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许渊冲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07日   19 版)

    《论语》第一章最后一节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比第一节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又更进一步。第一句只是说: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要不在乎。这一句却是说:不要怕别人不理解你,怕的是你不理解别人。这就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了。满不在乎是消极的态度,理解别人却是积极的人生观。关心人是孔子哲学的核心,核心是个“仁”字,而“仁”是由“二人”两个字组成的,“二人”中一个是自己,一个就是别人。“仁”的意思就是凡事不要只想到自己,还要想到别人。所以《论语》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如果每个人都关心别人,像关心自己一样,那何必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担心就说明自己不理解别人。现在看看理雅各和韦利如何翻译这一句:

    (1)I will not be afflicted at men's not knowing me; I will be afflicted that I do not know men. (Legge)   

    (2)(The good man) does not grieve that other people do not recognize his merits. His only anxiety is lest he should fail to recognize theirs! (Waley)

    首先“患”字如何翻译?理雅各用了同一个动词afflict(感到痛苦),韦利用了动词grieve(感到悲伤)和名词anxiety(忧虑),用词都嫌太重,知名问题一般不会使人感到痛苦、悲伤或忧虑。其实“患”字只是“毛病”或“担心”的意思。西方译者用了痛苦、悲伤、忧虑等词,可见他们重视知名度的问题在中国人之上。其次“知”的译法,理雅各用的是know(知道),比较笼统,可算对等;韦利和前面一样,还是用了recognize one's merits(承认一个人的价值),比较具体,比较精确。因为“知道”一个人,可以只知道他的姓名、面貌、性格,并不一定知道他的价值。即使知道,也不一定承认。所以理雅各只译了原文的表层结构,韦利却进一步译了深层内容。如果把他们的译文结合起来,就可以更接近原文的含义,现在翻译如下:

    I care less to be understood and recognized by other people than to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others.

    《论语》第一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谈到知人知己的问题,但强调了“知人”的重要性,贬低了“为人知”的必要性,造成了人才“与世无争”的风气,结果顺民很多,天下太平,却扼杀了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以两千年来,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了。西方信仰上帝,上帝禁止人吃智慧之果,人却敢和上帝斗争,争取知识,争取为人所知,结果科学发达,造成了现代的文明。比较一下中西方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利弊。弊端之一就是没有分清谁该知人,谁该知己。如果说“不患人之不己知”中的“己”是指人才,那“人”就该指用人的人;而“患不知人也”中的“人”却不应该是“用人的人”,而应该指人才。这就是说,人才不必担心没有人用他,而用人才的人却应该担心自己不识人才。举个例子来说:20世纪30年代,钱锺书、陈省身从欧美回到中国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校长破格提升他们为外文系和数学系的教授,所以钱陈不必担心没人赏识。但是30年来,有些大学外文系提升的教授,却连外语都没有过关,这就是用人的人不识人才了。造成这种结果,和孔子“不求人知”的思想,不能说没有关系,所以说有半部《论语》不可以用于治天下了。

TOP