料明万历年间《古田县志》收录明初洪武年间古田文人张以宁撰写的《临水顺懿庙记》载:

    顺懿庙在(古田)县口临水。神陈姓,父名昌,母葛氏。生于唐大历二年。嫁刘杞,年二十四而卒。临水有白蛇洞,中产巨蛇,时吐气为疫厉。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斩之。乡人诘其姓名,曰:“吾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忽不见。亟往下渡询之,乃知其为神,遂立庙于洞上,凡祷雨、驱疫厉、求嗣续,莫不响应。宋淳间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


    据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林国平教授考证,这是最早记载陈靖姑有关情况的重要文献,成书稍晚,由福建明代诗文家、方志学家黄仲昭撰写的《八闽通志》也采录了这一记载。明万历年间《晋安逸志》上也说:


    女道除妖。陈靖姑,闽县人,五世好道。靖姑少孤,与其兄守元力田牧畜。……永福有白蛇为魅,幻为闽王后,以惑王。……王患之,召靖姑使驱蛇。……闽王曰:“蛇魅行妖术,逆天理,逛惑百姓,斧钺所不能伤,虎狼所不能避,今靖姑亲率神兵,斩首级,服其余孳,以安元元,功莫大焉。”其加封靖姑为顺懿夫人。


    这些说明,在当时,陈靖姑信仰就已经是遍及整个福建的民间信仰了,如上引《临水顺懿庙记》就明确载:


    古田东,去邑三十里,其地曰临水,庙曰顺懿,其神姓陈氏,肇基于唐,赐敕于宋,封顺懿夫人,英灵著于八闽,施及于朔南。


    传说陈靖姑乃观音滴血转世,出生时异香满室;靖姑幼少聪敏,三岁能念观音咒;后延师攻读经史,过目不忘。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中就说:


    唐大历中,闽古田县有陈氏女者,生而颖异,能先事言,有无辄验。


    民间戏剧和野史还传说,陈靖姑生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正月十五日,福州下渡人,家世为巫,十三岁时受聘于古田县当教谕的刘勋之子刘杞,后因立志学道,济世救民,十五岁时拒婚出走,到闾山大法院学法,蒙法主悉心传授,勤学苦练,尽得闾山道法,十八岁时奉师命出山,师赠七星剑、百宝袋,先后降伏丹霞大圣、虎婆奶,石夹二女等,后又剿灭茅山弟子袁广智,并除蜘蛛精,救人甚众;又到古田斗白蛇精,破临水洞,救出刘杞,后承父命与刘杞成婚。刘杞赴试为拔贡,任罗源县巡检司。陈靖姑随夫赴任,助夫屡破奇案,并与林九娘、李三娘、虎婆江元君、竹林欧夫人、南宫邹夫人及高、马、曾、阮夫人等结为十姐妹。陈靖姑二十四岁时,福州大旱,田地龟裂,民众请求陈靖姑祈雨。当时陈靖姑有孕在身,仍前往白龙江龙潭角为民祈雨,为了抗旱拯救万民,陈靖姑违背师嘱,脱胎祈雨,感动天地,天降大雨,旱情解除,而陈靖姑却被长坑鬼所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陈靖姑死时立誓,一定要救人产难,护产保婴。所以她死后,仍英灵犹生,回闾山苦学“救产扶胎”与“保赤保童”之法。一千多年来,救助产难无数,被百姓尊之为儿童、妇女的保护神、平安女神。

    及此,历史上陈靖姑因功绩而多次受封,如以斩蛇功,闽王磷封其为“顺懿夫人”;以护国功,封其为“崇福临水夫人”;以祈雨功,封其为“崇福昭惠夫人”,以救产功,历代受皇封“天都镇国显应崇福大奶夫人”、“天仙圣母”、“顺天圣母”、“临水陈太后”等。相传道光帝后难产,皇帝祈求临水夫人相助,后果然灵验,道光帝遂连呼“临水夫人真乃朕之再生父母”。从而,陈靖姑被民众称之为“太后”,咸丰年间又被加封为“顺天圣母”,封号几近蜚声海外的妈祖,被福建及沿海地区民众所崇祀,乃至成为当地百姓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陈靖姑也一度由一个民间普通女神一跃而成为钦定神明,从而又大大地推动了陈靖姑信仰的传播。至今仍在榕、台两地,祭祀活动中,有已演绎为民俗文化的“求香火”、“请花”、“请奶过关”、“迎神”、“演戏”等习俗流传,民间并形成风俗三忌:一、姑娘18岁不订婚、不出嫁,24岁不生育,这是因为陈靖姑乃18岁出嫁,24岁因祈雨而胎毁身亡的缘故;二、祭祀时用鸡不用鸭,这是传说陈靖姑在祈雨时,是蛇妖和长坑鬼曾经用变幻鸡的方式来坑害她,而鸭则来营救她的缘由,因此,妇女做月子也都用鸡不用鸭;三、轿不点灯,香灰常扫。相传陈靖姑坐化为神后,蛇妖阴魂不散,苦苦哀求仙师开恩,问:“小妖何时出头?”陈靖姑乃下咒说:“除非临水宫中铁轿开花,天地炉香灰龛满。”到清代,其对陈靖姑信仰的传播已北至浙江南部的平阳、瑞安、温州、丽水、青田等地,南至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而在台湾,至今还保存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建的台南白河镇南台临水宫、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建的高雄县大社碧云宫、乾隆元年(1736年)建的台南市临水夫人奶庙。

    由此而来,无论从哪个方面,陈靖姑在民间宗教史上的地位是都在其兄陈法通之上的,它自福建传到湖南后,乃成为了元皇教的教祖。那么,湘中岩门前师教又为什么要说元皇教是陈法通发派,而不说是陈靖姑发派,反把陈靖姑摆到了陈法通的后面呢?其兄陈法通又究竟有多大的贡献?据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教授校注,原为明朝嘉靖、万历间建阳书林忠正堂刊本,题海北游人无根子集,清乾隆十八年文元堂重刊的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说:陈法通与陈靖姑曾同于闾山大法院拜法,两人乃同胞亲兄妹,这就有了两人系同一根脉来由的基础。至于岩门前师教为什么要将陈靖姑排在其兄之后,正如前引黄立球所言“陈靖姑又是个女的”。湘中习俗,因为其长期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女的在宗教上只能作巫婆,不能立坛作教主,岩门前师教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乃以其兄作为宗教创始人,而让陈靖姑屈居第二。实际上,只有陈靖姑才是元皇教真正的创教始祖,也是湘中岩门前师教的始祖之神。
    陈靖姑曾与其兄陈法通同于闾山大法院学法,其教派当承袭于闾山大法主。闾山大法主是谁?据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道坛调查,他就是东晋著名道士许逊。许逊,字敬之,原籍汝南(今河南许昌),其父许肃于东汉末年率全家避战乱迁居南昌,吴赤乌二年(239)正月十八日,许逊出生于南昌县益塘坡(今麻丘乡)。二十四岁时他拜豫章(今江西南昌)吴猛为师,学习道法,后举孝廉,晋太康元年(230年)任旌阳县令,故又号旌阳。后来晋室爆发“八王之乱”,他弃官东归,隐迹江湖。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同游,遍历江左,到过江西庐山等地,最后选择南昌西郊逍遥山(今新建西山乡)隐居,潜心修炼,开创“太上灵宝净明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在江南道教中卓有影响。其在任时就曾常以符箓、法水治人,并自言有斩蛟擒妖道法,明文学家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就有《旌阳宫铁树镇妖》的传奇故事,所以道坛中常尊称其为许九郎,道书中称许真君,闽、浙、赣三省民间道坛均尊之为闾山大法主。岩门前师教《晓谕榜文》中提到的“服事正一大法天师张、葛、许”,“许”就是指他——许旌阳。
    传说许旌阳曾活到136岁,于西晋宁康二年(374)举家在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飞升,成仙得道,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封为神功妙济真君,赐额玉隆万寿宫后来道教将其与张道陵、萨守坚、葛玄并称为“四大天师”。
    许旌阳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就已遍布江西,后来传到福建民间,因受闽越巫法的影响,乃形成为另一个巫法体系——闾山派。关于闾山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与本文主题没有过多关系,且有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教授曾作过很深刻的研究,此处就不再作过多叙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叶明生先生的著述《闾山派的分析》。
但在这里有必要对其中的“闾山”作一点简述。
    关于闾山,历史上具体所指不详,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在向他的弟子介绍闾山道教“闾山九郎”时,也只说“山在闾州”,而据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说闾州,辽置、金废,故治在辽宁北镇县东北。”可见,闾山曾确有存在,但东北大山众多,具体是何地何山,却语焉不详,今多认定在今辽宁省北镇县,当地称之为“医巫闾山”。但据叶明生教授考证,认为此一闾山非彼一闾山,他在他的重要著述《闾山派的分析》中说:

    辽宁之闾山(医巫闾山),虽不否定有巫法的流行,但迄今为止,未见有与南方巫法类似的巫教形态流传。据笔者所知,那是满族(历史上的辽、金族)的发祥地,其巫法形态多为萨满教,与南方之巫觋活动迥然有别。南方巫法系长江一带荆楚文化和百越文化的遗存,有悠久的传统,不可能将北方萨满教和盘吸收。闾山法是南方巫法的产物,其中并无北方巫法的影响,此‘闾山’,并非彼闾山。因此,在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辽宁北镇县闾山有与南方相同的巫法时,正说明南方的闾山法与北镇县的闾山无关。

    并进一步考证说:

    民间所谓的闾山即为庐山。闾山与庐山是同名异读,而庐山下的沉毛江应指九江,也就是古浔阳江州府之长江水域,由此证实闾山信仰仍与许真君信仰有关。在江西、浙江的一些地方,其道坛亦称“闾山”为“庐山”,如浙江绍兴民间道坛演出宗教戏剧《孟姜女》时,其“九郎仙师”(即许真君)即在自报家门中说俺,庐山九郎先师是也。”

    庐山,系中国三山五岳之一,历来“道释同尊”。在公元四世纪时,高僧慧远即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禅师竺道生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也曾一度在庐山修练;南朝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并编撰藏道经1200卷,乃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如今岩门前师教尚保留的科仪本中就有许多都带有“灵宝”字样,如《灵宝玉阳炼度玄科》、《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灵宝九天生神十王宝卷》等,它们都是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科书。由此,我很赞同叶明生教授的观点。
    闾山法在唐后,曾一度以唐代以来福建民间女神陈靖姑信仰为依托,使得这一巫法与陈靖姑信仰相融合,成为具有具体社会内容和宗教功能的一支教派。这一教派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早期许逊信仰的内容(如斩蛇妖、治疫疾),但更多的是以闽越巫法之原始形态与民众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内容为主轴,形成了以陈靖姑信仰为核心的新的闾山法——闾山夫人教(或称王姥教),同时根据时代的需求吸纳了社会流行的道教科法和佛教瑜珈宗秘法,并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成为流行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台湾及湖南等地蔚为大观的道教支派——闾山派。
    闾山派传入湖南后,即又与当地民间巫教相融合,即如梅山教、玉皇教、白莲教等,乃形成了新的地方宗教流派,它们既保留了闾山夫人教的原始内容,又有了自身教派的发展,如湘中岩门前师教,教门上就仍保留了“师教”这个名号,且师公人必取法号、坛要取坛名,其法科仍以禳灾保病、除煞收妖为主;科仪中又有文科和武科之分等。这里略将岩门前师教一些情况和福建夫人教作一个比对,以窥其共同之成分。




师教、巫教;师公(无师婆)、师公子。
师教、武教、巫教、王姥教;师公、尪师。

陈法通、陈靖姑等。
教主:闾山许九郎,法主:临水陈夫人等。

大教法事:做道场、唱太公、求雨、庆梅山、庆娘娘、抚笑和尚、谢地、打醮、打回关、还渡桥关、赈孤、唱寨主、唱菩萨、纂庙、还愿等,小教法事:忏司命、忏南岳、念灶司经、拜斗、收惊等白天行教和打符立禁、诰符起水、捞魂起尬(赶)、綯胎烧胎扎胎等夜晚行教。
主要有:祈晴雨、驱瘟疫、求丰熟、逐虫耗、驱鬼、禳灾、招魂、病家逐白虎、小儿过关、孕妇禳霞、老人求寿等。


科法多男性化。诵经拜忏为文坛法事;有舞蹈表演,上刀山、过火海之硬武术表演,窜坛、翻筋斗之技艺性表演的为武坛法事。小教法事中多夜晚行教,叫做“打夜卦子”,多巫术内容。
文坛法事一般着青道袍,戴一字巾,已奏职老师公可着太师巾;武坛法事系牌裙、带头簪,上身便装;重要法事穿法袍。
罡法承继女巫系统、亦与古代王母信仰有关,其法科被称为“红事师”,或“红头师”,间或有为非正常死亡做的“破殇”法科,但不做正常死亡的功德道场。教法中,武坛有上刀山、爬幡竹、捞油锅、过火海、钻刀丛等武术表演;文坛中穿插有翻筋斗、耍杂技、打杨花等技艺性表演。


印章:有四颗,一颗名灵宝大法师,一颗名师宝大法师,一颗名雷定都师,另一颗名佛法师。灵宝大法师用于做道场,师宝大法师常用于行小教、唱太公和唱菩萨、纂庙,雷定都师用于唱菩萨,佛法师只用于谢地、三天四晚法事中的申奏、进表中。
师刀:铁质。由一直径18cm的大铁圈,外套六个铜钱大小小铁圈和二个同大的小铁片组成,寓意为六爻八卦九州,大铁圈外连一根长11cm、宽0.5cm的铁刀杆,再伸长11cm、宽3cm的一块刀片。应用时,手执刀杆,铁圈沾清水,不断晃动,大小铁圈发出哗哗声响,以净坛解秽,或驱邪镇煞。
法剑:亦称斩鬼剑、斩妖剑。长110cm,宽3cm,手柄为木质,圆形略带扁,圆周长为9.5cm,剑身为铁质,用于斩妖伏魔。驱邪斩鬼则用桃木剑。
令牌。上圆下方的长条形,全长12.5cm,宽5.3cm,厚2.5cm,正面书有“     五雷号令”,“     ”为翻天印,背面三官讳、二十八宿讳、天官讳、和斩煞符纹,两边为八卦图,作压鬼驱邪、警醒神灵之用。
金鞭:用竹马根制成,长十一节,一尺三寸,尾部吊有36.5cm×5.5cm的绣花、剑形红色飘带,用以扫邪除怪和护持本我。
法杖:也叫法棍、师棍、师杖。杂木或铁制成,长110cm,直径3cm。上部为一银白铁皮包裹,长3.33cm,下部为铁脚,长23cm。棍顶有一圆孔,谓之上可通天,棍底铁脚上部为一四角形铁锥,为鬼丸心状,贴压地面,谓之四角镇乾坤。
牌壳:又称牌巾、鬼门巾。外由两块长33cm、宽3.3cm、厚0.5cm的樟木板相夹,内装长条纸幅。纸幅上书教派源流、各方神灵、各种符咒、盘道经典、师传名号、合同书等全套教派秘密文书,拉开时长约三至四米,外用红布套封,套上有牌带十二根,每边各六根,每根长33cm,宽5cm。每根带外亦为红布,内衬以蓝布,上绣各种花草图案,且每条均分为三节而共成剑形。岩门前师教只在唱菩萨、唱太公、纂庙的大法事活动中使用。据说,牌壳是师公至高无上的一种法器,也是师公一生一世长随的唯一法器,随抛牌过印而置,随师公逝世而葬,它上可通天,下可镇鬼,中可管人。
:木质,上尖下略宽、齐,略弯曲,形如牛角,内刻横纹,讲究左八右九,谓之九宫八卦。外表光滑,成半圆状,以作为与神鬼通话问答之用。
朝圣板:又称“朝十板”,木质,长40cm,上略宽,为6.3cm,下略窄,为4.3cm,厚0.8cm,为参圣、请神之用。
傩面:俗称脸子。黄喜初原有脸子四个,一个土地脸子,一个和尚脸子,一个娘娘脸子,一个判官脸子,因为文革的影响,黄喜初现仅存一个,就是土地脸子,通常情况下,装上假须演土地,扯掉假须演和尚或女人。
海角、牛角:系发号施令时使用。
扎:木质,长方形,长21cm,宽6cm,高5cm,上表为略圆,离面一公分处镂空为一小槽,作用同于和尚之木鱼,为念经之伴奏乐器。
木鱼:拳头大小,用一整块木头镂空,小棒敲打,扮演化缘和尚和念经书用。
此外还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铙、钹等传统响器笛子、唢呐等乐器。笛子、唢呐等乐器为新近黄喜初引进。


最重要的几件有:
龙角:又叫鸣角、明角,有木制和锡制二种。闽北、闽东以木制为多,以松木制成弯月状,涂以红漆;闽中、闽南及闽西以锡角为多,其形制有二种:一为短弯月形,长仅一尺七寸六分,还有一种是长弯月形,分两节,可伸缩,长达138公分,吹口连接口处为74公分,接口至尾口处为64公分。另外,个别道坛还有牛角号或螺号,但较少见。
铃刀:又称师刀、鸾刀,铁质、刀柄上呈圆圈状,上串七个小铁环,刀柄下方之刀叶呈扁尖状,全长七寸五分。摇动时“铃铃”作响。
法绳:又称麻蛇、蓝蛇、南蛇,手部为树根雕刻绘画成蛇头状,“蛇身”以苎麻编成绳状,全长七尺二寸,一般科仪时盘圆一团,蛇头高跷置于神案桌上;行“弄法”(即“开法”)时,即拆开,以手执“蛇头”挥舞于四方,鞭打于地。
马鞭:又称神鞭,选用多年生,且具有三十六节密节的竹根,用火薰成弯月状制成,是道坛中用来鞭打不正之神与为祸之鬼的神鞭。平时多以两根置于神案桌上,象征闾山门,行科法时插于法师衣领背处,行武科时可执于手而挥舞之。
此外还有吹角、朝板、师铃、摇铃、法碗、七星剑、戒尺、天逄尺、雷令、令旗、法印等。

法衣:又称红袍、法袍。为前后两块大红色布料连缀而成,下摆、前对襟边、两肋缝合处均为黑色,衣里衬以蓝布。服前红布绣花草,后绣啮牙裂嘴之盘龙,旁点缀云彩,下绣海水浪花,凡重要法事均服此袍。
青道袍:为纯青黑色长袍,故称青道袍,一般法事穿此服。
头簪:是师公行法事时扎在头额上的法冠,前并排五片为正面,每片成剑尖形状,上宽8cm,下宽5cm,片长12cm,正中一片为红色,绣老子道君法相;两边为粉、黄色,分别绣三元法主、灵宝天尊法相,两端为蓝、绿色,只在其上分别绣直立形花草。在第一、二片之间和第四、五片之间各伸出一片7cm×3.5cm的侧片,为浅色,左绣“太阳讳⊙”,右绣“太阴讳月”的图案。整个法冠共七片,成连缀的扇面形状,两端下各系有一长绳,以利于扎缚,并表示神灵之綯鬼索。现在新的头簪因无人会绣菩萨法相,多缀以花、草,以有色布连成美观头冠。
道巾:因顶部为“一”字形,又称一字巾。为师公常行法事所戴之帽,青色布料制成,帽沿为圆筒形,顶部为双棱瓦面。
太师巾:因顶部有六个布角向外对称伸出,故又称六页巾。为朝见玉皇等神圣的法事专用,是奏职师公的神圣象征,也是师公死后可以戴入棺材,表示身份的一个标志。其帽用青布制成,顶中有木制葫芦一个,向上耸立,成五粒珠子相叠形状,称“五岳名山”。
牌裙:为武法事常用服,内有一层青布,称为里裙,外有三十六条牌带据说,其为陈靖姑所传,三十六条牌带必由三十六位真正的黄花少女绣制,否则,会断针脚。今三十六位黄花少女已不太讲究,但黄花少女的传统仍保留。牌带上不绣图案,以各种有色布连缀成一片一片,长短因人而异。内面全部以白棉布带为底,上面标注使用师傅坛名、师公名号、制作人姓名(并称×××香主敬上)、制作日期等。



服饰特征为女巫妆扮。
头饰:为冠巾结合。“冠”,以牛皮制成连片的冠状,上刻画三夫人神像及日月的称“五岳冠”,还有一种是画一狮头形兽头状,形如“吞口”。客家道坛有“五佛冠”,上绘五尊小佛像,乃其教法与佛法有某种关联。此类神冠,又称“神额”,常系之以带子可扎于头上,脑后较长可披于肩,一般称为法巾。法巾于科法中可单独使用,也可在扎好法巾后再戴以神冠。
法服:较简便,仅下身有一幅长罗裙,或红色,或紫红色,或兰色。上身穿便服,以往据说有绿袄相衬。脚上以往多穿草鞋或跣足,现多改穿布鞋或胶鞋,而武法表演之上刀梯、爬幡竹、过火海等法科依然要跣足。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湘中岩门前师教与福建夫人教(也即陈靖姑信仰)确有许多相近之处,虽有出入,但总是流传演变和革新的结果。
    岩门前师教是通过无数次的革新和多种民间宗教相融合形成的,它首先是古代巫教,它“肇于唐虞,盛于东周”。西晋时期,道教始祖张道陵之四世孙张盛来到江西龙虎山,结合当地民间宗教,通过革新而形成为正一道教,其后细化为正一派下之元阳正教。唐,通过陈靖姑信仰,形成为闾山派夫人教。传入湖南后,又融合真空教、红莲教、寺门教,在清朝咸丰年间,秦道远有了两个徒弟,乃分传出来两支,一支为秦家派基本保持原貌;一支为岩门前师教,邓法昌又亲上武冈州[19]拜法,乃形成为岩门前师教。

    结语


    福建及沿海地区陈靖姑信仰在湖南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虽然完整的闾山教形态尚无发现,但其地与闾山教关系最为密切的“梅山教”却很是流行,由叶明生教授校注,以描写闾山教之“夫人教”为主轴的闾山教陈靖姑小说,坊刻本《全像新刻显法降蛇海游记》就是在湘西大山之中益阳地区安化县梅城镇的一个巫道坛中发现的,它在福建已失传四百多年,而当地还将这一小说内容衍化为了傩戏《海游记》和《二郎记》。梅城镇思游乡李姓显应雷坛中,还保留有与闾山教及陈靖姑相关的巫教科仪,有“三年朝一庆,九载和仙真”之说,即九年要做一次请陈靖姑的法事,当地称之为“唱娘娘”,其内容亦是《海游记》的再现,其许多巫道法神也与夫人教相同,最突出的是湘西道坛中出现的与闾山教之陈靖姑与张五郎相关的法事资料。从本文中,我们亦可看出,福建陈靖姑信仰对湘中宗教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只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8月14日,叶明生先生才打来电话与我联系,又过了几天才通知,要求在9月10日前交稿,如此短短二十来天的功夫要完成如此一篇论文,凭我个人能力,实感勉为其难,因此许多方面资料掌握还很不够,学习也不够深刻,不当之处就在所难免,此番也都只能容以后慢慢的补述和纠正了。(本文曾参阅叶明生先生《闾山派的分析》和《福建道教女神陈靖姑信仰文化研究》二文,在此顺致谢忱。)


    [1] ,湘乡:古县名。清同治《湘乡县志》载:“湘乡在长沙府治西南二百一十里(距京师三千八百四十里)。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正东至湘潭县界五十里(抵广林桥),次东至衡州衡山界(抵松板桥),东南至衡州衡阳界一百四十里(抵永伏),正南至宝庆邵阳县界一百六十里(抵太平),次南至邵阳县界一百七十里(抵临湘铺),西南至邵阳县界一百九十里(抵龙山),正西至安化县界一百八十里(抵关王桥),次西至安化县界一百五十里(抵白面市),西北至宁乡县界一百六十里(抵杉木坳),正北至宁乡界七十里(抵石坝),东北至湘潭县界三十里(抵马托)。”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11月重印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17页称:“汉连道县地,后汉分置湘乡县。南朝宋省连道入湘乡,隋并省湘乡入衡山。唐复析衡山置湘乡。元升为湘乡州,明复为县。清属湖南长沙府。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

    [2],扶教:据黄喜初介绍,他们谓扶教是扶助教派行教的意思,与新化之教派“扶教”无关。

    [3],见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页409

    [4],同上,页87

    [5],见马西沙、韩秉文《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12541257

    [6],崽:湘中称儿子。

    [7],今属涟源市水洞底镇南桥村。

    [8],今属涟源市水洞底镇羊角村。

    [9],今属涟源市水洞底镇,原称新禾乡,1994年实行撤区并乡、撤乡建镇,新禾乡并入水洞底镇。此处称新禾,指新禾乡政府附近。

    [10],即今涟源市水洞底镇石狮村金塘。

    [11],富零桥:即今涟源市山塘镇富田村。

    [12],是果:湘中方言,表肯定,有将就的意思。

    [13],家:湘中方言,语气助词,并非家庭的含义,读ja音,轻声。

    [14]冇:没有。

    [15],事见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

    [16],《封神演义》,八十三回,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页595。

    [17],即上清、玉清、太清。

    [18]黄喜初语。老子:湘中俗信有“爷老子”的含意,“老子天下第一”俗语,就有独步天下、自尊自大、看不起它人的意思。

    [19],武冈州:即今湖南省邵阳武冈市。武冈市,春秋时属楚国,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1年)建都梁侯国,后汉初改为都梁县,三国吴改都梁县为武冈县。宋元时期为府、路、军、州治,明清两代为府、州。19139月废州为县,1994218撤县设市。武冈州历在湖南宗教中地位十分显赫,有九云山曾一直被尊为中国道教六十九福地。关于邓法昌上九云山,因岩门前师教一直无这方面的详细记载,而九云山寺庙接受各种层次道士僧尼众多,邓法昌太平常也无史料记载,故考证不全,难下定论,只能作存此一说。



[ 本帖最后由 曾有幸 于 2011-10-6 19:02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为什么

个人空间里该文的模块怎么变成了那样?文章的后部分都跟模块混到了一起,乱套了。

[ 本帖最后由 曾有幸 于 2011-10-8 20:3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曾有幸 于 2011-10-8 20:22 发表
个人空间里该文的模块怎么变成了那样?文章的后部分都跟模块混到了一起,乱套了。
建议在博客中,使用一键排版试试!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1-10-8 22:43 发表

建议在博客中,使用一键排版试试!
试过了,一样没用。

TOP

问题解决

原来是后面表格惹的祸,冲坏了模块。看全文,请进入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